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臨床醫學遺傳學是一門結合了臨床醫學與遺傳學的新興學科。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其臨床應用性不斷提高。但作為一門涉及知識面廣、內容更新快的臨床學科,在臨床專業本科教學上,仍存在許多需要改進之處。為提升該學科教學針對性、高效性、創新性等,本文圍繞臨床醫學遺傳學特點、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相應解決方法等,進行深入思考。
關鍵詞: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思考
臨床醫學遺傳學是一門研究遺傳性疾病病因、遺傳規律、診斷、治療及預防的學科,也是一門將遺傳學應用于臨床診療分析的前沿學科。近年來,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高速發展,遺傳病確診率大幅度提高。許多遺傳性疾病若能及時確診并進行早期干預,可緩解甚至阻止疾病的發生發展,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1-2]。遺傳病的早期篩查、診斷、鑒別診斷及正確治療正逐漸成為臨床醫生需要面對的新挑戰。如何提高該學科教學的適用性、高效性、創新性,培養高質量臨床醫生,加強臨床工作中遺傳性疾病診療思維及疾病鑒別,建立扎實的遺傳學知識基礎及熟練的應用能力十分重要。
1臨床醫學遺傳學特點
1.1遺傳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涉及面廣
臨床醫學遺傳學是采用遺傳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臨床醫學中遺傳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與預防的一門學科。主要內容包括單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體疾病、體細胞遺傳病等。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推進,醫療技術發展,目前發現突變基因數量十分龐大,涉及疾病數千種[3]。遺傳學不僅與生物醫學領域內容息息相關,還與腫瘤科、婦產科、兒科、內分泌科、眼科、風濕免疫科等緊密聯系,幾乎所有疾病或多或少都與遺傳相關[4]。
1.2內容更新快,研究意義深遠
近幾年隨著基因檢測技術快速發展,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更新十分迅速。許多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自1989年發現該病致病基因為CFTR基因后,陸續有研究發現多種突變基因型及相應的發病機制,在分子遺傳水平層面研發出多種靶向治療藥物。僅30多年時間,囊性纖維化從對發病機制茫然無知到目前90%攜帶Phe508delCFTR突變的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療[5-6]。遺傳代謝病的新生兒篩查,可以對幾十種遺傳代謝病進行有效干預,極大降低了這些疾病的死亡率及殘障率。但至今臨床上仍有許多遺傳性疾病發病原因不清楚,研究空間十分廣闊。明確疾病致病機制,可從疾病源頭進行靶向治療,副作用小,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還能進行針對性遺傳咨詢,從而達到控制遺傳病的再發、降低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2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2.1課時較短,教學時間不合理
在我國,大多數高校要求學生在大學早期(大一、大二)即完成臨床醫學遺傳學的相關課程學習。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體系豐富,專有名詞繁多,分子機制復雜,要求學生能從微觀角度看待宏觀疾病,并能理解、分析。而對于剛進校園、無理論基礎的低年級學生,除臨床經驗缺乏外,因課時較短,僅理解及學習遺傳學基礎知識也較為吃力,課程參與度明顯不足[7]。此外,后期醫院見習、實習,甚至畢業后規培過程中,學生所在醫院等級不同,許多醫院并未設立專門的臨床醫學遺傳學相關科室,即使部分醫院已建立相關門診,但因無相關病房,且受時間限制,學生基本安排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咽喉科等常規科室輪轉,很少有學生至遺傳學相關科室進行系統學習。這些均導致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不熟悉,對遺傳學疾病沒有一個整體概念,無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
2.2教學方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模式以枯燥的講授式為主,部分輔以多媒體教學,整體呈現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模式。少數學校開展分子遺傳學實驗,但基本開展形式為教師主導進行的驗證性或模仿性實驗,學生只需要掌握實驗過程及結果,極少有學生提出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每個步驟操作目的是什么等問題。臨床醫學遺傳學內容復雜、理解抽象、教學方式單一,常導致學生認為該學科困難枯燥,課程參與度低,多以應付考試為目的進行學習。早期無法建立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的興趣,導致其主觀能動性下降,后期醫院實踐并無相關內容整體認知教學,影響對遺傳性疾病的正確認識及創新探索。
