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互動教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教與學是一種雙向溝通、教導者與學習者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互動式”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促進活動。互動應包含幾層意思:相互主動、相互能動、相互促動。
2.“互動式”教學的教學方式
2.1教學方式、原則
將能夠進行互動教學的內容盡量進行互動教學,同時強調學生的說、學、思、動能力培養,并使之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理論教學和臨床教學,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形成一個完整、全面的概念認識,養成一種正確的臨床思維。對教學內容的主要采用:以臨床疾患為主線,指導學生采集病史,體格檢查,然后進行系列教學,如1)課堂提問;2)課堂辯論;3)病例分析;4)課后設問小組討論總結;5)設問自學課堂發言、老師點評;6)注重學生發散思維和科研能力培養,通過醫學網絡平臺講解該疾患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等方式。
2.2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已經接受了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理論知識,但缺乏臨床感性認識和應用臨床思維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臨床實習是連接臨床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紐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促使學生由抽象到具體,由理論到實際的轉化。為貫徹臨床實習的目的和任務,采用了“以病例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課前盡可能選好比較典型的病例,簡單講解理論基礎知識后,先讓學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再由教師針對學生在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如發病病因,病變過程,具有專科體征的檢查方法等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學生在檢查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正確信息的反饋,從而增強了學生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了解,以此來啟發學生對骨科疾病的記憶。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臨床實習的重要任務。所謂臨床思維,即醫生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利用所獲得的有關疾病的感性材料(如病史、體征、實驗室及各種器械檢查結果等),結合理論課所學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法來綜合、分析從而達到正確診治疾病的理性思維過程。臨床思維的出發點及終點都在于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個體差異性。即使是同樣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可以有不同表現這就可以用辯證法的精髓,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讓學生把見習前所學的零散的、分散的知識點置于不同的病人身上進行體驗。因此,對每個病人疾病的具體診斷和分析,是在學生自己詢問病史,進行檢查并得到必要的輔助檢查結果后,先由學生提出自己的診斷及診斷依據,如為骨腫瘤,還必需由學生通過病理生理方面的改變來推論疾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做到每一步都要有依據,為什么要考慮診斷該疾病,還需要作何檢查進一步證實該診斷,為什么不診斷另一疾病,還需要作何檢查進一步排除?從而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培養了正確診斷疾病的邏輯思維。
2.3利用各種手段,使抽象知識具體化
在骨科實習中,還充分利用教具如骨骼解剖模型,指出肌肉附著和神經血管的解剖位置,并通過分析骨折發生的機制,從而進一步提示根據骨折的位置不同由于肌肉的牽拉從而出現骨折的不同表現分型,根據骨折的位置從而判斷有無神經血管的損傷,從而使學生對骨折疾病的發生機制有了具體的認識。在骨科急診的教學中,體現了“現學現賣”的特點,例如:在處理急診手腕切割傷的病人時,先教學生如何判斷傷情,如何從癥狀體征推知損傷的部位和結構,如何在第一時間作出正確診斷,如何在短時間內作出病情簡單處理、控制病情惡化等等,同時灌輸外科無菌觀念和示范清創步驟,從而使實踐的傳教職能與理論的精髓達到更深層次的結合,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和生動化。臨床上有些少見的、疑難病例的診治,實習時較難遇到或者超出實習范疇的病例,如關節置換的教學中,除了利用X線片的分析外,還應該具體示教如何對假體的選擇、假體的安放、假體角度地調節等等,同時可以選擇性的利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各種術中數碼圖片及各種手術過程的VCD光盤,讓學生觀看,從而可以深層次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如關節置換手術的手術方式、過程,關節周圍結構,術中假體與肢體力線的關系等等。這樣可以進一步地提高學生對疾病的診斷、治療的理性認識,使疾病在腦海里系統化,形象化,具體化。
2.4使學生主動參與臨床工作的各個環節
在臨床工作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主動的參與到從查房、開醫囑到手術中的消毒、鋪巾、手術及術后處理等臨床的全過程中去,在臨床的工作實踐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及外科手術的動手能力,例如,在每天的臨床早查房后,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下達醫囑,學生下達醫囑后,由帶教老師修改及講評下達醫囑中出現的問題,并總結病歷的特點,提出改進意見。在手術前的消毒、鋪巾過程中,首先向學生提問該手術需要消毒、鋪巾的范圍及鋪巾方法,然后教師再進行相應的講授。這樣,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2.5創新方法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學互動模式的關鍵在于打破原有的單一的灌輸式、驗證式、被動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上探索一套嶄新的、有針對性的、靈活多樣的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在學習到理論和臨床知識的同時,有效地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教學質量。首先,我們始終將問題式、啟發式教學貫穿于教與學互動全程,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其次,我們采取小組式、臨床示教提問式教學方法,在教與學的多環節多層次互動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再次,我們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的繼續教育培養,在臨床工作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科研思維,比如,在一次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教學中,在總結歸納臨床特點后,繼續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利用醫學網絡平臺去更深層次的研究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病因,總結其特點,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更好的了解該類疾病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能動性更好的發揮出來。
3.“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效果
進行“互動”設計和設問,科學地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進行整理、歸納、補充完善和因材施教是“互動式”教學的重要環節。必須促使教師加強自身學習使其業務水平不斷提高,變傳統的授業解惑者為引路導航者。使學生從填鴨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知識的獲得是在實踐中學習,學習中思考這樣一個自然的良性循環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能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靈活的思維方式及處理問題能力。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很好的效果。“互動式”教學也轉變了傳統的“疾病———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的教學模式,成為“癥狀、體征———病因分析———可能有的輔助檢查結果———診斷———治療”的啟發式的教學模式,達到了臨床教學中二步教學法的自然結合,有利于學生從醫學學生角色轉換為臨床住院醫師。加強臨床醫學生的素質教育業已成為醫學教育的基本目標,無論在理論學習階段還是臨床實習教學中,要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式”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