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及治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道德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它約束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并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儒家認為信為本。信,道德基礎之一,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伴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轉型改革,不僅給企業帶來無限的商機和利益,也給會計人員帶來了諸多的機遇和挑戰。而在日趨嚴格的監管手段之下,發現的上市公司虛高利潤、企業會計報表造假套取財政資金等等,均無情的揭露出會計信息的失真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喪失,隨之而來的是空前而至的“信任危機”。無論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去,還是增速放緩的當下,誠信之下的會計信息對投資者及社會公眾都至關重要。
一、宏觀上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要求和意義
《會計法》中第九條“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任何單位不得以虛假的經濟業務事項或者資料進行會計核算”。第二十五條“公司、企業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確認、計量和記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成本和利潤”。第三十八條“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等等,對企業及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作出法律層面的要求和規定。對會計人員而言,按照《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法規制度,準確的核算企業發生的所有經濟業務,是其職業操守要求;對企業而言,真實、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能夠反映出企業的資產及經營狀況,為投資者和管理層提供投資及經營決策的依據;對政府而言,真實的會計信息能反映出國有資產經營、保值增值狀況、納稅義務及未來的財政支持方向;對社會公眾而言,公開透明真實的財務信息是行使其公眾監督權力的基石。
二、在生活和評審工作中遇到的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會計信息失真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其一直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脈絡,在大數據和網絡化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越發顯得頻繁、混亂。而事實上,從媒體所報道出的立信、瑞華、信永中和因審計不到位被證監會重罰來看,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中介機構也無法成為企業的“保護傘”。我們所從事的評審工作中,這樣的事例也不乏存在。在部門決算數據質量監督檢查中,數據填報隨意性大,與賬面有出入;在外國政府貸款審核項目中,申報企業提供虛假報表,與真實經營狀況相違背;在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財政補助項目中,提供財務報表與基礎資料勾稽關系不合理、表表銜接錯誤等等。前述種種會計信息的失真,會影響到企業股東、潛在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和投資決策,阻礙企業自身發展;會造成國家稅收和國有資產的流失;會對社會產生不穩定因素;會使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弱化甚至浪費。
三、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會計人員專業技術能力不足,綜合素質較低
隨著國內外經濟飛速發展,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會計準則趨于國際,成為信息化經濟的載體,順應經濟形勢幾番進步和變化,新的會計理念、新的經濟事項確認條件,確認、計量、披露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要求會計人員不斷的學習和更新知識。目前,從我們的評審工作中發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未全面實施會計電算化,有部分單位仍是傳統手工記賬法,導致賬賬不符、報表擠數等問題;二是會計人員專業知識不足,導致記賬不規范、賬實不符等“非故意”、“不自知”現象;三是會計人員素養和工作態度差,疲于應付差事,不及時學習更新知識層。
(二)受某種利益驅使,會計人員喪失職業道德
會計人員受雇于企業,必然使得其無法完全秉持職業操守,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獨立性較弱,即管理層凌駕于會計之上。企業領導授意會計人員篡改財務數據,為了應付各種監管機構設置“兩套”、甚至“多套”賬。這個背后是少納稅、獲取銀行貸款、管理層薪酬與績效掛鉤以及集團指標考核等多種經濟利益的驅使。
(三)各方監管力度較弱,法規制度不健全
經濟立法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使得無法涵蓋所有違規行為;會計準則和制度的漏洞以及現實中的彈性執行,給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條件;監督機制和組織的不完善,導致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監督力度不夠。加之,企業內部形同虛設的內部審計部門,既無法獨立于企業,又無創新的審計手段和技術來為企業提供建設性的管理建議和措施;政府、工商、稅•財務管理務和銀行等各部門、機構之間未實現信息共享和聯網,故無法對企業形成長期有效的監督體系。
(四)造假成本低、處罰力度弱
我國目前“重經濟處罰、輕行政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這對造假者或單位來說懲罰力度不足。相對于造假所付出的低成本而獲取的高收益而言,更會有恃無恐。在整體失信和會計信息失真的環境中,當有企業僥幸免于處罰制裁時,便會產生骨諾牌的模仿連鎖效應。
(五)中介機構審計不嚴
無論是2001年的美國“安然”“安達信”事件,還是近年來國內的立信、瑞華、信永中和等審計不到位受罰事件,都反映出中介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未恪盡職守,規范審計。有些會計師事務所又是“運動員”還是“裁判員”,無法起到監督經濟活動的作用。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以低收費來搶占審計地盤,甚至承擔無專業勝任能力的業務,都將使審計質量大打折扣。
四、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幾項措施
(一)加強會計人員自學和培訓,提升專業技術能力
面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新的經濟事項,以及會計準則、制度的變化,會計人員要端正工作和學習態度,增強提高專業技能的緊迫感和自覺性。不僅做到準確、真實、完整記錄企業經濟業務事項,還要熟悉單位的經營管理情況,并積極運用所掌握的會計技術和方法,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合理的資金籌措和調配建議。
(二)恪守職業道德,維護職業尊嚴
有人說:會計沒有了誠實就像戰士沒有了勇敢,科學家沒有了智慧,官員沒有了廉潔。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教育,從思想上樹立誠信觀念。就如朱熔基總理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的題詞“不做假賬、堅持準則、操守為重、誠信為本”。
(三)建立監督的長效機制,健全法律法規
加強會計準則、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和制定,規范會計行為;建立多機構、多部門的監督機制和體系,避免重復監督和監督缺失;信息聯網,資源共享,杜絕企業“兩套、多套賬”;強化企業內部審計的地位和功能,提升內部審計人員專業水平,避免內審機構形同虛設。
(四)加大處罰力度,遏制造假行為
會計信息的失真,對國家、社會、企業以及投資者都影響深廣,可以導致國有資產和稅收的流失,財政資金的不合理占用、挪用。無數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引發而來的是經濟罰款、中介機構執業處罰,甚至因股價暴跌而導致的投資者自殺墜樓惡性事件。從立法和執法中讓制度更細化、嚴化和重化,對造假者和責任人進行高額的經濟處罰或刑事處罰。
(五)中介機構完善自身審計程序,強化獨立性
頻發的中介機構審計不到位事件告訴我們,不論是中介機構獨立性缺失與企業聯合造假,還是自身審計程序不足、審計人員專業能力欠缺等等,都面臨著更嚴的監督和處罰。為了防止在以后的業務中踩雷,注冊會計師作為“不吃皇糧的經濟警察”發揮其真正作用,中介機構應保持獨立第三人的地位,創新和改進傳統的審計方式,以風險導向審計為主,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和分析性測試程序,優化審計軟件,將審計風險降至最低。
作者:任艷 單位:山西省財政廳預算評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