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標準化構件微空間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微小空間的出現(xiàn)及意義
自進入工業(yè)時代以來,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更多的居民意味著更多居所的需求,同時建筑的材料及結構在不斷革新的過程中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建造的體量和高度也在不停的擴張,建筑密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以城市為中心從周邊向內(nèi)部聚集。城市的功能越發(fā)多樣化,負荷不停增加。這種復雜的局面帶來了相當多的問題:城市中人均占有的空間比例越來越小,外來的人員住房困難,個人生活需求獨特性的喪失,城市中很小一部分出現(xiàn)癱瘓時,因密集的人群卻會造成大量的損失。在這種城市問題亟待解決的背景下,微小空間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微小空間的設計早在工業(yè)時代之前就有出現(xiàn):普通民居自發(fā)形成的棚屋可以說是微小空間的原始形態(tài),日本沿襲傳統(tǒng)茶道的茶室也是小空間設計的一種表現(xiàn)。然而到了工業(yè)時代的鼎盛時期,微建筑的蹤影似乎淹沒在了人們對以新材料,新技術來建造更大體量與高度建筑的熱情中。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加快,進入后工業(yè)時代以來對微建筑的探索又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不是一種偶然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很難通過對城市進行大的變動來緩解它的問題,復雜的功能與組成結構導致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弊端。微建筑的出現(xiàn)卻使我們有了一種新的思路,雖然是城市中微不足道的一點,但一定數(shù)量的微建筑組成某個地域的節(jié)點而帶來局部的緩解作用,卻使我們看到了解決城市問題的新的希望,量變產(chǎn)生質(zhì)變。建筑師劉宇揚2009年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設計了一組行人服務亭,12個亭子分布在1km左右的步行街上,每一個亭子都具備自己特定的功能而成為這條街道的亮點。形式上既呼應了這條街道的年代感,同時在環(huán)保節(jié)能這一政策上帶來了創(chuàng)新。從街頭走向街尾,對行人行走路線的視覺提示又緊密了這條街道的整體感,有序、多元。在盧斯•斯拉維德的《微建筑》一書中從大量的實例里不難看出這種微小空間帶來的好處,美國建筑師瓊斯設計的索恩克朗教堂利用小型可搬運的建筑構件來組成空間,從而保護了場地森林里的樹木;德國建筑師科藍尼設計的“轉(zhuǎn)盤屋”將傳統(tǒng)把功能平鋪在不同空間里的做法變成了集中所有的功能于同一個空間;麥克勞夫倫事務所的露天音樂臺在創(chuàng)造了一個微縮景觀的同時滿足了形式與功能協(xié)調(diào)的要求。從中都不難看出微建筑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對空間的有效壓縮與利用、應用范圍廣、靈活可變并易于移動、通過構件的工藝化后可迅速大量生產(chǎn)等等。這些作用在解決城市問題的層面上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和更加開闊的視野。
當我們把這一能夠承載復雜和多元功能的微小空間數(shù)量擴大,使其在城市中一定的空間里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將會使這些微小空間的建造方式導向至使用標準構件來組成:大量的生產(chǎn)意味著工藝化的產(chǎn)出流程,而制造標準化的構件將使數(shù)量眾多的微建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建造成功,并使材料的運輸更加便捷,構件的靈活組織使得微空間依舊保持其多種多樣的使用功能,而構件則可以進一步的回收利用。在理查德•霍頓所設計的“微型之家”中,我們將2.6m見方的單元盒子視為一個構件,這些盒子沿著縱向的結構鋼柱向上堆疊,既可以用作簡易的學生宿舍,也可在緊急的情況下成為人們的避難所。在工廠制作完畢后,現(xiàn)場裝配所需的時間只有5min。SHJ-WORKS工作室曾經(jīng)建造過一個叫作FireShelter的微小建筑,因其構件的模數(shù)化設計使得設計師西蒙獨自一人便完成了建造過程,制造過程中甚至沒有使用到梯子,同時這些構件的組成方式最終產(chǎn)生了將皮革面板手工縫制在一起的獨特意象。
3設計實踐
2015年8月12日在天津濱海新區(qū)碼頭發(fā)生的集裝箱爆炸一案使得周圍的居民流離失所,大部分居民被暫時安置在學校等地住宿,外來的務工人員失去工作也只能暫且返鄉(xiāng)。城市中高密度的人居環(huán)境使得突發(fā)狀況波及到的居民數(shù)量增大,一旦失去自己的居所,很難在擁擠的城市空間中迅速安頓下來。臨時搭建的避難棚屋雖可暫時滿足簡單的生活需求,卻難以補償遭受到創(chuàng)傷后人們殘留不多的歸屬感。這使我們對設計微建筑的意義又更加傾向于人文關懷與使命感。在這樣的突發(fā)狀況下,微建筑是否可作為一種應急裝置來緩解災后居民惡劣的生活狀況又成為設計所要思考的一部分。抽屜作為家具構件的一部分是我們設計中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拉開時抽屜作為收納的空間儲存物品,而拉開后抽屜后部空置的面板則作為關閉時容納抽屜本身的空間。我們將活動的抽屜視為空間B,將容納抽屜不動的面板部分視作空間A。當抽屜處于拉開的狀態(tài),AB空間的體積達到最大,當抽屜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時,AB空間的體積最小。將A空間看作一個標準單元構件,而能靈活拉動的B空間則可以作為不同功能的載體容納在單元構件A中。將其延伸至微建筑的層面中,構件A作為一個固定的單元將容納一些日常的基本功能。在每日的活動中,豎直方向以人能夠在構件A中行走作為最大高度,水平方向以能夠滿足一個人的正常睡眠作為最大寬度與進深。由此可以確定構件A為一個900mm×2100mm×2000mm的長方體盒子。為了滿足白天的活動需求,床板設計為可以拆卸的三段,其中一段折疊到一邊的墻壁上留出活動的空間,一部分成為坐凳,最外邊的一段可拆卸下來放置在更高的位置成為一張方便看書、寫字、吃飯的桌板。A部分本身則由更小的構件組成,在工廠預制后,使現(xiàn)場制作的時間縮短并且方便材料的運輸。去除構件A中滿足白天活動的最小空間后,剩余的部分即為“抽屜靈活拉動”的部分———空間B的尺寸范圍。通過滑軌將B與A連結在一起,由于其靈活拉動的特點我們?yōu)榭臻gB設計了三種功能:可以滿足一人正常居住的衛(wèi)生間、簡易的小圖書館以及早餐售賣亭。根據(jù)不同的情況,B部分甚至可以繼續(xù)設計出更多的功能以滿足需求。整個建筑在擴展到最大的范圍時長度不到4m,寬度則不到1m,最小時長度為2m左右。這樣的體型使得它可以放置在城市各處零碎的空間中,利用不同的功能可分布在街道上滿足其他行人的需求,在突發(fā)狀況中也可集中在一起作為臨時休息或避難的場所。
4結語
越來越多的人將要在城市中生活下去,他們對城市生活的訴求是微建筑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與指標。在城市問題持續(xù)增加并趨于復雜化的今天,利用微建筑獨特的作用來彌合城市問題帶來的傷口與裂痕,也許是一種積極面對這種復雜狀況的態(tài)度與辦法。
作者:周雨晨 于若婷 王紫媛 趙驕陽 張雅琪 單位:北方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