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血液病學教學中的雙語教學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雙語教學在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性醫學人才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對我院雙語教學在臨床醫學本科生血液病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實踐進行探討,為促進本科醫學院校雙語教學的應用及教改提供依據。
【關鍵詞】雙語教學;臨床醫學;血液病學
作為本科院校教學改革中的熱點及重點,雙語教學(Bilingualteaching)在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性人才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近幾年,國內各大本科醫學院校紛紛開始探索雙語教學改革,我院血液科在本科生血液病學教學中開展雙語教學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在雙語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存在的問題和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一、雙語教學的內涵及必要性
雙語教學是指使用兩種以上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學方式,其中一種語言不是學生的母語,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地掌握兩種語言,或者促使學生在掌握和運用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和使用第二種語言[2]。即通過雙語教學,學生可以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思維轉換,使用除母語之外的語言進行專業交流,查閱最新的外文資料,滿足本專業的科研及臨床要求,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好語言及專業基礎。目前,國內醫學院校主要采用漢語和英語進行雙語教學,以提升學生對專業英語的綜合運用及表達能力,拓寬國際視野,了解最新的前沿知識,達到國內的醫學專業教育真正與國際接軌[3]。
二、雙語教學的教學目標
正確處理臨床醫學專業教育與雙語教學的關系,是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雙語課上一知半解,課后自學中文書,仍舊依賴母語思考問題,最后導致專業知識理解不透徹,專業英語不會靈活使用,這是雙語教學容易導致的誤區。只有明確雙語教學的首要目標是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橋梁,才能避免本末倒置。
三、血液病學雙語教學的特點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的核心與重點課程,而血液病學作為其中一大章節,特點如下:內容復雜,知識晦澀,前沿知識動態不斷更新,新領域不斷發展,研究方法推陳出新,因此需要臨床一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講解基本概念的同時,將前沿內容針對性地介紹給學生。所以,在臨床醫專業開展血液病學雙語教學,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及前沿知識進展。基于學科自身特性,血液病學雙語教學具有內容復雜,知識體系龐大,知識點紛繁,知識跨度較大等特點。此外,血液病學專業英語詞匯復雜,內容較多,本身難度極大,對學生的英語基礎發出了極大的挑戰。
四、教學實踐及成效
1.雙語教學模式:近幾年,我們不斷探索與改進,在科室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摸索出一套適合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的雙語教學模式(語言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結合)。目前,國際上主流的醫學專業雙語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1)保持式雙語教學:教材采用中英文對照,課堂板書及學生作業采用英文,但教師上課采用漢語講解;(2)過渡型雙語教學:所謂過渡,即課堂教學全部或部分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使用外語進行專業教學;(3)浸入型雙語教學:所謂浸入,即課堂教學只使用一種外語進行全程專業教學,目的在于創設完整的外語情境[4]。結合本門課程學科特點,以及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英語能力及自身素質,我們選擇的的是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
2.選擇適宜的教材:我院血液科在本科生血液病學教學中,除去人民衛生出版社《內科學》教材以外,還有教師自行制作的課件與講義,同時也會借鑒國外已經出版的英語醫學教材等。國內外教材的聯合使用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專業英文水平,利于其對醫學基礎知識和重點內容的理解,并為日后查閱和學習英文資料做準備。學生反映,通過使用和比較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規劃教材,既能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符合教學考核的要求;既學習了規范的專業英語,還拓展了知識視野。
3.選拔高水平教師團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個公式:教學質量=(學生+教材+環境+教法)×教師[5]。因此,培養兼具醫學專業水平和英語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我院血液科承擔雙語教學任務的教師隊伍由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具有較為豐富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的副高以上職稱者或高年資主治醫師組成。并且注重加強教師培訓,為教師提供進行國際交流和出國進修的機會,舉辦教師授課大賽對教師進行監督和考核,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課前,教師將本次課的授課內容提前線上發給學生預習,將預習內容中涉及的難度較大及新的醫學專業詞匯重點標識出來,便于學生逐個擊破。授課過程中,使用英文課件授課,英文講授為主,重點內容用中文標注,教師給予反復講解及強調。
4.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新形勢下,自主學習是全世界范圍內都在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走向“會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授課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請學生匯報PPT、講授課程、在線互動等,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真正實現“翻轉課堂”。根據不同病種,開展案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每一個學生都是討論的主體。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也有意識的加強醫學英語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的應用,例如開展每周一次英語交班、英語查房、英語匯報病史、英語病例討論等活動[6],擴大了醫學專業英語課堂教學的外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也營造了科室良好的學習氛圍。
5.教學手段及形式多樣化:課前,教師以每班為單位建立公共學習平臺:微信群或QQ群。教師首先將授課相關課件、視頻及參考資料在公共學習平臺上便于同學預習[7]。課上,使用如圖片、動畫、視頻、網絡平臺等,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醫學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臨床診療思維,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課后,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查閱相關英文文獻,提升英語能力,拓寬眼界,為今后工作或繼續深造奠定基礎,也為全面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及培養科研思維打下堅實基礎。
6.教學考核方式:為更全面地評估雙語教學效果,我們的考核方式由理論考試、臨床實踐測試和專業知識匯報(英文)三部分組成,三者的得分權重為50%、30%和20%。理論考試我們采用的是線上考核,試題中采用中、英文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以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并作答,鼓勵學生盡可能用英文作答,使用全英文作答者可有相應加分。臨床實踐測試也采用英文命題,學生必須看懂并理解才能開始進行實踐操作。專業知識英文匯報部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全英文匯報,在準備的過程中訓練學生查閱文獻、團隊合作及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更充分地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參與性較強,很多人認為收獲很大,英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五、教學反思與改進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內科學》及《血液病學》雙語教學在我國無教學大綱和標準教材,因此,不同院校、不同醫院教師使用的教材差異很大,選用的教材包括國外原版教材,節選外文教材,教師自編講義等,版本、形式及內容均不統一,同時,教材難易程度參差不齊,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此外,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薄弱,很難跟上授課節奏,但是,由于學生對本身疾病學的知識有興趣,因此也彌補了學生學習英文的無趣感,當然,對于這部分學生可能需要課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英文內容。總之,通過在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血液病學授課過程中導入雙語模式,不僅能提升教師及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醫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緊跟醫學前沿,與前沿醫學知識緊密接軌,從而推進醫院醫療、教學及科研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光輝,靳國慶,吳振利.高校雙語教學:香港中文大學取經歸來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6):25-26.
[2]羅育林,張陽德.醫學雙語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藥科學,2003,13(13):147-149.
[3]褚玉晶,丁玲,丁楠,等.臨床醫學七年制雙語教學的學習體會和建議[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993-995.
[4]于進,陳軍,黃亞渝,等.雙語教學在臨床醫學八年制內科學的應用[J].大家健康,2013,(9):152.
[5]閆蕾,詹思延,昊濤.高校雙語教學師資培養途徑的初步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10):1068-1071.
[6]丁波泥,趙于軍,田莎.醫學八年制見習課雙語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27):165-167+173.
[7]趙品,吳長初,羅文奇,等.移動微學習在組織學雙語教學中的優勢[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7):637-639.
作者:徐楊 單位: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