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空間設計中灰空間的表現形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灰空間”是介于兩種不同類型的空間之間,如室內與室外之間,開敞與封閉之間。由于“灰空間”的不確定性、模糊性、曖昧性,從而延伸出含蓄和耐人尋味的意境,多用于處理環境與空間的過渡、延伸等。本文以“灰空間”為研究對象,從室內空間設計角度出發,闡述“灰空間”的釋義以及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分析探討了“灰空間”在室內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灰空間;室內設計;表現形式
1“灰空間”的認識
1.1灰空間的釋義
日本現代建筑大師黑川紀章立足日本傳統首次提了“灰空間”的建筑理論:“中間領域非常重要,因為它容許二元論的兩個對立要素按照公共的規則而達到相互協調,我稱此為暫時的協調。中間領域不是作為一種確定的東西而存在,它是非常不確定的和動態的。中間領域的存在使得有可能將對立物結合起來形成動態的、充滿活力的共生。”這個“中間領域”可以在建筑的內與外,介于室內外之間,既不孤立內外,也不制裂內外,它是連接的空間、過渡的空間,它使建筑的內外產生連續性或過渡性。我們也可以在深入思考各功能確立圍合感知的界定范圍之內與非被界定明確的功能區域之間,即開敞與封閉之間,建立起來的消解各功能圍合界限的區域,并有機地綜合在整體環境之中,稱之為“中間領域”,這個空間就是“灰空間”。由于它這一特性的存在打破了室內外的二元性邊界限定,使室內外的界限及彼此間的邊界變得模糊或不確定,從而使兩者之間以更具關聯的狀態方式存在,形成規定了的屬性。在空間的序列關系中得以被界定.即可以相對產生,也可以融入空間,反映出合理的依附、過渡、鏈接、主從的關系,確立于空間功能的感知,如果明確了該空間的“封閉”,灰空間則就不會存在。
1.2灰空間的意義與特征
“灰空間”不是因為它的色彩的“灰”而被定義,而是因為它的存在位置與空間開敞和不完全封閉的界定特征而被感知。它與主空間相對而言是“鄰接”的、空間是“開放”的、有不確定的功能應用性質。就空間的序列來看,它又是依附主要空間形態,屬次要的空間形式,在使用過程中是“過渡性”、“穿過性”、“時段性”的,是可被定義的和有意義的空間狀態。如傳統民居中常用的寬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與建筑外廊之間所形成的通道,廊空間成為既非室內、又非室外的中間過渡的空間,形成室內外空間交叉咬合帶來的空間雙重特征,人們得到了一個伸展到室外街道上的感覺體驗,又有屬于建筑內部私密空間之間的特殊體驗。“灰空間”的存在與建筑中營建較為普遍,古今中外成功的范例不勝枚舉。看來,先賢們早已注意到這種空間形態存在的必要性,為我們營建空間的設計和感受空間設計魅力賦予了情感性和體驗性。這一對設計的理解,尤其是在室內設計方面給予我們很多的深度思考路徑。“灰空間”不僅可以讓建筑空間豐富起來,還使人認識到這種空間可以是虛擬的、現實的、不確定的、模糊的、曖昧的、多義的,營建空間的手法在人與空間的心理作用,行為與空間之間的體驗關系,情感的逐漸被暗示和提升,這個“中間領域”的“灰空間”發揮的作用值得重視,進而,我們應該去研究這種空間特質,更好地利用好藝術創作方式表達人與空間的主題。
2室內設計中的灰空間
2.1相對依存中的表現形式
室內設計是在建筑一次空間的基礎上,依據室內設計的新功能要求進行的二次生活空間環境設計。從這個角度來看,原建筑帶來的室內空間基本狀態與可構成模式不能滿足特定的使用功能,室內設計則需要對其進行改進和優化。重新構筑起來的針對功能使用的空間序列往往是在“主題”概念進行的,再新定義的規定了的構成系統,讓空間的序列、形狀、位置、圍合等存在方式展示出不一樣的“外部視域”和“內部視域”,服務于人的感知和體驗,讓空間賦予意義。單元建筑內部空間的“灰空間”,一般性的認知可以從采光井、內庭院、露天的樓梯空間等了解到,與其它建筑內部室內空間相比,這類空間帶給人們的多義性、非主體功能性及消解性等多重屬性。而在室內空間中各個功能之間的過渡環節、沒有封閉的陽臺、室內主觀營建的自然景觀區域、綠化的植物墻陳設和裝飾、一些不明確的功能角落等存在模式展示出來的性質和特征都有可能成為“灰空間”,“灰空間”具有空間的一切屬性,在建筑構成“空”的性質中體現“間”的方位、尺度,以及它與構成環境間的內在依存關系。如何確定與設計好“灰空間”,則需要空間中各功能的布局秩序、原有條件下的空間條件、為人確立的情感對應方式,都是落實“灰空間”的主要支撐因素。依存在主體空間周圍、依存在封閉和可感知界定的空間之外、依存在不封閉圍合的界定形式,“灰空間”才能讓空間內的人們感受到它的存在、性質、特征及作用,或成為空間視覺核心、或成為多義性功能空間角落、或是一個小小的窄窄的過道。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房價在不斷地上漲,生活節奏的壓力,以及人們的審美趣味追求越來越強烈,在有限的空間使用的范疇內,人們越來越重視在室內設計中灰空間的有意味的使用。使之成為室內空間設計的亮點與特色,讓功能分工明確,讓空間相互支撐,“灰空間”的利用和妙用也在彰顯著空間自身的特質,當然,這需要專業的設計師才能做到。
2.2空間序列中的表現形式
