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童立場下科學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兒童立場的科學教育活動,即以兒童的發展為本,站在兒童發展需要的立場,采用適宜兒童的學習方式,引領兒童體驗科學活動過程,提升科學活動能力的教育活動。兒童立場的科學教育活動應著力于兒童真實的生活情境、實際的科學經驗、接納的探究方式以及教師的有效支撐,使科學教育適應兒童,促進兒童主體發展。
[關鍵詞]科學教育;兒童立場;生活情境;探究方式
一、基于兒童真實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兒童獲取科學經驗的直接途徑。因此,教師應善于利用兒童。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兒童學習、探究和發現。以“花卉”主題為例,兒童若對養花產生了興趣,教師應引導兒童調查家庭養花情況、統計人們喜愛的花卉類型、分析花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在兒童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家里的花來自哪里”的疑問。教師可以讓兒童帶著疑問參觀花卉種植基地,了解花卉的種植護理方法。在實地參觀中,兒童對花卉的生長季節、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等都會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嘗試自己動手種植花卉。在接下來對花卉的照料中,兒童驚奇地發現花卉的生長情況與他們的照料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例如,花盆擺放的位置、澆水的次數和曬太陽的時間等都影響著花的生長。漸漸地,兒童根據花的生長習性不斷調整管理措施,會對自己種植的花百般呵護。在上述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兒童獲得了有關花卉的各種知識,他們在活動中流露出的認真、專注和情感都源于真實的生活情境。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倉橋惣三提出,“將幼兒生活原封不動地帶進教育中之后,并不是單純地置之不理,而是信賴幼兒自身的自我充實的能力,這些都是使生活得到充分實現的結果”。教師應將科學教育帶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讓兒童感受生活的樂趣,使其借助生活釋放天性,在自己真實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生活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經驗和能力,再將獲取的經驗能力用于生活,這也是基于兒童立場的科學教育的價值所在。
二、基于兒童實際的科學經驗
科學教育應始于經驗,經由經驗,并最終落到經驗上。教師只有關注兒童的科學經驗,才能滿足兒童的需要,豐富兒童的知識。例如,在生命課程實施過程中,兒童非常關注西紅柿的生長情況:一天雨后,西紅柿的植株壓趴在地上,果實也從植株上掉了下來。見此情景,兒童提出了“怎樣讓西紅柿的植株站起來”的問題。針對兒童的問題,筆者鼓勵他們自由組合,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設計支撐方案、收集活動材料、嘗試驗證方案。在實踐的過程中,有的兒童發現棍子插在土里的深度決定著棍子支撐的穩固程度;有的兒童探索出交錯對應支撐、三點支撐和圍合支撐等多種支撐方法;有的兒童發現了捆扎方式的重要性,即太松了棍子會晃動,捆扎的位置太靠近根部也不穩;等等。兒童在操作的過程中獲得了關于平衡、支撐和空間構造等的經驗,在一步步調整搭架子方案的過程中,提升了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兒童的科學經驗是與具體的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的,在支撐西紅柿植株活動中,兒童已有了棍子支撐的經驗,在一次次嘗試搭建的過程中,又獲得了拼搭方式與穩固性關聯的新經驗,而這一新經驗的獲得建立在給西紅柿搭架子這個具體的事物和現象的過程中。因此,教師應鼓勵兒童多接觸周圍環境和事物,并通過直接的感知來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這正是兒童立場的科學教育的關鍵所在。
三、基于兒童接納的探究方式
教師在科學教育中運用的方法、組織形式和手段都要遵循兒童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探尋適合兒童發展和易于兒童接受的教育形式。例如,在探尋螞蟻生命的課程中,筆者和兒童一起扮演科學家角色,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開展工作的。圍繞上述話題,兒童認真地討論,學習科學家制訂觀察計劃、做準備工作服、戴工作手套、用放大鏡觀察,以及用繪畫記錄自己的發現。兒童非常認真和投入。筆者用科學家的探究方式,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責任感和專注性。科學的核心在于探究,有效激發兒童探究的興趣和欲望,能促使兒童持續、深入地開展探究。大班兒童喜歡挑戰,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例如,在曬毛巾科學探索活動中,筆者鼓勵兒童自主嘗試掛毛巾,保持衣架平衡。兒童在一次次嘗試和挑戰中,發現了距離對稱、重量相等與衣架的平衡關系,滿足了戰勝自我、探尋結果的欲望。尊重兒童的特點,用兒童樂于接納的科學活動方式開展活動,正是兒童立場的科學教育的核心體現。
四、基于教師有效的支撐
在兒童的科學教育中,教師是指引兒童參與科學活動的有力的支撐者,教師的有效支撐,能將兒童的科學活動引向深入。
(一)支撐兒童的問題思維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發現和提出問題不僅是兒童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表現形式,也是兒童開展科學探索、尋找答案的起點。筆者在實施生命課程的過程中,發現兒童對蝸牛產生了興趣,提出了“蝸牛喜歡吃什么”的問題。于是,筆者鼓勵兒童飼養蝸牛,在照料蝸牛的過程中,兒童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如“蝸牛會睡覺嗎”“蝸牛怎么睡覺”等。針對兒童提出的問題,筆者引導兒童堅持觀察蝸牛的生活形態、查閱資料、觀看科普視頻等,通過多種學習途徑,自己找到答案。在上述活動中,兒童的問題意識得到持續的鞏固和支撐,探索熱情一次次被激發,從而促進了科學能力的提升。
(二)支撐兒童的科學思維
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感知具體的事物中發展思維
教師應注重引導兒童在生活中和接觸多種事物中表達自己的想法、驗證自己的想法,促進兒童科學思維的發展。例如,在“填縫隙”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兒童探索“把玻璃球、米、乒乓球全部裝進瓶子里”的方式。兒童預先做了方案,有按照大、中、小順序裝上述材料的,有按照小、中、大順序裝上述材料的,還有的按照不規則順序裝上述材料。兒童有自己的想法,即有的兒童認為體積大應先裝,有的兒童認為米粒是尖的會鉆空要后裝。可見,兒童天生具有科學思維,教師應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開展驗證,得出合理結論,以支撐兒童的認知和想法,促進兒童科學思維的發展。
(三)支撐幼兒的科學行動
虞永平教授認為,課程存在于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兒童生活的周圍世界里充滿著未知的科學現象和有趣的刺激物,這些事物刺激兒童自發地探索和發現。人們常常會發現,兒童會被路邊的螞蟻吸引、被花叢里的蝴蝶吸引、被菜園里的蝸牛吸引,兒童喜歡在雨里奔跑、喜歡在雪地打滾、喜歡在風中撿落葉,這些自然現象吸引兒童自主地發起科學探究行動。兒童上述自發的科學行動起初是無意識的,教師要將兒童無意識的科學行動轉化為有意識的、深層的科學探究活動,支撐其更深入地開展探索。例如,教師可引導兒童開展收集雨水、保存雪花、制作葉脈等科學實驗活動,通過兒童自發的科學行動,挖掘更深層的科學內容,以此促進兒童科學素養的提升。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以兒童為出發點,順應兒童的自然本性和成長規律,讓教育適應兒童,這樣的教育,才能被兒童接受和喜愛,才能使兒童融于其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沃斯,格羅爾曼.蚯蚓,影子和旋渦———幼兒班里的科學活動[M].劉占蘭,易凌云,陳琴,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姜勇.國外學前教育學基本文獻講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何鳳莉 單位:南京市浦口區浦園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