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自1998年啟動試點以來,歷經10多年的發展,其培養規模逐漸擴大,雖然向社會輸送了大批高層次的臨床醫生,但其培養模式照搬科學學位研究生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不能滿足當代社會對高層次醫學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了根本解決這一問題,華北理工大學結合2012年國家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聯合出臺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積極嘗試構建能夠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效銜接的新型培養模式,以期培養“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醫學人才。
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到2015年,積極發展碩士層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現碩士研究生教育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到2020年,實現我國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轉變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重。國家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轉變,給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生源復雜,臨床診療能力參差不齊
我校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屆本科生和應屆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兩種:其中應屆生由于經歷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棄了大部分的臨床實習,因此,理論基礎比較扎實,但臨床實踐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屆生和推免生要雖然有一定的臨床經驗,但其臨床診療能力因來自不同級別的醫院和在醫院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參差不齊。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照搬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其課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課程設置更傾向于科學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臨床操作能力;其次,課程內容及教材陳舊,不能很好地把握醫學發展的前沿及動態,對研究生培養的指導性意義不大;再次,專業基礎課設置過多,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難以完成,從而擠占了寶貴的臨床能力培養時間。
(三)臨床專業技能訓練機會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擴招的影響,導師年均指導學生數逐漸遞增,學生接受一對一臨床指導的時間相應縮減,致使臨床思維相對單一。其次,由于醫療責任風險的問題,帶教人員也不敢放手,致使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大大減少。再次,由于準備畢業論文和應聘工作,個別學生擠占臨床實踐時間的現象普遍存在,在畢業前的最后半學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臨床實踐中去!
(四)考核體系不完善
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中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很多醫學院校及附屬醫院在臨床實踐操作環節未形成完善的考核體系,缺乏客觀的的評價標準,對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優劣沒有量化指標,臨床專業各學科的考核方案不夠細致,缺乏統一性。
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針對生源的差異,因材施教
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針對生源的臨床教育及訓練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適當調整培養方案:首先,增加往屆生專業外語課程的學時,強化其聽書讀寫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外文文獻閱讀及翻譯能力,為臨床業務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增開臨床技能操作實訓課,通過臨床教師的理論講解、實驗室的帶教及學生的動手訓練,強化臨床基本操作技能,為順利進入臨床實踐好做準備工作。
(二)針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
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不同與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其更重視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在培養過程中,首先,適當壓縮理論課程的學時比重,將臨床專業研究生進入臨床的時間提前,并實行彈性課程學習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學期的晚上和周末時間進行安排課程學習;其次,課程內容密切聯系臨床實際,以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再次,結合學分制,開設多元化的跨學科課程,積極鼓勵研究生參與科研講座、國內外學術會議,以便及時掌握醫療前沿動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診療方法和手段。
(三)結合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建立輪轉體系
按照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的要求,華北理工大學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三年培養過程與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過程相互融合、有效銜接。為了保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輪轉的時間,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入學后經過入學教育和崗前培訓后,遂進入臨床科室進行輪轉。其培養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學年,實現醫院全部臨床科室及部分輔助科室的輪轉,組織應屆生入學次年報考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試合格者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第二階段第二學年即二級學科及相關專業的的輪轉。例如,根據臨床工作的需要,內科學研究生需要輪轉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腎臟內科、內分泌;外科學研究生需要輪轉普通外科、骨外科、腫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胸心外科,每個科室輪轉時間為8周;第三個階段即第三學年為本科室臨床能力的定向培養,要求其擔任24h住院醫師不少于6個月。
(四)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對接,完善考核體系
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大綱要求,完善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考核體系。華北理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考核過程分課程考核、輪轉出科考核、畢業綜合考核及畢業論文答辯四部分進行:首先,課程考核通過學分的高低來評價,包括學生的基礎理論課的考試成績、參加學術會議及學術講座等獲得的累積學分;其次,輪轉出科考核與畢業綜合考核,參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要求進行考核學生的臨床實際操作診療能力,考核合格者畢業時發給學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未合格者不予畢業或申請學位;最后,畢業論文答辯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交一份臨床研究論文(或文獻綜述)和一份大病案,即可作為學位論文進行答辯。綜上所述,在卓越醫生培養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大批高層次“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復合型應用型醫學人才,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史上面臨的一次新的機遇和挑戰。近年來,華北理工大學進行大膽嘗試及探索,逐漸實現了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效對接,構建了以臨床核心能力培養為特色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不斷向社會輸送的卓越的臨床醫生。
作者:薄海美 李建民 張雪鵬 田春雨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