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路徑護理在肝膽手術中應用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路徑護理在肝膽手術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行肝膽手術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術后采取臨床路徑護理,對照組術后采取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臨床路徑護理應用于肝膽術后患者可改善其心理狀態,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肝膽手術;臨床路徑護理;術后康復
肝膽手術是臨床比較普遍的外科手術,其手術類型多、難度大,且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加之手術創傷對其生理、心理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術后病情恢復。護理是輔助治療的重要手段,在患者術后病情恢復中起著關鍵性作用[1]。但以往臨床經驗顯示,常規護理干預較難達到預期護理效果,主要是由于常規護理干預缺乏系統性、預見性,護理人員主要遵醫囑實施干預措施,主動性較差,較難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導致護理效果不甚理想[2]。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我院開展臨床路徑護理,該護理模式以時間為橫軸,以患者的各項護理計劃或措施為縱軸,制成一個日程計劃表,對護理措施、護理目標等進行詳細描述、記錄,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工作有計劃、有針對性、有序、高效的進行,該護理模式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反響較好[3]。本研究對我院2018年4月至2020年8月行肝膽手術的120例患者采取臨床路徑護理,旨在觀察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行肝膽手術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31~67歲,平均年齡(49.86±12.24)歲;手術類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1例,膽管切開取石術19例,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14例,肝葉切除術6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2例,高中以上38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50.28±12.62)歲;手術類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5例,膽管切開取石術17例,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13例,肝葉切除術5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0例,高中以上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類型、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病情穩定者;認知功能及配合度良好者;無腹腔手術史者;無相關手術禁忌證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有精神疾病者;因故退出本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術后采取常規護理。術后責任護士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監測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做好傷口護理、引流管護理、疼痛護理、飲食護理、出院指導等。觀察組術后采取臨床路徑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成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1名護士長(組長)、2名護師和4名護士,組內成員均進行規范化培訓與學習,包括臨床護理路徑相關知識、疾病知識、護理操作規范化指導等。(2)制定護理路徑表。術后充分評估患者病情,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路徑表,從術后第1天到出院,每班責任護士嚴格按照路徑表內容逐項、有計劃地進行護理,確認執行后簽名。(3)路徑護理具體內容。①術前健康宣教時,告知患者及家屬路徑護理的具體內容、方法及注意事項等,以獲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②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記錄,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打折、受壓,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③術后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由流質、半流質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④做好口腔、尿路、皮膚等基礎護理,防止感染。⑤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針對心理負擔較重的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安慰患者,提高其治療信心。⑥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疼痛護理,包括轉移注意力、深呼吸放松法等,疼痛嚴重者遵醫囑給予口服止痛藥。⑦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并發放疾病健康知識宣傳手冊及隨訪卡;囑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出現不適及時就醫,定期復診。(4)護理效果檢查和評估。每天由小組組長定時檢查和評估護理效果,并及時將相關情況反饋到下一班責任護士,保證護理的連續性及護理質量,更好地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每周組織查房,詢問患者相關護理問題,總結經驗,根據問題不斷修正、補充、完善路徑表內容,重視實施效果的檢查和評估。所有患者出院后隨訪1個月,并進行效果評價。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心理狀態。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焦慮狀態,SAS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50分為臨界值,得分與焦慮程度呈正比[4];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抑郁狀態,SDS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53分為臨界值,得分與抑郁程度呈正比[5]。(2)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感染、膽瘺、術后出血。(3)護理滿意度。護理后采用紐斯卡爾病人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價護理滿意度,該量表包含19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非常不滿意為0分,不滿意為1分,一般為2分,滿意為3分,非常滿意為4分,百分制轉換公式:有效應答條目得分之和/有效應答條目/4×100。總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5~89分為滿意,60~74分為一般,<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6]。(4)生活質量。于護理前、后,采用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8個維度36個條目,每個維度100分,得分越高提示健康狀況越好、生活質量越高[7]。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軃±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SAS、SD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2)。
2.3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3)。
2.4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跨學科、綜合的整體護理模式,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將其住院期間的護理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制成一個日程表,依據每日護理計劃進行護理活動,可滿足患者住院期間病情發展、轉歸過程中的護理需求[8-9]。該護理模式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主要用來指導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實現護理活動的程序化、標準化,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護理質量,同時能夠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護理滿意度[10]。肝膽手術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手術,其手術類型較多,患者病情復雜多變,為了保證其預后,術后有效的護理很關鍵。然而常規護理在進行護理活動時各個護理環節較為零亂,沒有時間性,且一味遵醫囑進行,缺乏預見性、計劃性,護理效果較差,不利于患者術后病情恢復[11]。而本研究將臨床路徑護理應用于肝膽術后患者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臨床路徑護理,在實施護理措施前即進行護理計劃制定,護理人員嚴格根據護理計劃日程表進行護理活動,保證了護理工作的有序性,有效避免了護理工作中遺漏、差錯的出現[12]。肝膽手術后,通過臨床路徑護理,患者術后的病情觀察、用藥、治療、心理干預、飲食指導、對癥護理、出院指導等均是有預見性的計劃,有明確的執行時間和順序,指導護理人員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護理活動,使得護理活動從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護理,并且有效節約了護理活動中的時間成本,進而提高護理效率、護理質量,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是保證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必要條件,能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術后的臨床護理需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術后快速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生活質量[13-14];另外,臨床路徑護理提高了患者的參與度和護理人員的主動性,在護理活動中護理人員和患者的接觸,能夠使護理人員及時感知患者的心理變化,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消除其心理負擔,增加治療信心,且在護理活動中定時進行檢查和評估護理效果,能夠及時查漏補缺,不斷修正和完善護理計劃,更好地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15],本研究也充分證實了以上論述。綜上所述,肝膽術后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
作者:陳群 寇紅 單位:安康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