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經類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教育政策國際化驅動
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開放促發展的方針,多渠道、多領域地進行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這一改革發展綱要不僅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促使了高校提升辦學水平。為促使改革發展綱要在會計教育領域的落實,財政部在《會計行業人才中長期人才規劃發展十年規劃(2010-2020年)》明確規定,“高等教育階段的會計教育要培養具有國際業務能力的高級會計人才。”教育與經濟關系理論認為,經濟促使教育的改革發展,教育需要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人才保證才能維護經濟的穩定繁榮[1]。地方性財經類院校作為國家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機構毋庸置疑地需要去落實國家政策,而且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支柱,理應為地方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因此要培育地方性具有國際業務能力的高級會計人才服務地方經濟,這就迫使地方性財經類院校的會計教育走上國際化發展之路。
1.2會計內生性本質使然
會計是以貨幣作為衡量價值的單位,在按匯率作相應調整后,會計被作為世界商業通用語言,自產生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國際化的進程,具有國際商業語言本質屬性。這種屬性深刻地體現在解決跨國公司發展,資本市場全球化,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預防、消除金融危機需要,解決國與國之間貿易糾紛需要等問題上,都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國際統一的會計準則形成,實質上要求會計作為國際間溝通的商用語言,無論何時、何地其會計處理方式方法都應該相同,實現會計準則之間的等效認證,這也是通常意義上的會計準則趨同。早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就開始致力于會計準則趨同工作,逐步讓會計教育國際化相互接軌,到21世紀歐美發達國家間已經采用了通用的會計準則。為與國際接軌,2006年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深刻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在結構上與具體準則日漸趨同,標志著我國步入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2010年財政部又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進一步表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速度不斷加快。會計作為世界通用的商業語言的本質屬性體現在會計準則趨同,國家間的會計準則趨同本質上就是推動會計國際化,促使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國際化,從而內生性地推動會計教育國際化。
1.3“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催化
“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發展的最強之音,也是各國合作交流的時代之音。2006-2016年,中國全球500強公司數量從23家增至110家;中國的對外投資額從161億美元增至1701億美元;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的對外投資更上新臺階,2014-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超過500億元;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3049億美元。“一帶一路”的海外投融資規模和海外并購交易量不斷攀升,迫切需要會計行業以國際先進理念、標準和方法來服務國家建設。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是“一帶一路”的活躍因素,肩負著會計行業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重任,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2016年教育部了《“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以鼓勵高等院校立足自身特色和本地區積極參與與沿線各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來華留學質量,優化境外合作辦學。這一計劃不僅被視為地方性財經類院校參與“一帶一路”教育建設的金牌保障,而且大力加速了會計教育國際化進程。201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的首份“一帶一路”調研報告顯示,財經類院校的ACCA(國際會計)應該加速將焦點投向會計政策的融合、國際稅收政策的協調,以及國際化的財會隊伍的培養將如何促進商業合作與全球貿易。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會計教育國際化的平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為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提供了新的契機與條件,國際會計(ACCA)的焦點投向也指明了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方向,這些現實的因素不斷催化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步入會計教育國際化的浪潮。
2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現實境遇
2.1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立足社會現實,缺少國際視野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對教育價值做出選擇時持有的一種傾向。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個人本位主義取向;二是社會本位取向。教育目的的取向具體體現在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反映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目前我國地方性財經類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往往傾向于社會本位,以追求培養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的人為根本目的,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個人國際視野的培養。兩者都是因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設定培養目標,而就學生個人能力層面而言,地方性財經類院校只字不提“國際”二字,教育部直屬財經類高校則要求培養學生成為知曉“國內外”慣例、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貫穿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具有重要導向功能,缺少國際視野與國際能力的培養,會從根本上導致師生降低走向國際交流的意愿,阻礙會計教育國際化進程。
2.2國際會計課程設置:基本流于形式,忽視會計國際化本質
