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力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首先,馬克思在他尋找新的世界觀的同時,在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作用。他早在1844年的《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這種工業革命的直接社會后果就是創造了豐富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對此,馬克思說“一切財富都成了工業的財富”。他強烈的批判封建農奴制對工業文明發展的壓抑,明確肯定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肯定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是立足于科學和技術的工業社會的生產勞動的,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馬克思進而論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已經取代了勞動時間成為了衡量現代財富的尺度。他說“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這種作用物自身——它們的巨大的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不成比例,而是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的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運用”。其次,科學技術變革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除非持續地利用科學技術,否則,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持續將受到威脅,他說“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存在下去”,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在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的同時也改變著社會關系,因此,“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主的社會”。最后,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依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影響上層建筑,馬克思指出在科學技術充分發展的社會里,人可以更加充分的享受人類創造的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這就使得人類的社會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了。馬克思歷來注重社會的發展應“以人為本”,強調任何經濟、科技、社會的發展都不得脫離對人的重視。科學技術從多方面體現了人的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產生出了人類可以自由發展的前提,即個人可支配的自由時間。自由時間的獲得,在馬克思看來,才是人的其他所有能力獲得的條件。所以馬克思說:“所有自由時間都是供自由發展的時間”,也即科學技術成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由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于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是持有肯定態度的,是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科學技術的。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類進步的腳步由于有了科學技術的參與而更加快了,在現實的歷史階段及將來的發展中,科學技術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至關重要。
(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自身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時候,逐漸認識到了對科學技術的分析是不能脫離其所存在的社會制度的,而是應將其置于一定的社會制度框架之內。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之下,科學技術的使用是任意的,這種任意性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的異化的問題。在異化的過程中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人的能動性喪失了,在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面前、在豐富的物質財富面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反而受到了限制,人越來越表現為物的奴隸、工業的附庸。然而,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批判并沒有停留在對這些表面現象的描述上,而是運用辯證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深刻揭示其社會根源。他首先肯定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之所以會發生一系列社會問題,之所以有科學技術對人的報復,其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因而,科學技術究竟是生產性的力量還是破壞性的力量,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利益還是禍害這與科學技術本身無關而是要去揭露它所存在的社會制度,要看操控和使用它的主體“人”。因此,馬克思指出,異化活動是短期的歷史現象,它的消除同樣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科技已經并將繼續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生產力,這將有力促進社會的發展,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準備充足的物質條件,會促使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二、注重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意義
第一,人類進入新的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世界也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已經為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世界各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可避免地擠在了同一個平臺之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國際間力量的較量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的運用及其成果上,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從國內來說,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無論從國家力量的增強上還是企業的創新、人力資源的強化上來說,科技的作用都不容忽視。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我國歷屆領導人都特別注重科技的生產力作用。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指出中國的現代化、工業化都離不開科技,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同志又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這一論斷進一步揭示了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當下的中國正處了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認識到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為確保經濟、政治、文化、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除了繼續注重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更加強調“科教興國”的戰略性地位,我們沒有別的途徑可走。對于個體來講,不僅應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更應該努力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來武裝頭腦,熱愛并尊重科學技術。第二,在大力發展、利用科學技術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了會給人類帶來利益,利用不好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我們要持續注重以人為本,大力提倡并踐行科學發展觀,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放在首位,使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首先,在加快科技研發的同時,更要配套以思想、社會制度的改革,注重精神文明、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發展,必須讓科學技術朝著人性的、有利于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向發展。要討論與形成一種可以促使科學技術發展有益于人類、有益于自然的新的文化價值觀,要使這種價值觀既能夠反映科學技術本身的特性與發展規律,又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要求。其次,科學技術不過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能否有效控制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是要科學技術有益于人類,還是要其有害于人類,關鍵還在于“人”這一主體。因而,我們要持續強化“以人為本”的原則,全面提高主體的素質和能力。對于政府來說,應該從人力資源的調配、政策的導向、經費的偏重等方面引導、監督、管理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讓一切科學技術活動都在特定的規范下進行;對于科技工作者來說,要著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對于普通公眾來說,應該主動去了解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積極參與對科學技術影響的評價,維護自己的監督權,自覺提高監督能力,加強科技倫理修養,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作者:賈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