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實踐教學質量評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
2009至2010學年有實踐課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學生及同行專家對8個教研室的實踐課任課教師進行了教學質量評價,收回有效問卷學生共525份,同行專家共52份.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使用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教學管理部設計的體現醫學實踐教學特點的“昆明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實踐教學質量學生評價表”和“昆明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實踐教學質量專家(同行)評價表”進行質量評價調查.學生評價問卷滿分100分,評議內容為10個條目,評價結果分為優(90~100)、良(80~89)、中(60~79)、差(<60)四個定性與定量等級;同行專家評價問卷滿分100分,評議內容分為:教風,帶教內容,帶教方法,帶教效果4部分.
1.2.2調查方法在實踐課上,隨堂發放問卷,學生評價問卷采用匿名方式,課程結束后收回;同行專家評價調查結果在課程結束后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并由任課教師簽字確認.
1.3統計方法
使用EPIDATA軟件錄入問卷數據,并導入SPSS中作統計分析,通過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來檢驗分布的差異性.
2結果
學生評價總平均分為93.05,滿分例數為65例,占12.4%;同行專家評價總平均分為88.86,滿分例數為0.學生、同行專家對實踐課任課教師的評價總體較好.學生評價總分分布中,67.24%的評分都在91~100分數段,低于60分的只占0.38%;同行、專家評價中,55.77%的評分都在91~100分數段,低于60分的沒有.按學生、同行專家分組,經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Mann-WhitneyU統計量為7848,WilcoxonW統計量為9226,Z=5.080,P=0.000(雙側).確切概率檢驗的P值為0.000.學生和同行專家評價的總分分布有顯著性差異.學生從帶教老師的工作態度、教學準備、對帶教內容的掌握情況、對教學計劃執行情況、授課邏輯及層次、是否結合學科新進展、是否啟發學生的臨床思維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所有條目的優評比例均超過了60%,差評比例大多低于1%,說明學生對實踐課授課教師的總體評價是比較滿意的,見表2.同行專家從教風、帶教內容、帶教方法、帶教效果4方面對實踐課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每條評價內容的平均分均在85分以上,評分位居前3的均是教風相關的項目,得分最高的是“教態嚴謹、儀表端正、為人師表、寓醫德醫風于實踐教學中”這項,平均分為96.8分,位居其次的是“按教學進度實施教學,按時帶教,有考勤”這項,平均分為92分,位居第三的是“教學過程規范,現場組織有條理,秩序好,學生注意力集中”這項,平均分為90.8.
3討論
3.1學生、同行專家對實踐課授課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
學生評價總平均分為93.05,91~100分的占67.24%,81~90分的占27.81%,且學生評價10個條目的優評比例均達到66%以上;同行專家評價總平均分為88.86,91~100分的占55.77%,81~90分的占32.69%,且13個條目的平均分都在85分以上;可見,學生、同行專家對實踐課授課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總體較好.從表3學生評價中可以看出,“帶教工作認真負責”,“教態自然得體,儀表端莊”“帶教準時,時間安排合理,按教學計劃執行”這三項平均分位居前三;表3同行專家評價中,平均分位居前三的都是A部分教學態度的相關項目;可見,學生、同行專家對授課教師教學態度的評價都較好.
3.2學生、同行專家對實踐課授課教師的評價分值分布存在差異
學生、同行專家對實踐課授課教師的評價分值分布存在差異.學生對實踐課授課教師的評價分值分布較專家同行評價分值分散,同行專家評價分值相對于學生評價較集中.學生評價中滿分65例,占12.4%;低于60分的有2例,占0.38%,在同行專家評價中沒有滿分情況,也沒有低于60分的.存在的原因是學生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學習態度有差異,因此對實踐教學評價分值相對分散.同行專家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教學經驗,對任課教師的授課有著更為全面、公正、科學的評判,因此打分更加客觀、理性,所以沒有較低分數,也沒有滿分情況;且同行專家對實踐課的評價是記名評價,評價結束及時將評價意見反饋給授課教師,并請其簽字確認,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在打分時有所考慮,因而沒有低于60分的情況出現,一些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7].
3.3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需進一步加強
學生評價中,按優評百分比排序,百分比最低的是第10條“啟發臨床思維,注重能力培養,學生易接受”,為66.1%;同行專家評價中,按平均分排序,C2“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項排在最后,為85.4分.說明學生、同行專家均認為老師在實踐教學中,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與能力培養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就需要帶教老師在學生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方法上加強指導,以利于病史的采集及爭取患者配合學生臨床技能操作實踐,并與理論結合進行分析、判斷.另外,臨床思維方法的培養,重點要抓好教學查房、病案討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結合臨床病例學習正確分析病情的臨床思維方法,分析患者的病史,體檢、輔助檢查資料,從醫師們的討論發言中學習臨床分析思維[8,9],真正讓學生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學習.科學、合理的對實踐教學進行評價,能充分調動師生雙方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及時反饋信息,為醫學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10],對醫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起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