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學齡兒童口腔健康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為做好馬爾康地區學齡兒童口腔健康狀況評價,搞好口腔預防保健工作,阿壩州人民醫院口腔科2012年對阿壩州外國語實驗學校的小學生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560例兒童的口腔健康狀況進行橫斷面的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阿壩州外國語實驗學校5~13歲的小學生為調查對象,剔除漏檢及資料不全學生后,共納入560例學生。560例學生中,男275例,女285例,平均年齡(8.5±2.3)歲。
1.2方法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1]和第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標準,對560例受檢者的口腔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調查采取問卷和口腔健康檢查的形式。
1.2.1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口腔常見不良習慣。在取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使用統一設計的表格,由專人先進行解釋說明,家長完全理解后填寫。判定不良習慣存在的標準:凡每天反復發生某種固定動作(如吮指等)者為不良習慣,并記錄持續時間和頻繁程度;偶爾出現者不屬判定對象。
1.2.2口腔健康檢查2例檢查者由從事臨床工作15年以上的口腔醫師擔任,調查前經過認真培訓并對診斷標準有統一認識,并做標準一致性試驗,Kappa值分別是0.73和0.80,可靠度優。具體檢查方法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使用一次性口腔檢查器械盤,在檢查燈下進行,專人負責數據錄入。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口腔常見不良習慣及與錯頜畸形關系比較
560例兒童中,有口腔不良習慣者312例(55.71%),無口腔不良習慣者248例(44.29%);312例不良習慣的兒童中有119例兒童同時有2種及以上的不良習慣。不良習慣中以偏側咀嚼最常見(35.58%),見表1。560例兒童發生錯頜畸形109例,其中男65例,占59.63%(65/109),女44例,占40.37%(44/109),男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658,P>0.05);109例錯頜畸形兒童中有口腔不良習慣者82例,占75.23%(82/109),無口腔不良習慣者27例,占24.77%(27/10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15,P<0.05),即錯頜畸形在伴有口腔不良習慣的兒童中的發生率高于無口腔不良習慣者。
2.2不同年齡小學生患齲情況
560例小學生中患齲病者359例,齲失補牙數為1250顆,其中齲1089顆(含乳牙904顆,恒牙185顆),失53顆(全乳牙),補108顆(含乳牙65顆,恒牙43顆)。560例小學生患齲率為64.11%(359/560),齲均為2.23(1250/560),齲齒充填率為8.64%(108/1250)。5~7歲與8~10歲組乳牙患齲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74,P>0.05),5~<8歲與11~13歲組、8~<11歲組與11~13歲組乳牙患齲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15,P<0.01;χ2=6.948,P<0.01),即三組中以11~13歲組乳牙患齲率最低;5~7歲與8~<11歲組、5~<8歲與11~13歲組、8~<11歲組與11~13歲組恒牙患齲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74,P<0.01;χ2=9.115,P<0.01;χ2=6.548,P<0.01),即恒牙患齲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
2.3乳恒牙齲失補構成比
受檢的560例小學生中共檢查出齲失補牙數1250顆,其中乳牙1022顆(81.76%),恒牙228顆(18.24%)。乳牙齲失補構成比分別為88.45%(904/1022)、5.19%(53/1022)、6.36%(65/1022);恒牙齲失補構
2.4齲齒與牙位的關系
齲失補牙數為1250顆,其中齲1089顆(含乳牙904顆,恒牙185顆)。乳牙患齲率最高的牙為下頜第2乳磨牙,共314顆,占乳牙齲牙數的34.73%;其次為下頜第1乳磨牙,共289顆,占31.97%;上頜第2乳磨牙191顆,占21.13%;上頜第1乳磨牙188顆,占20.80%;恒牙患齲率最高的牙為第1恒磨牙,共176顆,占恒牙齲牙數的95.14%。
