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樞神經系統在臨床醫學課程中的整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課程的開設可以彌補學科為中心授課的不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該課程的開設需要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體現各自的特點。同時,課程的開設也會遇到教材適用性,學生的適應性及評價體系等諸多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決的。
關鍵詞:中樞神經系統;感覺器官;整合
一、《中樞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整合課程的實施
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在基礎醫學部分是由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生理學等基礎學科組成,雖然各學科自身連貫性較好,但是學科之間的聯系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能把各課程之間的相關部分有效融合到一起。并且,這些課程授課時間間隔較大,這樣就造成了基礎與臨床,正常與異常或是正常與疾病之間的分離,十分不利于學生整體醫學觀的培養。而《中樞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這門課則是從中樞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發生開始,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基本形態結構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了中樞神經系統從正常功能到功能異常,從相關的病理變化到相應藥物的作用及機制。這門課涵蓋了組織胚胎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多個學科,各學科知識之間有交叉、聯系和滲透。該課程開課之前,學科授課教師先進行集體備課,通過對教材的研究及征求各任課教師對該課程涉及的相關內容的建議,組織編寫教學大綱,同時對各學科之間交叉的內容(主要是解剖學和生理學部分)進行了分工,確保講述時不重復,不累贅,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學時。同時,參與整合課程的教師還利用休息時間積極走出去,參加各個醫學高校的整合課程培訓班,吸取其他院校的經驗教訓,力求使我們的整合課程不斷改進和完善。
二、依托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改革
1.課堂教學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第一次理論課上,我們就邀請臨床醫生加入,以神經系統的臨床常見病例引導學生進入神經系統的學習中,使臨床和基礎在早期相結合,提升學生的聽課興趣。另外,在課程學習中插入神經系統病案討論的部分,課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詢相關資料,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討論,最后總結發言,形成結論。既提高了學生查詢資料的能力,培養了科研思維,又達到了加強同學間互助協作的目的。生理實驗課的設計也是先由教師提出實驗的目的,然后由學生分組自行設計實驗,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完整、統一的實驗報告。另外,由于課時數的限制,在講授過程中,我們適當地加大了學生自學的內容,課堂上著重和學生一起學習重點、難點內容,而對于一些相對容易理解的部分,則讓學生通過求索學堂網絡課程進行自學。這部分內容以課后作業或者提問和學生講述的形式進行考核。
2.課后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以病案分析和課后作業的形式促使學生學會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完成相關資料的查詢。作為教師,在不斷完善網絡課程的前提下,我們通過在線答疑,在線測試,實時互動等使網絡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課外溝通的橋梁,達到使學生強化所學內容的目的。
3.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科研興趣的培養。在這門課程進行到一半時,發動學生自由組合,選取本小組感興趣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疾病,通過查閱文獻,了解該疾病發生的分子基礎,蛋白表達變化,臨床、病理表現,治療方法等各方面相關資料,形成文獻綜述,最終選取其中的一到兩點,以文獻匯報的形式向大家展示。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科學研究的進展,使學生提前接觸科研,為以后進行科學實驗打下基礎,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
4.導師制培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全程培養過程中,我們按照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實行導師制。各個學生分別有基礎和臨床兩種導師,基礎導師著重負責基礎醫學課程學習及科研小組的組織,不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專題講座等,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科研設計,查閱文獻及文獻綜述的能力。臨床導師則主要指導學生的臨床課程、輪轉實習,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及人文關懷意識。
三、課程評價
對這門課程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是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推進全程評價系統。學期末對該課程的考核,卷面占總成績的60%,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加大,提升能力性評價的比重,最終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推進全程評價系統。形成性評價,比以往力度加大了許多,主要由病案討論、自測題、考勤及實驗報告成績組成。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期末考試(閉卷),考試題型至少包括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及病案討論五種類型。試卷分析采用教育測量學方法進行,以便在今后的教學調整過程中提供更多的信息參考資料。
四、課程開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1.我校是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統整合教材作為授課教材,由于各個學校的自身特點不同,這本教材并不是完全適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在授課過程中我們發現,系統整合課程中的教學內容還需進一步精簡,提煉。一些傳統的教學內容,在開設的基礎醫學導輪中已經講述過,但是,在后面的各系統講述中又重復提及。如何真正做到從形式上的簡單拼湊到內容上的有效融合,這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和過程,也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2.進行整合課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有部分學生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我國學生從小接受的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一旦從以教師為主體轉換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當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就會難以適應,在課堂上不能積極踴躍參與討論,跟不上課程的節奏;這部分學生一旦遇到問題,則表現出缺乏獨立思考,難以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種教學模式的推廣和實施。
3.對整合課程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評價?以往的課程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也就是以試卷考試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這種情況終究只是一種近期的效果評價,而對于整合課程來說,由于打破了傳統的課程分科,因此,其分數很難與各科的成績進行比較。而有效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對教學參與情況、對臨床問題的解決情況以及以后對工作的勝任情況的評價。因此,目前來說并沒有一套完全行之有效的、可以借鑒的方法對整合課程進行評價。如何完善我們的形成性評價,這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例如考核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和臨床思維分析能力的綜合性題庫的構建,如何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評價模式,這些都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綜上所述,醫學整合課程的開設,并不是簡單地將各學科中相關系統章節進行簡單的整合,而是形成一門結構性好,條理性好,關聯性強的新課程。該課程的建立,注重的是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臨床思維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推動了教師醫學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但是,整合課程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共同迎接挑戰。
作者:馬嵐 湯桂成 郭靜 單位:三峽大學醫學院 葛洲壩集團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