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會計基礎》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是財務管理專業的基本課程,通過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融合的方式,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水平,幫助學生獲得更全面、更健康、更快速的發展。結合《會計基礎》課程教學的價值,探究傳統課程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實訓課與理論課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評價方式,以此為會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增強會計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會計基礎理論;實踐教學;教學設計
結合培養應用型、高素質財會人才的目標要求,總結《會計基礎》的課程要求、特點及實踐現狀,能夠幫助會計基礎教師更好地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整合,能夠通過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價值的方式,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條件。在新時代背景下,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逐漸從傳統的學歷要求、理論要求轉變為素質要求、能力要求,注重學生對會計基礎方法、理論的實踐和應用。因此加強會計基礎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整合質量,擁有較為鮮明的顯示價值和意義。
一、會計基礎課程教學強化應用性的價值
會計基礎是財務管理與會計專業中較為基礎的課程,可以通過闡述和介紹會計核算的方法與理論,提升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的認知和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在課堂學習中,掌握企業經濟發展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質。我國財政部門在《中長期人才規劃》中,探討并明確了會計學科的實踐性、應用性;會計實務的復雜性、多樣性;指出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對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突出“基礎會計”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對我國培養優秀的、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擁有鮮明的現實意義。《會計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過程中,掌握會計要素,明確會計賬戶與科目,熟練應用相關的借貸記賬法。課程教學必須層層推進地展開,不能出現斷層,不然將導致學生難以充分地理解和學習后面的知識。其中報表、賬務處理、賬簿、憑證等內容是會計教學較為薄弱的部分,需要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對其進行鞏固和夯實,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能夠通過憑證的審核、識別到記賬憑證、對賬、結賬、算賬、登賬、編制報表等具體操作,來鞏固理論知識,磨煉實踐本領。此外在現代企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增強會計基礎的應用性,還能切實滿足企業對優秀人才的需求,提升會計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為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會計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課程設計脫節
通常來講會計基礎課程必須緊密結合“實務性”和“理論性”兩部分內容,互為依賴、環環相扣,所以在課程開展與設置的過程中需要實現“實踐教學”“方法教學”“基礎理論”的同向同行,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在理論中鞏固實踐,擁有較高的問題理解、分析及解決的能力。然而我國部分院校在課程設計及課程開展中,依舊將實踐課與理論課分離開來,在理論課結束或完結后,再開設相應的實踐課。容易導致會計基礎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脫節、相互分離,進而帶來諸多的教學問題。首先,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缺乏實踐訓練的機會,導致其對會計基礎的方法、程序及原理的理解不夠深刻,無法形成“認識”。而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輕學重教”的問題,致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較為被動,難以結合自身的學習需求,自主地探究、摸索相關的理論知識。其次,在會計基礎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脫節,導致學生很難通過填制資產負債表、登記賬簿、記賬憑證及開設賬簿等方式,鞏固真身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且實踐過程較為機械,實踐質量不盡如人意。
(二)教學模式難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會計基礎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互脫節,致使會計理論教學通常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被動地學習和理解知識,難以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此外,由于會計理論知識多以公式、文字、術語等形式呈現出來,學生難以通過課堂學習的方式,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學習質量和效果較差。而在實踐環節,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或對理論知識記憶模糊,容易使實踐過程變成“聽教師指揮”或“自由發揮”的過程,很難幫助學生真正地融入實踐過程。通常來講,只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能積極地、自主地融入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進而獨立分析問題、整理知識、反思問題,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但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很難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致使學生很難形成探究式學習氛圍、實踐氛圍,嚴重影響到會計基礎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秦紅霞(2015)認為,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突出”和“彰顯”的根本,在于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不能夠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與獨自思考提供條件,進而使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受到較大的影響。
三、會計基礎理論與實訓課的整合及教學設計
(一)實現會計基礎理論與實訓課程的融合
通過反思“會計基礎的實踐內容”能夠發現,會計基礎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通過理實一體化的方式,將兩者融合起來。新修訂的教學大綱明確了會計實踐與理論教學的基本內容、邏輯導向及能力要求,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深化學生對會計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然而在理論教學與實訓課程相互融合中,教師應以“開設賬簿、填制資產利潤表、登記賬簿、記賬憑證為主,通過手工記賬的實踐教學,循序漸進地導入理論教學重點或知識鞏固要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程融合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形成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通過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方式,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其融合方法主要為課堂融合與網絡融合兩種,課堂融合主要指“做中學”與“學中做”。理論融合則指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實踐操作與實訓訓練。
(二)制定基于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
首先,提高會計基礎課程的仿真性,通過豐富教學資源、革新教學方法的方式,使實踐教學過程與社會發展實際聯系起來。通常來講仿真教學能夠通過專業軟件、多媒體等工具,使學生通過特定的短視頻、情景課件,充分了解企業的財務管理背景和需求,更好地開展登記賬簿、填制利潤表和負債表等實訓活動。譬如“1月12日收到山東電子器件公司前欠包裝款64251元,1月15日向銀行借入短期貸款20128元”等,通過營造真實情景的方式,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其次,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要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需要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前提下,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實際問題,對相關問題或理論形成判斷和理解,以此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最后,豐富教學資源、提高職業判斷力,特別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會計教師普遍面對案例不足、資料匱乏、仿真性差等問題,因此在登記賬簿、填制憑證、利潤表及負債表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豐富原有的教育資源,使教育資源在提高仿真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提升學生的職業判斷力。此外,教師應確保實訓流程從建賬、填寫憑證、憑證審核、錯賬糾正、復式記賬、資產清查及編制報表等環節出發,使學生對業務流程有更完整、更清晰的理解和認識。
四、理論與實訓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
首先是教學方法。為切實提升會計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應用性”,教師需要從學生主體地位的角度出發,選擇出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譬如微課教學和翻轉課堂,都能幫助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起來,任務性教學法則可以針對學生在實踐訓練中所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結合教學情景、任務情景,探索相應的理論知識和要點,提升理論應用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借助計算機網絡平臺,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學方法,使會計基礎教學更具信息化、現代化特征。例如在填制記賬憑證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引入企業真實的會計核算情景,充分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認知能力”。或者通過突出會計崗位任務與責任的方式,使學生在感悟和理解崗位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組織能力、業務能力。其次是評價方式。會計教師可采用“個人單項考核”“學生考勤”“團隊實訓考核”等評價方法,綜合分析學生的“填寫憑證”“創建賬簿”的能力。也可通過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同伴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增強評價的全面性與真實性。然而在能力培養的視域下,會計教師應提高“能力評價”在學生評價中的比重,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與素養的考量與評估。
五、結語
綜合分析“《會計基礎》強化‘應用性’”的意義,能夠幫助教師更全面、更深入地明確會計基礎教學的重點與方向,使其在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更好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和效率,實現學生“學中做”“做中學”的目標,推動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作者:陳帥男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