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感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中歷史的教學不光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讓學生接觸歷史、走進歷史、感受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感。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了解世界和國家的歷史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主要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感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感途徑
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歷史感
歷史學習離不開基于時代背景的情感代入與認知還原,一個有思想維度的問題,一個令人神往、發人深思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知識與能力的內化。高中的歷史有很多抽象的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易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遠離生活的史實通過情景創設還原到真實的生活當中去,通過情境設置學生能夠融入并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歷史熏陶,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感。以“評價秦始皇”為例,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可以先向學生播放一段關于秦始皇的視頻如《大秦帝國》,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拋出問題:“秦始皇我們眾所周知,作為一代名人必然會有爭議,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說他是‘暴君之首’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你對他又有著怎樣的認識呢?”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又或者在學習中國傳統主流思想的演變時可以很好的借助于影視劇《羋月傳》當中一段四方館不同學派激烈辯論的場景,讓學生模仿里面的人物進行討論,其他學生補充評價。通過問題情境的設定,讓學生提高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從而注意力集中,創造高效課堂,與此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歷史感培養的教學目標。
二、通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歷史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各種古裝影視劇的熱播掀起了一股學習歷史的熱潮,并且受到很多高中生和年輕人的追捧,教師可以很好的抓住這點,將課本知識與網絡熱點、超話結合起來,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新鮮感進而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時,教師可以播放最近深受喜愛的《國家寶藏》節目中關于“商鞅方升”這件寶物的影視片段。眾所周知“商鞅方升”是一件商鞅變法期間的物品,是著名的秦國統一度量衡的證據。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賞,將在影視片段中看到的知識與課本知識相結合,既能加深印象,又能很好的將知識進行融合內化。經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更好的營造高效課堂,更長的維持學生學習積極性,打破學生對于歷史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轉而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歷史感
用史實說話,是歷史核心素養要求之一。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歷史感的培養不能僅僅讓其被動的接受知識應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從問題的提出,材料的收集與處理等環節都需要學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者,教學方式大多為枯燥的說教,學生猶如一個“大型容器”,被動的接受老師傾倒進去的知識,結果就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差,課堂效果不理想。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要做出改變,特別是學生應學會獨立思考,辯證的看待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拋出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者是小組討論,學生可以盡情的討論,各抒己見不斷進行思維的火花碰撞,學會從不同的方面看待問題。對于學生的疑問,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應當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獲得解決辦法,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
四、通過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培養學生的歷史感
很多史實因為距離我們比較遙遠,學生在學習時無法感同身受,進而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比如在學習《南京條約》時,如果只是單純的將條約內容背誦下來并沒有真正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想全方位的理解《南京條約》就要從鴉片戰爭開始,從林則徐虎門銷煙開始。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自由討論,多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從而發現鴉片戰爭給清朝帶來的嚴重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具有一定的聯系性。因此,學生的基礎知識要牢固掌握,只有勤于記憶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的理解消化,同時也需要背誦記憶鞏固,只有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牢固才能夠靈活應用,在實踐中培養歷史感。
總結
歷史感的培養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的因素之一,歷史感的培養對于學生三觀的正確樹立起到積極作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采取更加科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收獲多多!
參考文獻:
[1]趙永紅.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感途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7):173+175.
[2]李彬.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圖片資源論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6.
[3]饒雪花.中學生歷史意識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作者:周龍祥 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教育局教育督導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