2.3課程教材更新速度慢,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課程教材的完成需經過撰寫、審核、印刷等過程,出版周期長,更新速度較臨床醫學遺傳學發展慢,導致學生對學科前沿技術與內容一無所知。知識儲備不足,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自學能力培養受限。此外,目前臨床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評價仍以“一張試卷定成績”形式為主,考核內容為上課重點講解內容的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名詞解釋、問答題等。這種考核方式常導致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點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對該學科整體的認識、理解、應用。
3深化臨床醫學遺傳學教學的思考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醫學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醫學高速發展要求教師能因材施教。目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的培養主要分為在校理論學習、醫院見習與實習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醫學生基礎及任務要求不同,教學內容與方式也應按實際情況制定。
3.1低年級本科生
培養興趣,打好基礎是關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此期主要教學目標為有效傳授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操作,幫助學生形成宏觀臨床醫學遺傳學體系認知。針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特點,在學生有一定臨床理論基礎后再進行授課,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度及理解度,故該課程可延至大學三、四年級。適當增加課程學時,對講課內容進行篩選優化,豐富課程開展形式,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例如可將教材文字教學轉變為實驗聯合多媒體學習,臨床醫學遺傳學基礎實驗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多媒體教學則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實際圖像流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在本科教學中也可逐漸引進CBL、PBL教學、遺傳病家系調查及模擬化臨床咨詢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臨床醫學與遺傳學的緊密聯系[8-9]。以新生兒篩查的遺傳代謝性疾病為例,由講師幫助學生建立遺傳代謝性疾病的整體框架,逐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新生兒篩查疾病是這些內容?每種篩查的疾病是通過哪些指標評估?篩查陽性的患兒如何確診?等。同時適當加入1~2個典型遺傳病病例,鼓勵學生課后線上查找資料,下一次線上教學進行討論。在校期間學生需建立扎實的臨床醫學遺傳學理論基礎,完善疾病的診斷思維,學會提問及解決問題。考核方式也需要進行調整,在理論知識考核的基礎上加入病例討論、文獻查閱能力等內容,促進學生對臨床醫學遺傳學知識的靈活應用。
3.2醫院見習、實習生
見習與實習是從學校過渡至醫院,理論演化成實操的一個階段。此階段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逐漸應用于臨床、培養建立良好臨床醫學遺傳學思維的關鍵時期。鞏固遺傳學相關理論知識,注重遺傳學與臨床應用結合十分重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可安排見習生3~7天、實習生2~3周時間專門在遺傳學相關科室學習。教學方向實現由“教師指導”到“教師引導”。針對實習生,可進行多元教學模式[10]。見習生可旁觀及共同參與病例討論。以遺傳代謝病為例,將學生分成8~12人/組,科室帶教老師僅需提前提供病例與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臨床,對疾病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預防等內容進行針對性討論。每周進行一次匯報,最終由帶教老師補充完善、歸納總結、整體評價。此外,可按定期、集中、分段的培訓、遺傳病例分享、疑難病例討論、中青年遺傳病病例演說比賽、遺傳病專家團隊點評、觀摩和參與遺傳病門診等多種方式,讓見習、實習生在參與臨床實際工作中學會遺傳病檢測方法的選擇、檢測結果的報告解讀、查閱文獻、遺傳咨詢、遺傳病的治療、監測及管理方法,提升臨床遺傳病的問題解決能力。鑒于見習、實習生需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應用,才能對臨床上遇到的遺傳性疾病形成發散性的診斷思維,因此這一階段的考核內容可更加靈活。例如加入臨床病例家系調查、下一代生育指導等,從基礎理論、知識應用、醫患交流能力等進行多方面的考核。總之,臨床醫學遺傳學是一門內容豐富、應用性強的前沿學科,是培養高質量臨床醫生的重要基礎學科。現該學科的課程教學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提高該課程教學的高效性,應針對不同階段的醫學生采用不同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其教學參與度。此外,考核的方式也進行調整,從死板的理論知識考核逐漸轉為多樣化綜合化考核,以提高學生臨床診療思維水平,培養自學能力。
作者:黃新文 陳靈莉 程藝 羅瓊 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