3討論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齲齒列為世界范圍內需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兒童是口腔預防保健工作的重點人群。本次調查中,學齡兒童患齲率達64.11%,高于2010年小學生齲齒檢出率44.99%,提示我們對馬爾康小學生牙齒的預防保健迫在眉睫。馬爾康地區屬藏族、漢族等多民族集居的地方,城區少數民族學生占70%左右,學生來自全州13個縣,經濟較為落后。齲病發病率高的原因一方面與兒童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口腔知識宣傳教育。傳統的阿壩藏族人民的飲食習慣在草地牧民以糌粑、酥油、奶渣、酸奶、牛羊肉為主食,農區居民則以玉米、小麥為主食,隨著漢族人口的增多,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已部分漢化,飲食習慣也多樣化,小孩愛吃甜食,但缺乏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在口腔知識宣傳教育方面,由于當地的口腔醫療資源有限,所以普及口腔保健知識還有很大的難度,同時筆者認為語言問題也阻礙了當地居民汲取口腔保健知識。馬爾康藏族人占半數以上,使用語言為嘉絨語,文字統一使用藏文,雖然目前已部分漢化,但還是有一部分人不懂漢語。平時醫院口腔科的宣傳資料一般是以漢語的形式發放,由于語言不通,文字不懂,導致了這部分人群對此類知識的獲取渠道非常有限。學齡兒童早期接受口腔保健的知識主要來源于家長,由于家長缺乏口腔健康知識,對乳牙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從而輕視乳牙齲的防治。筆者在阿壩州人民醫院工作了半年,臨床上遇見了不少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頜骨骨髓炎患者,如果家長有一定的口腔健康知識,早期對易患齲牙齒進行局部預防處理,對患齲牙早治療,就可以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齲補”靠對患牙充填實現,是減少“齲失”的關鍵,它在齲失補構成比中的比重是衡量群體口腔保健水平的關鍵指標。本研究中恒牙的齲補率為18.86%,而乳牙齲補率僅6.36%,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口腔保健”的低限目標(城鄉學齡兒童齲補率都達到30%以上,農村全人口達到15%)還有差距。父母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缺乏就診時間和患兒的恐懼心理等因素影響了齲齒的充填率。本研究顯示11~13歲組乳牙的患齲率及齲均明顯下降,是因為乳牙隨著年齡的增長鈣化逐漸成熟,抗齲能力增強,同時乳牙逐漸被新生恒牙替代。恒牙的患齲率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升高,首先是因為年輕恒牙萌出不久,礦化不成熟,易受口腔致齲環境的影響;其次由于窩溝較深而且復雜,后牙裂溝多為IK型,牙合面比成熟恒牙難以自潔,食物殘渣易滯留在窩溝點隙中,容易致窩溝齲;此外,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速度呈明顯加速趨勢,但鈣、蛋白質的攝入相對不足,牙礦化基礎薄弱,對恒齲的發生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本調查中乳牙患齲率最高的是下頜第2乳磨牙(34.73%),恒牙以六齡牙多見(95.14%),并且以窩溝齲為主要特點。由于磨牙主要承擔磨細食物的作用,因為磨牙齲壞,孩子可能因為一側疼痛而習慣性的不愿用患牙側咀嚼,所以在本調查關于不良習慣的研究中,偏側咀嚼占35.58%,居常見不良習慣的首位。齲病與偏側咀嚼存在相關性,齲病可以引起偏側咀嚼,偏側咀嚼又可促進齲病的發生,原因可能是習慣性偏側咀嚼導致磨牙牙合面的磨耗不一致,使用側牙齒磨耗比患側多,而廢用側牙齒常堆積牙垢,由于唾液分泌減少,自潔作用差,所以有觀點認為在齲病預防發面,偏側咀嚼的影響不可忽視。在本研究中,有55.71%的兒童伴有口腔不良習慣,提示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需要重視加強對兒童及家長普及口腔不良習慣的相關知識,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認知,及早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并予以合理的指導,以阻斷錯頜畸形的發生。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應該從出生做起,研究認為母乳喂養與機能異常的口腔習慣對于頜面的異常發育有協同作用,母乳喂養的小孩,尤其是半歲以內的嬰幼兒應該避免某些不良口腔習慣。雖然并非所有的口腔不良習慣均會導致錯頜畸形的發生,但是吮指、咬物、咬唇、偏側咀嚼等常見的口腔不良習慣在長期作用下可能會破壞了口腔內外肌肉張力的平衡,對牙、牙槽、頜骨產生異常的作用力,妨礙正常的生長發育,造成錯頜畸形。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伴有口腔不良習慣的兒童錯頜畸形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無口腔不良習慣的兒童(P<0.05)。發達國家兒童齲患率逐步下降歸因于氟化、窩溝封閉、全民口腔健康宣教等措施“三管齊下”。應抓住學齡兒童這一年齡階段做好齲病預防工作,提高兒童的自我保健意識,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口腔專業機構和學校及相關部門應該有組織的對馬爾康地區齲病高危兒童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從而有效地控制齲病的發生和發展,提高兒童口腔健康和保健水平。
作者:張齊梅 江蓉 鐘應權 白曉東 單位: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口腔內科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