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創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我國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的發展歷程
創辦臨床醫學七年制是提倡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實行“七年一貫、本碩融通、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面向臨床”的培養模式,目的是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理論深厚、專業知識扎實,素質高、潛力大,有能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高層次醫學人才[2]。它的創辦是醫學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將有力地推動醫學生培養觀念、層次、模式和質量的改變。1988年以來,各試辦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校因無成熟的培養模式可借鑒,對于長學制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一直存在不同意見和爭論。1992年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轉發同濟醫科大學<關于加強我校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的意見>的通知》,對七年制醫學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1995年,國務院學位辦和原國家教委委托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第一次對15所首批試辦七年制醫學院校的教學與學位授予質量進行了聯合評估,肯定了七年制教育辦學形式。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和《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基本培養要求及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試行辦法》,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重新定位于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各試辦高校根據文件精神,制定了各自的七年制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實行了與綜合性大學聯合培養的“七年一貫制”。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部分七年制高等醫學院校與綜合性大學合并,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將成為綜合性大學醫學院教育的辦學主體。
2樹立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以及對醫學領域的滲透,臨床醫學將充分應用高科技成果發展和更新各種檢測、診斷、治療設備和手段。醫學實驗與醫學理論,繼承與創新,不同學術觀點,學派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帶頭學科的更替,以及分支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涌現,因而,醫學技術作為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子系統,也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醫學整體化、綜合化、多元化方向的發展。鄧小平曾提出,時代需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從教育觀念上看,器具型教育應被智慧創造型教育所取代:從教育目標上看,知識型、專才型應被復合型、創造型、發展型和國際型培養目標所取代:從教育過程看,知識灌輸式和知識習得式教育應被知識激發式和知識識得式教育所取代[3]。”在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對高層次醫學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作為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后備力量,不僅應具備完備的知識結構與精湛的醫療技術、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醫德醫風,還應具有應對各種挑戰的心理素質和敢于攻克醫學難關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3.1醫學事業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的發展整體化、綜合化和多元化,醫學將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與其他科學交叉、融合和滲透。醫學模式進一步轉變,醫療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醫療衛生服務從形式到內容發生根本的改變,這些都需要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以創新教育為基本理念,在完成本方向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能應對各種挑戰的高層次醫學人才。
3.2當前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的滯后性
目前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是在傳統教育思想觀念下建立起來的,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已明顯落伍,主要表現在醫學教育思想未能與醫療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相適應;教育體系和教學內容難以跟上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發展的變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開拓創新精神欠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3.3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培養七年制醫學生創新能力,使得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和跟蹤最新醫學發展動態和趨勢,擴大知識范圍,活躍思維方式,成為具備較高科學素質的醫學人才和優秀學科帶頭人,不斷發展醫學新理論,開拓研究新領域,攻克技術新難關,不斷提高醫療技術和質量,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
4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
4.1提高教師素質,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的創新觀念、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人格,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決定性影響。優化教師的能力結構,樹立以創新精神為價值取向的教育思想,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為目標的教學觀,并對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創新,增加設計性和創新性的試驗,專業知識增加新進展、新知識、新技術等內容。
4.2正確處理課程學習、臨床和科研訓練的關系,注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七年制醫學教育中,科研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科研方法和技術的訓練,增強創新意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掌握臨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此目的,要正確處理課程學習、臨床能力訓練與科研訓練之間的關系,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科研訓練要求,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接受科研訓練,把科研訓練與課程學習、課外學習有機地結合,建立全程科研訓練的教學方式,使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4.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建立臨床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方式,強化專業學位要求,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探索以問題為中心、疾病為中心、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臨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實行“雙科并進、床邊教學”,建立臨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方式。
4.4建立有利于創新的學生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體系只局限于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校的教學質量,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素質好壞、科研水平等沒有被納入考評范圍。因此,改變傳統的醫學教育評價辦法,建立新的醫學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對七年制醫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人格、技能、知識、實踐等方面做出客觀分析與價值判斷。
4.5制定相關激勵措施,激發師生從事科研創新的熱情獎勵學生的創新行為和成果,既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導向。另外,尊重教師的個性風格與獨創精神,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權,鼓勵教學研究改革試驗項目,充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
4.6組織學術科研和科技創新活動,營造創新氛圍開展學生科研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徑[4]。組織開展醫學學術活動月、相關專題講座和論壇等科技創新活動;鼓勵、支持學生參加科技創新競賽活動;設立創新基金,支持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技術創新。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實踐能夠增多醫學生遇到新情況、新信息和新問題的機會,學會懷疑和探討問題,培養創新興趣、探索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