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的契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民眾科學素質的建設過程中,科學傳播和科學教育是極為重要兩種路徑,而這兩條主線又都以現代化媒介工具的輔助建設為重要手段。本文以促進我國民眾科學素質、推動民眾全面發展為立意點,探討了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之間的契合理論的演進,以及提出科學傳播機制的行為會促進科學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全方位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科普
科學傳播屬于教育社會民眾科學知識、高科技技術、以及常識之的重要工具。一旦科學傳播人員自身沒有扎實的科學素養,也就必定不能夠真實地把精準、專業的科學知識傳達給普通大眾,無法實現科學普及的作用。如果科學理論之間因為同樣的科學事件持有不一樣的看法,勢必會產生一時困擾的表象,以至于讀者大眾不能清晰地辨別真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分。以科學方法為共同背景,終會使科學事件得到普遍共識。目前科學傳播最令人擔心的一點則在于一些一知半解的從業人員武斷地傳播科學事件,最終對社會形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將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相互契合,就成為來解決兩者矛盾的有效辦法。
1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契合的難點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價值的取向始終離不開“社會本位”,換言之,教育者往往會把教育當成是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一個環節,以社會的需求點作為出發點,單方面的替高校學生找歸宿。科學教育普遍存在教學內容腐舊,無法體現出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前沿的一些觀點問題,只是單方面的關注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存在“因教施教”的固態教學模式,為教育而教育。究其原因離不開“市場原則”推動,也就是教師將教育只是理解成為資深謀生路的一份工作。在這種理解形式下,科學傳播逐漸被邊緣化起來[1]。如今,大多數教學還在采用“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填鴨式”教師模式,一味的遵循“三中心”的教學制度[2]。這種教育制度的弊端就在于:“以教師為中心”就是教師以自己講授為主,排斥了學生的獨立研究,這類教學模式在當代教育倡導的“自由、平等”原則完全相悖。“以課堂為中心”的負面影響就是“滿堂灌”,讓教學背離了現實、脫節于社會,尤其了放棄了瞬息萬變的技術更新。“以課本為中心”會導致學生知識面進一步縮窄,阻礙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對培養創造型人才造成干擾。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教育很少能夠將課堂知識與科學實踐真正的結合起來,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反復談論就是“發現假說”、“檢驗假說”;“尋找定律”、“學習定律”。這種陳腐的課程計劃本身就沒有科學性,也就更難去講解科學。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的非神秘化、普及化、科學意義實踐過程中的通俗化不可以視作教育的倒退,反而應當看成是邁向正確路徑的關鍵步驟。和科學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現階段,科學普及工作的傳播通過借助的網絡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平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人們普及現代科學教育。事實上,這種科學傳播對于科學教育的理論與科學教育機制上的社會勢能,會進一步督促科學教育加快整體化改革,最終使其保持和科學傳播協調發展的地步。
2科普教育傳播與科學教育契合的作用分析
廣義維度下的科普歷經了從傳統的科普到民眾了解科學再到科學傳播的幾個轉變,而這幾個轉變也構成了相應的時間發展序列[3]。科普和科學傳播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其提法名稱和所處時代的理念、行為所提供的,究其詞源的本意,大體是一樣的。因此,一旦用科學普及當成傳播科學、理解科學行為的統稱,同樣可以接受。因此,目前社會所激勵引導的科學傳播并不是所謂科普的“時尚”稱呼,也絕對不是只是在傳統的科普活動中加入到了一些新的傳媒硬件條件而已,而更像是一種富有理念軟件的升華。傳統意義上的科普的目的在于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知曉更多的科學知識,但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在現實層面,卻并未拉近民眾和科學之間的距離,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抬高了科學的高度,讓民眾敬而遠之。分析原因發現,傳統的科普行為通常會站在一種“居高臨下”的俯瞰視野,往往忽略了民眾對于科技信息渴望的一種自由交流和共享的心理,而這種科普行為由于效果不盡人意,也就逐漸被市場所淘汰。20世紀80年代初期,科普傳播走向了一種較新的民眾理解科學,以至于科學傳播的過程。大家所知曉的科學對比過去的那種傳統科普講授,在某種方面更加關注了科普行本身主體性的一種互動關系與協商分為,然而如果對比“科學傳播”,傳統科普和科普傳播的主體結構都較為簡單。以傳播學視域分析,傳播屬于人們利用符號、媒介傳遞信息,從而形成相應變化的一種行為[4]。現階段的傳播學界對于科學傳播的屬性還并沒有達到一致界定。在傳播的內容方式上,科學的傳播理念判定,除了自然科學知識外,還一定要增設人文視野的科學內容,重點觀察科學和社會之間的聯系等,科學需要展示新人文主義。科學傳播理念把科學教育的使命從最開始簡單的傳播知識、培養社會型人才,升華到了強化人們的科學素養、培養現代人發展和應用科學能力的水準。以培養大家科學素質的路徑作為起點,認為科學教育如果只是單純地傳授科學知識是遠遠不足的,還需要使受教育人員具備基礎的科學辦法,讓人們一旦遭遇問題時,可以借助科學思維辦法的引導,通過科學方法來處理問題,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要培養擁有科學精神的現代人。我國目前科學傳播的媒介十分廣泛,并且各具優勢,其中以信息網絡為代表的技術,從本質上改變了科學傳播的手段、速度和作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網絡媒介對傳授和接受雙方都有著無可比擬的超然意義,能夠讓人們在同一時間和不同的群體討論不同主題,且可以互不干擾。也因此,科技傳播的受眾群體就更為龐大,科學傳播也有了更為寬闊的空間,民眾可以自由地找尋所需信息,有大量的時間來思考相關科學技術的問題,也有能夠發表個人意見與傳輸科技信息的平臺。從“公開討論”與“公益服務”的視角來說,互聯網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以及免費性,勢必會成為未來進行科學傳播的重要陣地。
3科學教育傳播與科學教育結合的建議
一是要提高科技人才的科學素質:科學傳播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關系,并重視其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科學教育的根本同樣在于不僅是要培養優質的科技人才,也需要把“以知識體系的科學結論教育”變成“以探究為中心的科學過程教育”,通過傳授基礎的科學知識為手段,感受科學思維與研究辦法,培養科技人才的科技精神和科學態度。二是邁向多元價值:科學傳播具備能夠把科學、技術以及非技術的相關屬性合二為一的“綜合性”屬性,強調多元價值的統攝,最大程度上滿足于多元價值觀的整合。因此,科學教育也需要整合科學和人文之間的關系,以期培養出更加完整理性的人才,構建完整的科學知識觀和價值觀,滿足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需求。
4結論
綜上所述,科學傳播利用公益服務與公開討論機制,能夠讓民眾生活在一個高度專業化,卻又透明化知識社會里。科學教育也就更需要從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單一模式,邁進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系統。讓受眾能夠更加方便的共享科技信息資源,關注發揮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傳媒信息平臺的應用,創設出科學教育立體網絡。
參考文獻
[1]江建勛.論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之結合——以生物醫學為例[J].海峽科學,2012,7(3):143-145,80.
[2]云利英.傳教士在近代科學傳播科學教育中的作用[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2(2):102-104.
[3]張曙光.西方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博弈[D].湖南師范大學,2011.
[4]陳鵬.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新格局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作者:宋清滕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