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要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首先,要引導學生搜集史料;其次,要讓學生會剖析史料;最后,要幫助學生形成史料觀點。
[關鍵詞]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教學
一、搜集史料是培養史料實證的前提
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前提是史料搜集。沒有史料就沒辦法進行實證,在日常課堂上,師生沒時間也不可能大量查閱史料。因此,教師在平時備課過程中要注意收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積累史料的主要途徑如下:
11..學會甄別史料,,科學運用教材及其他書籍中的史料,,積累有效史料
教師要指導學生能夠區別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學會甄別一手和二手材料,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證據”的能力。例如在講述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可以展示《廣州十三行》(油畫)及兩廣總督奏定的《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等資料,歸納對貿易限制的措施以及閉關鎖國的實質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通過一手文獻史料來實證閉關鎖國政策的消極性。另外教師要經常閱讀,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用好手中的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鉆研歷史知識的主要工具,也是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載體。利用好現行2017年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重視其中的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參考資料。例如講述第9課《辛亥革命》時,可以利用45頁的知識拓展“用手槍逼出來的都督”,讓學生用現有的資料證實武昌起義后的形勢。這些現有的資料可以很好地引領學生探究“證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材及其他書籍的作用,充分發掘其對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價值。
22..網絡是獲取史料的重要途徑,,要善于運用網絡搜索史料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作用不容忽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網絡多關注時政熱點,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并將之引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例如講述改革開放的內容時,結合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可讓學生上網搜索改革開放前后的郵票、糧票,通過史證對比,體會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遷及成就,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給社會及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提升學生在社會服務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展示新時代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利用網絡引入史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3..拓展資料來源渠道,,從歷年試題中收集史料
各種試題,特別是近兩三年的中考高考試題,應該作為獲取史料的另一重要來源。這幾年來,中考高考試題基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史料分析能力越來越重視。各種復習資料也從這一培養觀念著手更新史料,以多種史料組合的形式呈現。這些史料體現了命題人的目標和思路,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價值取向,能真正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作用。
二、剖析史料是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關鍵
怎樣客觀正確地對史料進行剖析是史證意識培養的關鍵。例如講述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時,結合雷頤《洋務運動為何未觸及制度層面》和李鴻章甲午戰敗后的反省“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等資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洋務運動的有關資料。對比分析這些資料后,讓學生知道洋務運動是通過學習西方技術來達到鞏固清朝統治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史證意識。史學家傅斯年認為,史學便是史料學,歷史研究應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這是對史料實證素養最好的注解。有效歷史信息的提取是史料剖析的基礎。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語文閱讀方法中的精細閱讀法進行強化訓練。首先,對材料進行泛讀,了解材料所包含的大致信息(材料層次結構、材料的出處和各種符號等)。其次,對材料進行細讀,注意反復出現的詞組,提取其中的關鍵詞,提煉所給材料的中心觀點。歷史材料的關鍵詞多以名詞為主、動詞為輔,若是以外文翻譯材料呈現的則要重視描述性詞語。最后,把史料同利用教材、教師課堂上講述的內容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比較,甚至還可以將史料同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思考,以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資料《復興之路•上》(改編):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領街”)……那片寬闊且美麗被冠以維多利亞女王名字的香港海灣,用以紀念英國對一個古老文明國家的勝利。這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充滿欺辱的中國近代史的開始。史料素養考查分析:本題以歷史遺址為切入點,體現了對史料實證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正確分析史料,找到相關的知識點。由“香港的水坑口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可判斷該材料與鴉片戰爭有關。
三、史料觀點的形成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方向
史料實證素養必須在搜集史料的基礎上,有目的、有層次地在課堂訓練中按類別逐一強化。教師應注重有梯度地圍繞史料設問,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2018年福州九年級質檢材料論述摘自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改編):近代以來,特別是《馬關條約》后,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面下,如何實現民族救亡和國家獨立,是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為此,中國有識之士推動了兩大政治運動,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一次是由康有為領導的1898年維新運動,另一次是由接受西方教育的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他主張徹底推翻清王朝。起初,進步改革派居主導地位,但當清廷的努力被證明是敷衍了事和排斥漢人時,革命派在年輕知識分子、秘密會社以及海外華人社團中獲得了與日俱增的支持。革命的力量穩步擴張,最終掃除了古老的帝制,而代之以一個共和國。(1)材料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指的是哪一次革命?(2)閱讀上述材料,圍繞主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試題先簡要提問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再要求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試題著重培養學生的史證分析能力,讓學生能把材料和所學知識中的內容升華為觀點,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證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目標。總之,史料實證既是學生學習歷史與教師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解釋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辨析和使用各類歷史資料,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要讓學生利用相關史料形成特有的、正確的、客觀的認識,歸納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論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作者:陳勇杰 單位:福建龍巖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