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與重構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排斥是個人和群體由于社會結構、社會意識形態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被排斥在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家庭和社會關系系統之外。近幾十年來,由于農民外出務工數量攀升,導致了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同時留守兒童的身心、學業問題也愈加嚴重。基于社會排斥視角,研究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分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在社會工作者指導下尋找相應的策略,以期實現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重構,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社會排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重構;社會工作者
留守兒童是指“一方或雙方父母外出務工,與自己父輩及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父母角色長期缺位”的孩子。而社會排斥是用于分析社會中弱勢群體的一個概念,從最初用于指代貧困到現代廣義概念的多維排斥,社會排斥一般在排斥者與被排斥者的互動中產生。筆者基于社會排斥視角,分析了經濟排斥、社會關系排斥及文化排斥三個維度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在社會工作指導下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實現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重構。
一、社會排斥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研究現狀
從國內研究看,大多從心理、教育、經濟方面來研究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通過對文獻梳理發現學者多從心理影響因素、家庭結構、外部社會環境、代際分工及資產建設視角方面入手并概括。這里文獻列舉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論述,內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存在疏漏。在心理影響因素上,王東宇等人(2005)認為,父母關愛和情感交流的缺失是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葉曼等(2006)指出,父母長期外出并不是導致留守兒童心態異常的原因,而是由社會、學校、監護人與自身等多種因素交互的結果;在家庭結構上,家庭策略視角研究將家庭視為一個能動的主體。面對社會變遷,家庭并非完全被動,他們對這種變遷施加力量與影響,會以自己的方式去應對。針對外部環境,許多研究發現社會排斥會引發兒童內外化行為、人際關系破裂及學業成績下降等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在學校中感知到的被排斥感也越來越強;在經濟視角上,賀雪峰提出,“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的農業經營與農民生計模式。”通過代際分工,整個家庭實現了良性運轉與再生產;在資產建設上,以家庭為單位的物質資產、金融資產為后代帶來積極的認知發展、社會情緒及行為,認為家庭中資本是影響兒童福利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國內研究,國外的社會排斥與貧困有類似特征。法國學者維萊·勒內將“社會排斥”歸為有“社會問題”的人群,主要適用于那些沒有受到社會保障且個人關系與社會整體已經出現斷裂的人群。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社會排斥讓個人或群體無法參與到所居住地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多樣化剝奪的結果。”本文對國內外有關留守兒童與社會排斥的文獻系統梳理,總結和提煉了有關留守兒童方面的社會排斥研究現狀,以期為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二、社會排斥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過剩,家庭貨幣消費的增加以及家庭教育成本的上升,都使得農民為了家庭發展的需要,客觀選擇外出務工來獲得經濟資本。本文通過經濟排斥、關系排斥及文化排斥三個維度說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作以闡述。
(一)經濟排斥導致“養”“育”割裂
經濟排斥主要指勞動力市場上的排斥,表現為就業機會受限,不能在勞動力市場順利就業,包括失業和勞動力市場的內部排斥。由于農民工自身學歷、素質及技術能力,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言處于劣勢,往往只能從事收入較低或保障性較差的非正式工作,很難進入較為正規的職業領域。經濟排斥導致家庭支持能力不足,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撫養、教育,只能把微薄的收入郵遞回家支持孩子的撫養卻沒有精力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養”“育”割裂。
(二)社會關系排斥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社會關系排斥指個人被排斥于家庭和社會關系之外,即社會疏離,根據兒童是否與群體和睦及是否受同齡人討厭來衡量。由于父母角色的長期缺位,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突出,與教師、同學、家長間矛盾增多,自身又不能從家庭中獲得財富、權力等支持。學校教師關注度缺乏,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或者在身邊也無有效的溝通交流,導致兒童社會交往中出現問題,做出傷己傷人行為。留守兒童的部分家庭父母一方或雙方吸毒、入獄等,不僅加劇了社會、社區乃至學校的排斥現象,也更深一步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三)文化排斥影響留守兒童的學業及就業
