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
教師是構成學校辦學的主要力量,更是學校眾多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者。作為教書育人工作的主要落實者,教師承擔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學校是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場所,教師隊伍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應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以此推動人力資源強國。”由此可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學校為了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長久動力,應從教師隊伍建設著手,建設一支業務能力強、政治素養高的教師隊伍,最終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應遵循科學的發展理念,努力做到以人為本,以搞好教師隊伍的建設為主線,不斷為國家輸送素質高、能力強的優秀人才,為構建創新型社會提供大批創新型人才。
二、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可以培養一批教育教學思想先進、政治覺悟高、師德高尚、業務能力強、愛崗敬業、治學嚴謹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一個以學科帶頭人為首、骨干教師和教學能手為后盾的教師梯隊。學校一方面要繼續做好教育教學方面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決不能忽略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必須遵循“培養提高”的原則,集中有效資源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水平和專業素養,注重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帶動一批優秀中年和青年骨干教師的發展。與此同時,不斷摸索科學的教師考核系列方法,盡快建立健全教師的激勵機制,為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鋪平道路,鼓勵教師參加遠程學習、培訓進修等活動,并且通過系列學術活動的舉辦激發教師提升自身素養的覺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綜合水平與專業素養,并最終成為“雙師型”教師。
三、科學發展觀視角的教師隊伍建設建議
1.教師業務素質與思想素質的統籌發展。
曾經指出:“高質量的教育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毫無疑問,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國家培養各類優秀的人才和勞動者,但是與此同時,教師也擔負著傳承中國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任務,這兩者決不能顧此失彼,必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后者尤為重要:教師思想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價值觀,對學生人生觀的構建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愛因斯坦曾說過:“教師要想獲得學生的尊重,就必須首先考察自己是否做到了德才兼具。”作為教師,只有真正做到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能勝任本職工作,獲得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整個人類社會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就應該向教育者致敬,學習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唯有如此,才能進步。”教師不僅負責教書,更要負責育人,而要育好人就必須自己先做到身正為范,保持高尚的靈魂,成為學生的榜樣。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汲取優秀文化知識來保持自己品行的高尚,通過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實現“身正”的要求。教師應以才誨人,除了高尚的師德外,還應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這樣說:“教師應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每天都進行自我教育,督促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前進。”隨著全球科技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知識總量的急劇增長導致了知識老化矛盾的產生。學生在學校習得的知識只有一成能在具體的工作中派上用場,其他的九成知識都要到社會和工作崗位中去學習。教師必須不斷學習,隨著知識的更新換代調整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提供機會,教師自身也應該努力創造條件來適應時展的需要。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論壇、網絡學校等獲取最新的知識,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教授學生最新的知識內容,使教學內容不和社會脫節。教師之間也可以利用網絡比如微博、QQ等互相交流,溝通,避免自身的知識體系僵化和滯后。另外,學校應促進教師業務和政治思想素質關系的平衡,不僅要組織各種活動,提升教師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強其職業道德,明確教師的具體責任,使其勇于奉獻、甘于奉獻,另一方面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使教師的業務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業務素質做到扎實穩打,關注學術動態,勇于開拓,在學科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
2.普遍提高和重點支持的統籌發展。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學校的名師是一個學科建設的車頭,學科的核心、靈魂和骨干力量,更是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舵手。在某些情況下,一位名師甚至能夠促進一個學科的發展,而其水平更是代表該學科的整體水平。由此可見,名師對于學科建設的重要性,要想建設一支好的師資隊伍,就必須要有一個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學校在建設師資隊伍時,必須要重點扶持學科帶頭人,對其加大投入,營造良好的學術與科研環境,鼓勵優秀教師成為學科帶頭人。另外在重點扶持學科帶頭人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馬太效應”的出現,不能造成有限的、對于學科帶頭人沒有必要的培訓、進修等機會都分配給學科帶頭人,而那些普通教師必須的培訓機會也被剝奪。這樣會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剝奪普通教師必須的培訓機會也會造成其教學業務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同時也會造成其因為工作前景黯淡而產生消極怠工的情緒,甚至會造成部分教師不得不另謀出路。所以,不僅要加大對學科帶頭人的投入,更要關注普通教師,做到“雙管齊下”,協同并進,以有限的投入獲得更大的回報,確保所有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團結非常重要,學校需要普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密切配合。新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師之前必須密切配合,真誠合作。因此,協調普通教師的提高和名師的扶持不僅關系到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也影響教師團體意識和對學校的向心力。學校要在科學發展的指導下,統籌兩者之間的關系,即做到大力支持名師培養,又要做到普通教師得到發展的結果。
3.物質驅動和精神鼓勵的統籌發展。
管理心理學認為,要想在較長的時間內調動教師的科研與學術熱情,就必須使其個人需求和集體需求保持大概一致,學校則應該公正、公平地滿足教師的合理需求。從需求的類型來看,教師的需求有兩種,分別是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前者包括:自尊與榮譽的需求,業務素質提高的需求,創造成就的需求;后者包括:辦公環境和薪酬待遇提高的需求等。學校要想充分調動教師的熱情,就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協調二者的關系,做到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等,避免只在精神方面進行鼓勵或者只強調物質激勵,真正做到以教師的需要為本。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必須強調對教師進行物質方面的獎勵,否則思想政治工作也會變得蒼白無力。因為市場環境之下的教師,也有自身的物質需求,也需要在付出之后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以前單純的精神激勵已經不適合的時展的需要。要想充分、全面、持久地調動教師的學術與教學熱情,就應該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理性地拉開差距,實行績效工資,用物質激勵的有力杠桿激發教師工作的熱情。與此同時,學校必須認清物質獎勵的優缺點,在對教師進行物質獎勵的同時,應強調教師自身思想境界的提高,引導教師平衡好獲得與付出的關系。由于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靠待遇來解決,所以學校在進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強調從道德、精神和思想方面對教師進行激勵,在管理的過程中突出“人性化”管理,強調教師的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認真聽取教師的真實想法與意見,努力為廣大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解決其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困難。只有當教師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教師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好工作,才能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不可否認的是,所有的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勞動與付出得到尊重和肯定,即使是一個微笑或者一句激勵的話,都能使教師感到莫大的安慰。據此,學校應對教師的工作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為教師的發展指明方向。
4.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統籌發展。
哈佛大學在舉辦350年校慶的時候,其校長曾說:“哈佛最驕傲的不是培養了6位總統和36位諾貝爾獲獎者,而是發現了學生的潛力,讓每顆金子都閃閃發光。”教育一方面是讓學生成為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更是教育學生成人。作為一項育人的工程,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應始終做到以人為本,并吸取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盡量平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關系,真正做到既對立又統一。綜合來看,二者不管是在理念還是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都存在較大差別,而應試教育被素質教育所取代已經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從當前中國經濟、社會與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應試教育在較短的時間內還不能完全被素質教育所取代,二者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會保持相互依存的關系。應試教育關注少數學生,而且片面強調智育,結果導致了學生的片面發展,忽視了對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升和能力的加強。對此,必須在當前現有的條件下,根據實際情況,平衡好兩種教育理念的關系,徹底扭轉以分數為本的量化考評機制,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程度為考核標準對教師進行評價,而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不斷完善自我,享受身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視學生為教育活動的主體,使學生獲得適應時展和社會進步的綜合素質。學校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將師資隊伍的建設視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在創新的過程中尋求新的發展思路,不斷探索師資隊伍建設的新路徑,加大投入,重點培養,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作貢獻。
作者:張廷芳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