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科醫生臨床醫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全科醫學方向的必要性
1.老齡化社會和養老方式的改變需要大量全科醫生
目前中國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老齡化已成為社會問題。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應向社會養老轉變,當前社會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只有滿足老年人對衛生服務的需要,才能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命質量。
2.民眾對醫療保健要求提高的需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醫療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民眾對醫療機構診療、服務水平的期望值愈來愈高,同時也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有了較高的要求。全科醫學的發展,還承擔起社區教育的功能,為人們提供健康教育、預防疾病和保健康復等具體服務,可以促進社區整體的發展。
3.減輕民眾“看病貴、看病難”壓力的需要
在農村實行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是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途徑,讓80%的病人在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得以解決,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是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培養能擔當起醫療服務、康復任務的全科醫生。鼓勵大醫院醫生向基層醫院流動,吸引病人在基層醫院社區門診就醫,從而減輕“看病貴、看病難”的社會壓力。
二、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具體措施
1.研究制訂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生方向人才培養方案
開展全科醫學人才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的調研,聽取有關專家和教師的意見,形成了調研報告,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參考依據。在臨床專科學生中確定全科醫生方向學生,組建試點班,采用“前期趨同、后期分流、分段培養”的方法,創新“夯實基礎、強化能力、注重應用、提高素質”的“3+2”全科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全科醫學教育,使之適應基層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雙向轉診、預防保健、衛生宣教等工作崗位需求,培養新一代具有全科醫生素養的臨床醫學人才,為后二年進入培訓基地奠定了基礎,儲備和輸送了人才。
2.構建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
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立通識教育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課四大平臺,在此基礎上,開發全科醫生方向課程模塊,將全科醫學概論、臨床診療與護理基本技術、社區康復、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社區預防與保健5門課程融入課程體系中,集醫療、康復和公共衛生為一體,努力培養學生的全科醫學素養。在教學內容方面以農村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為切入點,在基礎醫學教學中融入臨床、全科醫學的相關內容,早期接觸臨床,刪減部分與基層醫療實際需要脫節或掛鉤不緊密的課程、章節和內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預留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保障全科醫生課程的理論講授。
3.加強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兩大實訓平臺,強化實踐教學
校內以模擬場景、模擬病房、模擬病人為主,進行情景式教學。校外加強附屬醫院和6所臨床教學見習基地建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做一體化。在畢業實習期間,安排一個半月到鄉村衛生機構實習,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走村串戶,開展衛生宣教、計劃免疫、義診咨詢、健康查體、幫助建立健康檔案等,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實踐機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綜合能力,增強社區醫療和大衛生觀念。
4.校院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制訂專兼職教師任職標準,由校院共同聘任臨床醫學專業任課教師,對聘任的教師實行雙向培訓,每年選派青年教師到臨床第一線鍛煉,提高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保證專業教師每四年有半年時間到醫院掛職鍛煉,彌補實踐教學能力的不足。同時,學校定期不定期指派校內專家教授到各教學基地進行專題報告和學術講座,提高醫院教師的理論授課和臨床帶教水平。
5.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
從入學開始就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講清楚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新趨勢,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狀況,教育他們審視度勢,主客觀結合,主動適應人才需求變化,到基層去為廣大群眾防病治病。三年內醫德、醫風教育不斷線,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生誓言的引領下,培養醫學生“誠信、責任、堅守”的職業道德信念,促進職業素養的形成,為臨床醫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奠定思想基礎。
三、取得的成效
1.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全科醫學課程成績優良
由于以就業為導向,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到課率高,課堂互動熱烈,全科醫學方向課程考試成績優良,學生全部通過畢業考試。
2.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就業率高,用人單位滿意
經過實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極大提升,2014年畢業生就業率為80.87%,其中縣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的占76.4%,受到用人單位好評。2014年在共青團中央、財政部開展的“西部志愿計劃”實施中,我校臨床畢業生占山東省支援人數的55%,我校是我省民辦高校唯一榮獲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等次項目辦”稱號的高校。
3.促進了專業建設的全面發展
成立了由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校內教師、行業專家組成的第二屆臨床專業指導委員會,有效地指導和督促專業建設的開展。先后建成了以“人體機能學”為代表的省級精品課程7門,以“診斷學”為代表的校級精品課程14門;主編和參編省級以上教材33部,全國普通高等教育臨床醫學專業“5+3”教學改革五年制教材《全科醫學概論》定稿會在我院召開,課題組成員劉西常擔任副主編,專業建設的發展也培育了教師隊伍的成長,一大批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臨床專科學生大部分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相當一部分做了全科醫生,為全科醫生方向人才培養打通了渠道,為基層群眾服務的隊伍中增添了有生力量。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提供場地和指導,累計23場次,受訓人員198人;有6名教師參與培訓營養師、按摩師等計1000人/天,為淄博市鄉鎮醫生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300人次。大力開展衛生扶貧。扶持臨沭縣玉山鎮村級衛生室8個,針對性地對鄉村醫生進行全科醫學培訓,為玉山鎮提供規劃設計,對村衛生室進行了改造和完善。
作者:劉純景 徐媛媛 單位:山東萬杰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