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專業碩士校外導師制度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專業學位是基于社會對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而設置的學位類型,其本質屬性決定了更需要研究生導師組的培養方式,需要校外導師制度。本文針對會計專業碩士,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重點闡述校外導師的角色作用,分析了校外導師制度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討會計專業碩士校外導師制度的發展現狀,從而提出完善校外導師制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會計專業碩士校外導師發展現狀提升路徑
一、引言
教育部從2010年起,開始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的招生。專業碩士培養側重點與學術學位碩士不同,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目標是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能將理論應用于行業或職業的具體實踐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會計專業的培養理念與學術學位存在明顯差異,更注重具體化的實踐能力、具備多學科與社會化的視野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還要求其具有寬廣的應用型知識,掌握職業崗位實踐和應用能力。在這一方面,專業學位更貼近我國目前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會計專業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性質的單位,學位的提升與實踐中具體問題的解決,是學生選擇會計專業的主要訴求。因此,開設會計專業碩士的眾多高校普遍采用“雙導師制”,充分發掘社會教育資源,有效彌補導師個人能力的不足,使研究生在學術領域和社會實踐領域都得到發展,促進研究生整體能力的提升。會計專業碩士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探索,各高校對于校內導師的聘用和管理、評價等相關制度已經初步形成了很多成熟的做法,但校外導師制度還處在摸索階段。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二、校外導師研究及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導師制度進行研究,而且多集中在學術學位領域,對于專業學位涉及相對較少,專門討論校外導師相關制度文獻更是稀少。
(一)校外導師研究
導師制最早起源與英國的牛津大學,可追溯到14—15世紀,國外相關文獻大多是從牛津大學導師制進行探討,而且研究成果大多見于英國高等教育中涉及導師制的研究專著、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專題研究、牛津大學校史中涉及導師制的研究等,如《牛津和學院制傳統的衰落》《牛津大學史》和《牛津大學史•學院制大學》。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歷史較晚,導師制出現也晚。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尤其是校外導師建設的探討,散見于對整體研究生制度的研究分析過程中所提到的相關對策和發展方向中。袁珂(2015)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為例,闡述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分析了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的組成概況及實踐效果。黃婷(2017)提倡專業碩士研究生多導師組合建立導師共同體,無論是“雙導師”還是“導師組”,實質上都是導師共同體,其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在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上提高,同時應該在認識層面、制度層面、資源層面給予相關保障,突破制約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天花板”。張法碧(2018)認為,我國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進入了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應該繼續實行“雙導師制”,聘任專業技術強、責任感強的專家為校外導師,主要負責學生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指導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其蓬勃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使培養出來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導師隊伍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導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決定了其所培養的高層次人才的素質和水平。然而相較于校內導師多年的發展積累,校外導師隊伍的建設還是“短板”。因此,本文選擇以專業碩士中發展速度較快、社會需求量大、應用型能力要求高的會計專業碩士為切入點,從校外導師的作用入手,探討會計專業碩士校外導師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取得成效、面臨問題及其原因,從而提出完善校外導師制度的相關對策建議,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完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二)校外導師的作用
對高校而言,在會計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校外導師參與的“雙導師制”是其亮點,有利于提高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這也是專業型碩士引進校外導師,實行“雙導師制”的初衷。高校雖然擁有豐富的人才培養經驗和教育資源,但高校缺乏培養專業碩士的專業實踐條件,高校教師多是學術型人才,科研創新能力較強、專業實踐經驗相對欠缺,而會計專業本是一門對實踐能力、應用能力要求極高的專業。因此,吸收社會資源,校企“雙基地”,校內外“雙導師”,是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新思路。對學生而言,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導師的資源,增加實習機會,獲取最新的行業動態信息,提高自身業務實踐水平,使自身更加適應業界需求。作為會計專業碩士,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解決實際技術和管理難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極其需要良好的校外實踐平臺和專業的實踐指導。對校外導師而言,參與研究生培養工作不僅有利于維系校企關系,也是社會榮譽,更是其理想需求,激發其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國家教育事業奉獻熱情,帶來極大的成就感。
三、校外導師制度存在的問題
通過會計專業碩士學生訪談,發現我國高校目前在師資來源、日常管理、校內外導師分工協作、校外導師和學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問題。
(一)選拔制度不健全
