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留守兒童的自然科學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對Y市G縣X鎮的農村小學實地考察,采用問卷調查、入戶訪問、數據整理等方法,對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教育落后、學校資源匱乏、政府政策缺失等因素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滯后的主要原因。要提高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最好采取以家庭為起點、以學校為主導、以政府為重點的三位一體措施,這樣有利于全方位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教育資源失衡
自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在城市拉力與農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務工,因而造成嚴重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人民網2015年3月報道,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如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公平接受教育,為他們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1]在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尤為薄弱。本文以小學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農村留守兒童實際,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的現狀進行原因分析,并就如何解決該問題提出相應措施。
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的現狀
在我國,自小學就開設有自然科學課程,小學自然科學的學習對培養專業化科學人才具有重要啟蒙作用,但在G縣的實地考察中,通過對比城鄉小學自然科學成績發現,城鄉間存在較大差距,且農村留守兒童成績普遍偏低.
成績顯示,城鄉間自然科學教育質量差距很大。在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方面:老師一人多職,缺乏專業自然科學教師;教學方面:老師以“填鴨式教育”模式為主,脫離生活實踐,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弱化學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硬件設備方面:缺乏實驗室、圖書室、多媒體等有利于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設施,這使得留守兒童對自然科學可望而不可及。
二、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不好自然科學的因素
自然科學具有特殊性,知識結構復雜,涉及面較廣。要求教學方法多樣、有趣,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需要實驗操作輔助理解。然而,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缺乏親情呵護、知識引導,學習條件有限,學習自然科學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阻力:
1.家庭教育落后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不好自然科學的關鍵因素
(1)缺乏監護人有效的指導與管教。在實地考察中發現,留守兒童占當地兒童總數的39%,這些留守兒童中有55%屬于隔代監護,17%由親戚教養或自我照顧。監護人文化水平低,忙于農事,且傳統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基本沒有能力與時間輔導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
(2)遠離父母,性格缺失。2015年5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流動家庭與留守家庭已經成為常態模式,遠離父母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缺失。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長時間缺位,導致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呵護、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監管,致使他們在學習、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產生諸多問題。[2]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上往往表現為孤僻、自卑、沖動暴躁,這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成長與學習。
2.學校資源匱乏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不好自然科學的主導因素
(1)學校對自然科學學科不夠重視。在農村學校,學科之間的重視程度有明顯差異,自然科學無形中被列入“豆芽科”,忽視對自然科學成績的考核。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輕視自然科學,學科之間的差別對待增加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的阻力。
(2)農村學校自然科學教師的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專任的自然科學老師,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對自然科學講解照本宣科,使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精神受創。另外,由于農村地處偏僻,工資待遇低,導致優秀教師外流,農村學校自然科學教師難以專業化。
(3)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大,忽視實踐操作。小學自然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很強的學科,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很大作用。但是,農村學校沒有建立正式的實驗室,學生缺乏實驗操作的機會,從而形成“學生動手做實驗不如老師講實驗,老師講實驗不如學生背實驗”的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抵觸情緒。
3.政府政策缺失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不好自然科學的重要因素
教育資源的失衡使得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舉步維艱。農村學校在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上都不如城市學校,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務呈現出不均衡狀態。農村學校圖書室、微機房、實驗室這些了解自然科學的公共教育資源的缺乏,讓本就缺乏自然科學引導的農村留守兒童再次減少認識科學,探索世界的途徑。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不好自然科學的措施
我國在1995年已經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小學自然科學的教育為培育新一代科技人才奠定重要基礎,因而提高農村整體自然科學教育水平和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不容忽視,形成家庭、學校和政府三位一體的解決措施刻不容緩。
1.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以家庭為起點,家長或監護人盡可能的給予幫助。
(1)監護人正確引導,使用正確的教育方式。監護人在與留守兒童共同生活時,注意觀察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不能過多打、罵留守兒童,也不能溺愛;更多的鼓勵他們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留守兒童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父母盡可能的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在滿足留守兒童物質需求上,更加注重“精神撫養”。父母通過電話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聯系,適量的閱讀、玩耍等將有助于改善留守兒童的“煩亂度”和“迷茫度”,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指標。[3]父母要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加對孩子學習的重視。
2.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以學校加強關注自然科學教學為重心,盡可能地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有效地學習工具,配備專業的教師。
(1)學校改革績效考核制度,老師創新教育方式。把自然科學作為老師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增強老師對自然科學的重視度,并建立合理的獎罰制度。通過實驗操作理性思考,提高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
(2)老師做留守兒童與父母間溝通的橋梁。老師應多找留守兒童交談,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學校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和臨時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有效地了解“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而且也應有意識地在學校、社會和臨時監護人間形成共識。[4]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并培養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對自然科學由厭學到樂學的轉變。
3.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以政府積極協調教育資源為重點,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對教育資源的配置起著重要作用,應著力解決農村教育問題,遏制“馬太效應”的進一步惡化。農村留守兒童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勢群體,保障他們受教育權利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根本所在[5]:
(1)政府要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大力扶持農村廣大貧困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促進小城鎮投資環境的改善,確保農村富余勞動力在附近地區就業率不斷提高。[6]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根源問題的關鍵。
(2)政府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合理調配教師資源。在政策方面鼓勵、支持、引導青年教師走向農村學校;完善保護留守兒童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的權利;聘用志愿者入戶幫扶,鼓勵、輔導留守兒童學習自然科學。
(3)重點投資建設農村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凱西模型認為,辦學條件的好壞對學生的行為和成就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7]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的建設投入,積極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城鄉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和服務,適當時可向農村學校傾斜,完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添置實驗室、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創造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和開闊視野的條件,從而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自然科學的良好環境。
四、結語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比重較大,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問題意義重大。建立以家庭重視自然科學教育為起點,以學校加強關注自然科學教學為重心,政府積極協調教育資源為重點,努力構建家庭、學校和政府三者相結合的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網絡。充分發揮并協調家庭、學校和政府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自然科學教育問題,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范先佐,郭清揚.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5-64.
[2]蔣篤運.以科學發展觀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8(7):8-10.
[3]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國新聞網,2015www.chinanews.com
[4]馮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39-41.
[5]司馬懿茹.教育公平視域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64-69.
[6]郝志瑞.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2-15.
[7]楊小敏.辦學條件對學生影響的“凱西模型”及其應用與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1(3):89-92.
作者:彭琳 嚴歡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