文化排斥指被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排斥在邊緣化的一種狀態。留守兒童的文化排斥主要表現在教育資源獲取困難,文化素養提升困難。農村學校師資匱乏,即使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對農村教育事業進行幫扶,但也主要集中于硬件設備幫扶,懂農村學校的軟件設施”的及多媒體電子設備實操年輕教師缺乏,讓大量實驗設備淪為了擺設。雖然現有支教志愿幫扶集中在課業輔導,但缺乏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少數留守學生即使躍過“龍門”,考取大學,也因文化排斥產生自卑、孤獨等心理難以很好融入城市學生生活交友圈,更有甚者選擇輟學。農村教育不如城鎮教育水平,學生教育資源受限,缺乏社會實踐,對學生未來學習和職業規劃都有重大影響。為擺脫勞動力市場排斥,使文化基礎較薄弱的留守兒童未來有所出路,需大力發展技術職業制院校,重視留守兒童的綜合教育。
三、社會排斥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重構
父母長期缺位導致兒童心理教育缺失,依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每一階段的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都是不可忽視的。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201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提出:“加快孵化培育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民政等部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鄉社區、學校和家庭,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指導、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社會融入和家庭關系調適等專業服務。”社會工作作為一門以人為本的專業,在推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筆者從社會工作領域入手,探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路徑,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來實現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重構。一方面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新視角,另一方面為社會工作實務發展積累經驗。
(一)宏觀層面推動政府立法,保障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社會工作者倡導、參議留守兒童相關政策的制定。發揮政府職能,將財政補助落到實處,統籌安排資金的支出和使用;為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立法,保障家庭教育能力;政府出臺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同時政府制定政策,提高農村地區教師待遇,吸引優秀教師,幫助農村留住優秀師資,是消除文化排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點。任何一項事業,擁有政策的支持才能健康穩定地發展。
(二)中觀層面加大合力,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
家庭、學校、社區教育三者是相互促進,普遍聯系的。三者合力,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在家庭教育中,社會工作者挖掘家庭資源。一是兄弟姐妹間互相照顧和支持,引導兒童利用其優勢同他人友好互動溝通,為同輩群體提供了支持系統,對留守兒童擺脫排斥有重要意義;二是其他親屬及近鄰支持,通過家訪了解其他親屬情況并引導勸說幫助留守兒童彌補家庭的缺失。通過近鄰等周圍人資源優勢對留守兒童多加關注及關心,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向上心態,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在學校教育中,運用學校資源加強對留守學生的關注。一是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學習氛圍,開展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并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團體活動中發現自身優勢與特長,通過引導及社工示范,增強自信,促進留守兒童的交往能力。二是在課堂上教師對留守學生多鼓勵,創造展現的機會,學會用優勢視角審視自己和別人。三是創辦技術職業制學校,為基礎比較薄弱的留守兒童提供出路。在社區教育中,利用社區資源優勢。一是借助社區社工組織力量鏈接社會資源,依據社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需要與社會資源的有效配合,滿足留守兒童需求。二是聯系社區里的青少年服務隊、兒童志愿團隊等,不定期舉辦服務活動,加強留守孩子參與性,提高交往能力,減少文化排斥。三是號召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的大學生,定期給留守兒童做學習、心理輔導,緩解留守兒童心理焦慮,有效減少關系排斥,彌補家庭的教育缺失。
(三)微觀層面應用服務技術,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角色缺位,家庭功能不完整,存在生活壓力大、監護弱化、學習缺乏輔導以及敏感、脆弱等心理問題,建議學校社會工作、兒童社會工作、及家庭社會工作等遵循理論基礎,通過專業咨詢、個案輔導等微觀具體方法適當的干預。社會工作具有專業組織的優勢,可通過會談、家訪、診斷、行為修正等個案工作方法進行差異化介入。總之,留守兒童受其家庭的影響,導致親子教育嚴重缺失,孩子的身心發展受到影響。面對周圍的外部環境常常受到排斥,留守兒童通常所遭受的社會排斥主要表現在家庭經濟、文化的傳播,以及受社區、學校等不良作用而影響。本文通過經濟排斥、社會關系排斥及文化排斥分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從社會工作領域出發,運用政府、社區、學校、家庭、個人多方資源,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來實現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重構。
作者:張欣 黃星溦 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