“灰空間”是功能空間的一個類型,只是存在的方式與一般空間的明確界定不同,但作用于人感知的出發點是一樣的。我們常常把封閉的圍合空間給予關注度更高,而把半封閉的空間或可感知開放的空間忽略,這就給探究空間的價值提供了討論的話題,對于建筑空間的使用來說,各類的空間都有著它存在的意義。“灰空間”是功能空間序列的一個環節,一個場所。是封閉空間或感知明確的區域空間的一個外向的空間狀態。功能有它的不確定性特征,諸如在建筑的陽臺一側,面向自然環境,而又沒有固定封閉的圍合狀態,這樣的環境易于觀景、靜思,成為建筑空間中人與自然溝通的一種自由狀態。室內設計中“灰空間”不應需要而強行確立,也不因原有空間的存在而忽略。“灰空間”的存在價值在于它猶如串聯起來的珠子的空隙,滿而不緊,張弛有度,動態中才能顯示出物件的容貌。“灰空間”是營造空間層次的一種手段。使得相對封閉和常規區域定位的功能空間展示出過渡、緩沖,或相對獨立或混合在主功能邊緣,從中輔佐主功能空間的展示,在空間的組織序列中發揮必要的環節作用。“灰空間”能夠讓空間虛實中更加具有層次感和流動感,將原本的單調空間劃分得更加合理,更適宜人們生活,使使用者能充分地利用這一個個空間,依存行為心理發揮出其功能序列的效果。“灰空間”同各空間功能一樣,具有使用價值、情感價值和審美價值。人處于相應的空間內,其心境會跟隨環境而變化。比如經過客廳進入沒有封頂開敞區域的“灰空間”,作為建筑內觀賞室外風景和光影的體驗之處,使人們在從單純的封閉空間進入到“灰空間”時可以感受到空間與時間的轉變,享受在封閉空間中感受不到的情境,心靈與空間在此對話。人們在“灰空間”中的活動都比較自然和放松,不會像在戶外一樣比較迷茫和失措。它會讓人情感愉悅,感受到其中帶來身心的放松,得到身體與心靈的釋放,升華情感的映照和審美的感受。
2.3象意互補中的表現形式
隨著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審美眼光的不斷改變,只注重局部的室內設計方案已經無法滿足時下人們的要求。與此同時,灰空間設計理念的重視,將充分把握室內設計關于空間的營造性。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太封閉的地方讓我們覺得壓抑,太空曠的地方讓我們覺得孤獨。空曠與封閉都會給予人們“觀看和體驗”的條件,或簡單死板無生氣或機械單調常規無創意,這些空間帶來的不足或失落,往往都是空間的布局缺少優化、秩序、主次的調控與節奏的把握。空間的營建離不開對人情感把握,優秀的設計往往通過造物的“象”表達出環境系統關聯,使人在行為過程中,感悟它“意”的存在,一種“內在的視域結構”的情感陳述。相對于那些主體功能明確讓人情感在“收”的較為集中的空間外,“灰空間”則具有“放”的釋義特征,進而讓空間豐富起來,節奏調動出來,使空間張弛有度。這種依托情感表達的序列恰恰也是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所在,利用好這種關系,展示出形式構成,強化對空間的場所營建,是一般設計師需要把握的。這不僅能夠顯示出“灰空間”自身獨特的魅力,還能夠打破原有的常規功能布局界限,深化空間形式構成,進而,建立起環境設計的基本框架,為后續的設計展開明確了指向性。“灰空間”帶來的意義,不僅是因為它的存在從被忽視而得到重新確立上,還在于它的裝修、陳設設計表達出來的材料、色彩、造型、光影與情境的綜合塑造方面,在室內設計的主題與形式的互動下,給人以和諧、寧靜、精巧、活潑、靜謐、隨性、粗獷、無限的優美和莊嚴之感,豐富著室內空間設計語言的陳述及表達。總之,當下我們室內設計中常常用到這個“灰空間”概念,因為“灰空間”常因其作用和多義性而受到設計師的關注。用黑川紀章的原話就是“這種空間已經被看作為一種重要的手段,用來減輕由于現代建筑使城市空間分離成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遠”。“灰空間”作為建筑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室內設計師營造手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于它作用于各空間功能區域感知的轉化,把握空間序列及節奏,它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效果是其他空間類型不能取代的,不僅使室內空間具有良好的層次感和自然的和諧感,也使人們的生活充滿了豐富的體驗,使人與環境和諧統一,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因此,正確的理解和利用“灰空間”,會讓我們的室內設計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品質,影響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范哲.灰空間中的視覺錯表達[J].設計,2015(19):55-57.
[2]白朝勤,袁友勝.灰空間——室內設計中不可忽略的要素[J].大舞臺,2015(5):78-79.
[3]張超.室內設計中“灰空間”的研究與探討[J].設計,2012(10):88-89.
[4]陳思寧,徐釗,羅輝.探析“灰空間”的存在形式以及室內空間設計[J].藝術科技,2015(3):182-183.
[5]黑川紀章,覃力譯.黑川紀章的城市設計思想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宋海玉 董赤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