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企業(yè)的會計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判斷企業(yè)基本狀況進行決策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到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隨著信息的專業(yè)化、對象化,對于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更加嚴格。我們所提供的報表信息是一個整體性信息,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挑選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報表使用者的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和報表質量評價體系的缺失,使會計信息使用者在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決策時很難進行準確的判斷。對于這一狀況的解決辦法在現階段只能提供對象化和專業(yè)化的質量評價體系,才能滿足廣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有用性是基于決策有用觀發(fā)展而來的,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以下簡稱《準則》)中明確規(guī)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但是如何進行具體的評價,準則當中只給出了相關的定性評價,而具體的定量評價往往是廣大學者研究的關鍵。所謂會計信息有用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幫助信息使用者在合理利用會計信息時作出正確的決策方案,從而促進其進行合理的決策。滿足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四方面的內容,其中可靠性的具體要素為真實性、實質重于形式、完整性、可驗證性;相關性的具體要素為及時性、信息性質及披露程度、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可理解性的具體要素為明晰性;可比性的具體要素為橫向可比性、縱向可比性。
一、會計信息質量評價的方法
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鮑爾和布朗等為代表的會計先驅以創(chuàng)新原有會計研究方法,引用了實證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會計實證研究,他們以資本市場有效為假設條件,對相關會計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目的是驗證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上是有用的,但是從鮑爾和布朗等人的研究結果來看,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不是很理想。在這一結論的影響下,西方會計學者逐漸形成了以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作為評價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197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AICPA)在Trueblood報告中首先提出了決策有用性這一概念。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綜合來看信息有用觀下的會計信息質量主要從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1.會計信息質量評價定性分析
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定性分析是指通過會計準則為約束條件,通過準則的規(guī)定界定會計信息必須符合有用性相關要素的要求。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其中FASB和IASC對于相關性和可靠性而言,優(yōu)先考慮相關性,而ASB更加注重可靠性。在具體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各組織都是圍繞基本質量特征和次要質量特征作為約束條件詳細規(guī)定各個賬戶的具體會計實務操作方法。因此,在進行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時,一般對會計信息是否符合相關質量特征進行評價,來確定會計信息質量情況。此外在判斷會計信息質量時,還要注意效益成本和重要性兩條約束性條件?!稖蕜t》中提出了八點要求,總結八點主要為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點。但是只是對會計信息進行定性分析,很難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20世紀80年代,對會計信息的定量分析評價方法逐漸在西方會計界得到廣泛的應用。
2.會計信息質量的定量分析
鮑爾和布朗關于檢驗盈利公告是否向資本市場傳遞了有用的信息這一實證研究被認為是會計信息實證研究的開始,隨后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愛德華茲和貝爾,奧爾森(Ohlson)建立的剩余收益模型通過評價企業(yè)的收益來告訴投資者是否達到了其預期的收益水平。我國進行實證研究的時間比較晚,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才對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展開研究,對于會計信息的定性研究,為企業(yè)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的建立和實施奠定了基礎;利用西方對于會計信息的研究成果,對我國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實證研究為我國會計準則和監(jiān)管體系的建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對現有會計信息評價體系的評價
從國內外學者關于會計信息評價的研究來看,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采用準則約束的方法,通過準則的約束性條件來檢驗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相關指標與信息決策有用性的關聯(lián),一般采用模糊評價法和模型評價實證分析。此外,分析結果的主要服務對象由籠統(tǒng)的“信息使用者”到現在的“保護投資人”和“股東”。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其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1.服務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無論是滿足信息使用者角度還是保護投資人的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不同的使用者需要對會計信息的要求程度不同。例如債權人一般只對企業(yè)是否能夠到期償債感興趣,債權人又可分為短期債權人和長期債權人,他們對報表的要求信息又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使信息使用者研究缺乏針對性,而投資人保護角度使很多其他使用者只研究報表信息與投資者決策的關系,往往忽略了其他權益人的決策。因此,一個全面并且具有針對性的會計信息評價體系才是廣度適用的評價體系。
2.要求的假設條件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
鮑爾和布朗所做的實證分析是以資本市場有效作為假設條件的,后來的結果證明這一假設與市場是相背離的。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fā)現,有很大一部分學者在進行實證評價過程中,都隱含了一個明顯的假設條件就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不需要檢驗的,默認會計信息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這樣的默認條件所得出的結果往往只對那些會計信息具備或者接近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的公司適用,而對那些會計信息不具備相關性、可靠性的公司就失去了意義?,F實證明,無論什么假設條件都會對評價結果的適用性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進行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時,首先應該盡量考慮到假設條件本身的缺陷對評價結果的影響。
會計信息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首先要考慮到各使用者的要求,而完全通過一個模型就想滿足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要針對不同的使用者設計不同的會計信息評價指標。其次要盡量減少假設條件或者不設相關假設,這樣才能避免由于條件限制而影響評價結果。此外,對會計信息有用性的評價一定不能脫離重要性、成本效益等約束條件的限制,這樣才能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會計信息質量評價體系。為了應用的簡便性和適用性,筆者認為,應把質量評價體系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企業(yè)內部整體模糊評價;第二層為外部監(jiān)管評價;第三層要針對不同使用者的指標實證評價。
1.建立企業(yè)整體模糊評價指標
會計信息的質量受到企業(yè)各種要素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判斷一般很難通過幾個簡單指標的評價直接得到相關的結論,是需要對企業(yè)內部整體進行評價才能對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程度加以預警。因此,建立對企業(yè)整體模糊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顯得尤為必要。企業(yè)內部評價要素有:企業(yè)內部控制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與溝通、行業(yè)環(huán)境狀況。對企業(yè)整體的相關要素評價主要采用模糊評價,由于企業(yè)性質和所處行業(yè)不同,在進行評價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調整相關要素所占整體的比重。
2.形成外部監(jiān)管評價指標
外部監(jiān)管對企業(yè)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外部監(jiān)管越嚴格,企業(yè)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越高;外部監(jiān)管越寬松,企業(yè)會計信息出現錯報或重大舞弊行為的概率會越大。企業(yè)外部監(jiān)管的評價主要包括政府監(jiān)督、社會監(jiān)督。
3.完善外部使用者的評價指標要素
以企業(yè)整體模糊評價和外部監(jiān)管評價為基礎,外部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可以選定相關的財務信息進行評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短期債權人評價,一級評價指標為報表信息選擇評價和財務指標分析,明細指標為報表信息選擇評價下的流動資產構成及可靠性、流動負債構成與可靠性、企業(yè)債務履約情況、企業(yè)信用度評價、企業(yè)相關信息的及時性和完整性;財務指標分析下的短期流動比率、短期速動比率、當前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會計信息是企業(yè)對外報送的公開信息,是外部使用者對企業(yè)評價的基本信息。在信息觀下,對相關會計信息的評價離不開其他要素的影響,因此建立企業(yè)整體模糊評價指標、外部監(jiān)管評價指標和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指標為一體的會計信息整體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更好的保證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準確的決策,為我國會計準則的完善打下基礎。
作者:吳德永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