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型口腔清洗裝置的研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介紹新型口腔清洗裝置的設計及使用方法。口腔清洗裝置包括儲水袋、手泵以及出水裝置;儲水袋底部連接有出水軟管,出水軟管設有流量開關和第一單向閥;出水軟管與手泵連接,手泵連接有手柄,手柄內設有出水通路,且手柄可拆卸的連接有出水裝置;出水裝置為出水噴頭,其中出水噴頭包括彎管及設于彎管輸出端的噴嘴,儲水袋置入自行配制的鹽水,掛在移動輸液架上,打開調節器的開關排氣;患者坐位或站立,頭低前傾,將彎頭前端放進口內,打開開關,患者按需要自行擠壓水泵,使水流產生沖力,進行口腔沖洗。利用口腔清洗裝置實行患者自行口腔清潔,能有效保持術后口腔衛生,促進傷口愈合,減少住院天數,同時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增加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口腔清洗裝置;口腔護理;技術革新
口腔頜面部患者術后由于手術創傷、舌體缺損、皮瓣及植骨的存在,張口受限,自潔功能差,血痂、口腔分泌物不能有效清除,傳統的口腔護理方法有其不易徹底清潔口腔的缺點[1]。相關研究表明沖洗法口腔護理比傳統口腔護理更有效降低細菌陽性率[2]。不同的口腔沖洗方法雖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但沖洗器多采用注射器、改良噴霧器等,操作多有不便和各種不足。鑒于此,筆者設計了一種新型口腔清洗裝置,既能有效清潔口腔,保持術后口腔衛生,又能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現介紹如下。
1材料與制作
1.1材料選用
500~1000mL儲水罐1個、0.5~1.0m長的橡膠出水軟管1根、塑料、橡膠制成的水囊1個,該水囊容量為50~100mL,具有形狀復原的能力,即在壓縮變形后可以在短期內形狀復原,還包括內部具有出水通路的手柄1個,以及出水裝置1個,其中出水裝置可以是出水噴頭或者牙刷頭,此外,出水裝置還可以采用吸液管或吸液套件替換,以達到吸出污物和清洗液的作用。
1.2制作方法
口腔清洗裝置包括儲水罐、手泵以及出水裝置;儲水罐可以是便于懸掛在高處,用于裝盛生理鹽水、水等清潔液的儲水袋或者儲水瓶,儲水罐底部連接有出水軟管,出水軟管設有流量開關和第一單向閥,通過出水軟管使儲水罐可以方便地進行高度調整,流量開關則控制清潔液輸出開啟或關閉,并可調節輸出大小;出水軟管的輸出端與手泵的輸入端連接,手泵的輸出端連接有手柄,手柄內設有出水通路,該出水通路與手泵的輸出端連通,且手柄可拆卸的連接有出水裝置;出水裝置為出水噴頭,其中出水噴頭包括向上彎折成60°~90°的彎管,彎管的另一端為輸出端,在輸出端設有噴嘴。
2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口腔術后沖洗清潔的重要性,介紹口腔清洗裝置的使用方法,告知患者飯前飯后及睡前都需要口腔沖洗,不能經口腔進食的患者每2h沖洗1次。每次自行配制溫鹽水500~1000mL(500mL加進食鹽4.5g,溫度40℃左右),掛在移動輸液架上,打開調節器的開關排氣(手泵的輸出端朝上);患者坐位或站立,頭低前傾,前面放置1個接污水大口容器,將彎頭前端放進口內,打開開關,患者按需要自行擠壓水泵以感覺舒適為標準。經應用于臨床96例患者觀察,一般情況下患者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擠壓水泵(經專用測壓儀檢測,壓力在60~70cmH2O,噴嘴噴出的水柱沖力足以沖洗干凈口腔內的分泌物),使水流產生沖力(沖洗時不可說話,也不可做吞咽動作,特別是有吞咽障礙患者以免引起嗆咳),水流在口腔內環回沖洗,使口腔內的血痂、分泌物、食物殘渣隨著水流排出。一般進行口腔沖洗3~5min即可達到口腔清潔的效果。
3優點
口腔頜面部患者術后口腔護理是護理重點,對清除口腔細菌數量、改變口腔內環境、維持口腔防御體系有積極意義[3]。普通口腔護理方法難于達到干凈、舒適的護理要求,口腔沖洗裝置是針對口腔護理改進的有效用具。與普通沖洗器比較,口腔沖洗器配有儲水袋,沖洗液置袋內掛在輸液架,通過出水裝置沖洗口腔,實現沖洗時輕松無負重;水泵可自行控制水柱大小;彎頭可避免操作者的手接觸到從口腔沖出來的污水。利用口腔沖水裝置安全方便,可以單人單手自行沖洗口腔,通過水流環回沖洗達到口腔清潔舒適,口腔黏膜潔凈,牙齦無異物。家屬自行配制溫鹽水,不僅效果好,取材方便,成本低,為頻繁沖洗提供條件;利用口腔清洗裝置實行患者自行口腔清潔,能有效保持術后口腔衛生,促進傷口愈合,減少住院天數,同時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增加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鄧潔,鄭修霞,宮玉花,等.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23-624.
[2]王舜娟,陳秋芳,鐘華蓀,等.沖洗法在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的臨床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8):685-686.
[3]陶勝茹,盧婉嫻,周佩如,等.一點紅用于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7,14(11):71-72.
作者:藍素文 熊煒佳 金子華 單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