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問題的提出
(一)部分科學教育內容難度偏深,脫離幼兒的現實經驗
育內容的確定是實現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主要環節,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同時也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所在。但是實際上,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內容有一大部分是來源于社會需求,內容還是比較適合幼兒成長,但是過分考慮社會的需求而忽視了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需求。
(二)科學教育方法單一,忽視了幼兒創造性的培養
所謂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是指教師和兒童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方式和手段。學前兒童進行科學探索的方式方法一般包括:觀察、科學小實驗、勞動、參觀、散步和采集、科學游戲、分類、測量、早期科學閱讀及交流討論、談話等。在實際操作中,教師經常讓幼兒通過觀察獲得知識,很少讓幼兒自己動手,忽視了幼兒創造性的培養。
(三)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缺乏,專業學習意識不強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學習有很重要的影響。但目前來說,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狀況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專業學習的自我意識較低差。
二、改進幼兒園科學教育現狀的教育策略
(一)綜合考慮,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目
標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實施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進行科學素質早期培養和促進兒童體、智、德、美和諧、全面發展的根本指導方向,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體系中概括層次在高的標準。艾斯納認為課程目標是“通過教育的過程學生所能達到教育結果”,它也稱為預期結果。她認為:解決問題的目標不是把重點放在特定的行為上,而是放在認知靈活性、理智探索和高級心理過程上。行為目標注重的是結果。表現性目標是喚起性的,而非規定性的,“不是規定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后所習得的行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際遇':指明兒童將在其中作業的情境、兒童將要處理的問題、兒童將要從事的任務,但并不指定兒童將從這些‘際遇'中學到什么”。所以要綜合考慮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目標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抓住契機,寓科學教育于幼兒的
日常生活中在幼兒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幼兒學習的契機,教師要巧妙地抓住良好的契機,讓幼兒從日常生活中學到東西,重視偶發性科學教育。例如:在戶外活動時,一幼兒發現了地面有許多輪胎花紋,問另一幼兒:“看這車印都是花紋,多漂亮,車輪上刻那么多花紋干什么呀?”另一幼兒說:“好看唄。”這里幼兒已觀察到了有關摩擦力的物理現象,但因沒有得到教師的指導,探索就此中斷。因此,對于偶發性科學活動,教師要隨機教育,及時發現、鼓勵、指導,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使幼兒善于發現、探索、思考,從而使幼兒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創設情境,引導幼兒自主探究操作
皮亞杰把兒童比喻成科學家,意指兒童像科學家一樣,通過自身和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自己建構關于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幼兒園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對環境的認識和探索是人類的本能,幼兒也不例外地喜歡主動地探索周圍的環境。比如:在區角投放裝有水的水盆、塑料泡沫、石頭、鐵片、鐵釘、玻璃瓶子、乒乓球、積木等不同性質、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重量的材料讓幼兒操作,看看什么東西能夠沉下去,什么東西能夠浮起來,如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如何讓浮著的東西沉下去。這樣材料的投放既體現了可操作性,又體現了可探究性,能夠激發幼兒主動地探究科學的奧妙。
(四)完善培訓機制,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針對個別教師專業知識不高的狀況,教師培訓機構應給予個別輔導,保證培訓內容上學用結合,真正起到提高教師專業知識的作用。比如在尊重教師個人意愿的基礎上,以教師創造的教育教學知識為重點,匯集各個教師的知識、經驗,經加工,并配以校外相關專題知識的鏈接,供教師檢索,完成知識的積累與集成加工;將網絡信息技術系統運用于教育教學和教研活動,引導教師群體知識共享,增加每一位教師直接的接觸。幼兒園教師應不斷完善自我,提高整體素質,要端正思想,扎根于學前教育事業,有自身可持續成長的內在意識。即通過教育與自我教育激發、形成教師不斷自我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意識。只有不斷給自己充電,補充新鮮營養,才能在這場基礎教育改革的嚴峻挑戰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一切力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作者:沈舒舒 單位:昆山市花橋曹安幼兒園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