有的高校受制于導師遴選機制,選拔的校外導師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達不到學生發展要求。選拔的導師或為校友,或為合作關系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多依靠人情關系維系,沒有規章制度。如一些高校在選擇校外導師過程中,不是考核個人能力,而是側重于資源所有者,多為工商企業的管理者或學會、雜志社等學術組織和新聞媒體界的管理者。甚至有的高校并沒有明確的校外導師,學生自主選擇導師,這不利于專業碩士的培養。
(二)管理不嚴
在校外導師日常管理方面,指導時間、指導內容、指導頻率相對寬松,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在薪酬方面,校外導師的薪酬較低,主要通過名譽等間接獲得收益。對校外導師而言,因指導學生無法產生實際效果,導致校外導師的積極性較差,培養質量不高。而且沒有科學嚴謹的考核機制,實踐教學內容難以評價。即使進行了考核,考核評估的結果對其影響也不大,因此,很難對校外導師起到激勵作用。
(三)分工不明確
校內外導師分工方面,校內外導師在學術研究和專業實踐方面分工不明確,工作不協調。校內和校外兩個導師之間并未形成常態交流,一般僅局限于學院組織的走訪和座談活動,導致分工不明確,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因此,會計專業碩士導師隊伍存在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一是校內導師精力分配不均,更多用于學術型碩士培養方面,對專業碩士研究生關注不足,對實踐能力方面的提高重視不夠。二是校外導師認為學校和校內導師是主導,自身僅是協助,不愿意過多干涉學生培養過程。三是校外導師擠壓校內導師,有的校外導師為了榮譽地位或出于理想情結希望自己培養學生,越來越多要求自身作為學生的獨立導師,加之招生名額有限,導致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存在矛盾。
(四)交流不暢
在校外導師與學生交流方面,校外導師工作較忙,具體指導工作上精力不夠,而且校外導師參與學校活動較少,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較少。這樣會造成校外導師指導工作與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要求相差甚遠,與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也不匹配,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很難得到提升,最終使得“雙導師制”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此外,學生和學院對資源的認識不統一,對校外導師的認可度不高。有的學生就業傾向與校外導師從業領域不符,有的不認同校外導師的業務水平或指導方式,有的就業地域傾向外地,認為本地導師在其就業上沒有太大幫助。出于各種原因,學生對自身校外導師的認可度不高。
四、校外導師制度改革路徑——基于STAR模式
為了促進會計專業碩士導師隊伍的科學發展,應該建立基于STAR模式的退出機制,從S(select,遴選)、T(training,培訓)、A(assessment,評價)、R(reject退出)等方面優化校外導師相關制度,激發校外導師教書育人的潛力,提高其指導能力和合作能力,從而強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會計專業碩士培養質量。
(一)嚴格選拔
會計專業是對實踐能力、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在遴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能給學校帶來的資源,還應注重校外導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品質和實務經驗。應對其職稱學歷、從業經驗、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意識、對專業學位以及行業發展的了解程度、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情況等進行考察,選聘責任心強、業務水平較高的專家為校外指導教師。
(二)加強培訓
一般而言,校外導師實務經驗相對豐富,專業技能水平相對較高,所以在培訓過程中,應該將精力用在實務教學方面,因材施教。不僅要提高校外導師對學生培養目標和要求、學校具體的規章制度的了解和把握程度,而且要培養其與校內導師的協調工作意識,與專業碩士生的溝通意識,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個人需求。在培訓過程中應該明確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職責,校內導師是第一負責人,應該制訂詳細的培養計劃,全面監管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校外導師是實踐方面的主要負責人,應該為學生尋求實踐機會,指導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從業過程中,還可以定期進行主題式研修和討論,讓其在“問題解決”和“經驗分享”的過程中,提升指導能力和合作能力。通過多方面培訓加強校外導師對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的系統認知,喚醒其使命感和責任感,保障其教學并獲得成就感。
(三)科學評價
校外導師的考核評價必須客觀科學,不僅要考核校外導師是否按時進行專題講座或者上課,考核是否為學生提供了資源,也要側重培養指導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是否真正將責任義務落到實處,發揮了雙導師制的優勢。因此,對校外導師進行考核的對象不僅限于學校,還可以從院系負責人、校內合作導師、在校或已畢業學生、公司同事等方面入手,對校外導師進行多方面考核評價,將評價結果與薪酬績效、評獎、晉升等掛鉤,切實發揮其激勵作用,提高其工作積極性。
(四)建立退出
退出機制是指經過綜合評價不合格的導師,應該進行降級并接受培訓,在此期間可以助理導師的身份上崗,若培訓后還是無法勝任導師,應該將其淘汰,然后選拔更加優秀的校外導師進入會計專業碩士導師行列,形成常態化退出機制。
五、結語
會計專業碩士發展至今,全國已有多個單位獲得培養資格,且在許多培養單位,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規模要大于會計學術碩士規模。會計專業碩士教育蓬勃發展,是目前較受歡迎的專業碩士類型。但在培養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何實現跨越,不被會計學術碩士的培養模式所禁錮,真正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建設合理有效的校外導師隊伍是問題的關鍵。然而校外導師制度在我國尚不成熟,目前承載著導師制度多元化、校內外導師資源協同作用以及“校企院所”聯合等諸多期待,面臨著校外導師對于培養過程參與度不高、日常管理與考核困難等問題,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探究如何科學制定會計專碩校外導師制度的發展路徑,是當前的首要任務,本文提出基于STAR模式的校外導師制度的提升路徑是一種嘗試。
參考文獻
[1]胡沈明.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雙導師制”實施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傳媒研究,2018(02):49-53.
[2]袁軻,等.研究生導師組制度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5,44(30):4300-4301.
[3]黃婷.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共同體模式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17(12):71-74.
作者:徐向真 段曼曼 樂菲菲 單位:濟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