國際化已經成為當下會計專業教育的共識,國內許多高校為了與國際接軌相繼開設了相關國際會計專業。據統計,我國80%的地方性財經類高校已經開設了單獨國際會計課程,如湖北經濟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廣東財經大學的會計本科專業均設置了國際會計方向,天津財經大學的會計本科設置了ACCA方向,上海財經大學設有英國會計、CPA、ACCA和CGA四個國際會計本科專業,江西財經大學也設有ACCA本科專業[2]。然而一項調查發現,關于這些高校國際會計課程的實施存在三個明顯的現象:一是大多數高校引入國外原版的英文教材或者以某項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資格證教材為主,簡單地認為英語教學或者教材的使用便是會計國際化;二是大多數高校采用國內的英譯本,真正觸及會計國際化課程并不多,并且大多被置于專業選修課程;三是大多數高校課程設置存在遺漏,忽視了國際會計準則、國際轉移價格、國際經濟法、跨國公司業績評價、國際會計信息披露等國際化課程內容[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發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企業活動已經超越了國界,國際會計教育產出的會計人員,如果不能深入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信息披露、國際財務報表以及相關國際法律法規,就不能為國際經濟商業活動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也不能很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地方參與境外投資,及向境外企業提供會計服務,更不能與其他國家的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國際會計課程采用外文授課,引入國外資格證書,運用國外教材都是會計教育課程實現國際化的基礎條件,不應停滯于此、流于表面,而是需要從本質上去深入實施會計專業教育國際化課程,培養具有國際思維與國際實操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地方參與“一帶一路”經濟建設。
2.3國際會計師資力量:雙面型師資短缺,外語與會計教學“兩張皮”
教師勞動社會價值論認為,“教師是社會發展的‘中介’‘紐帶’,是過去和未來之間一個活的環節。”教師的工作,與社會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系。“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推動著地方高校國際化發展,迫使地方性財經類院校加速會計教育國際化,推動國際會計人才的培養。教師不僅在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充當著紐帶作用,在未來國際型會計人才培養中也起著關鍵作用,是推動會計教育國際化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培養國際化復合型會計人才必不可少雙面型會計教師。所謂雙面型會計教師是指既精通一門外語,又熟練掌握會計專業理論與實踐,且能夠使用一門外語或者多門外語從事會計專業教學,具有外語與會計雙層專業知識結果與能力的教師[4]。目前國內地方性財經類高校承擔國際會計教學課程的師資力量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外籍教師;二是本土外語教師;三是會計教師。外籍教師主要是由合作高校或者項目引入的其他國籍的教師,這類教師往往具有西方思維邏輯,同時能夠嫻熟使用英語或者其他語言進行會計教學,能夠很好地推動會計教育國際化,但是由于引入一名既有外語能力又有高水平、高學歷的會計專業外籍教師手續繁雜,費用昂貴,導致引入的外籍教師數量較少,或者就短期聘用個別外籍教師上課而已。本土外語教師通常能夠用外語從事教學,但是由于學科結構問題不一定能夠從事會計專業知識教學,往往語言與會計專業授課就相互分離,自成體系。會計專業的教師具有豐富的會計專業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但是不能準確用外語講授會計專業知識,能夠用外語講授會計專業知識的只有極為少數的年輕教師,甚至沒有。例如,李春華[5]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就明確提到他所在的學院會計專業擁有一支開拓進取、團隊精神良好的教師隊伍,專任教師7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5人,博士1人,碩士6人;但是沒有一人能夠熟練地使用外語教授會計專業知識。因此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出要加強雙語會計教師的培育,防止外語教學與會計專業授課各成體系。早在2013、2014年的中國會計教育年會中,眾多學者關于國際會計師資也達成共識:“雙面型會計師資成為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著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進程,限制著其會計教育國際化水平。”因此,地方性財經類院校需要真正意義上步入會計教育化進程,深化發展國際會計,那么培育和引進雙面型會計教師已是勢在必行的舉措。
3地方性財經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策略選擇
3.1構建明確國際化的會計專業培養目標
一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一個專業領域培養人才的重要保障,具有方向導向的作用。基于社會本位論的教育培養目標,必須依據社會現實需要進行培養目標的構建。基于人本主義專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構建則是從個人能力的發展需求進行專業教育。明確完整的專業培養的目標不僅要基于社會本位論,也需要基于人本主義兩者的融合進行構建目標。地方性財經類院校國際化的會計專業的目標構建,應該從地方經濟發展現實需要和學生國際視野與能力的需求出發,進行構建專業培養目標。因此,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構建會計專業明確的國際化培養目標,一方面要根據地方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經濟投資建設的需要,以《會計行業人才中長期人才規劃發展十年規劃(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作為基準點;另一方面從會計師能力培養層面,結合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成為勝任的執業會計師》(IEP2)的會計人員能力框架,兩個層面綜合制定突出培養適應“一帶一路”經濟建設跨國化,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國際競爭力以及較高的會計行業水準和政策理論水平,不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了解世界他國文化,同時能夠突破文化差異的障礙,吸取人類文明成果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
3.2革新國際會計專業培養課程體系
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用語言的本質屬性要求各國在經濟商業交往中需要實現會計準則的趨同,會計教育中的課程也要實現國際化的接軌。會計專業培養課程體系國際化不僅是會計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和內容,也是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內生性的要求,那么在課程體系中必須真正觸及深入革新國際會計準則、國際審計準則以及跨國公司業績評價等內生性會計國家化課程。外國學者卡拉曼(Karreman)也指出,發展中國家高等院校的會計教育在課程設置上亟須改進的領域有:第一,強化關于最新國際準則發展的內容的國際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核心課程;第二,加強一般的商業課程,如公司治理、國際貿易、戰略規劃、組織發展、市場、信息與溝通技術等。此外一項針對地方性高校會計教育國際化項目的調查也顯示,90%參與調查的人認為,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國際會計準則、國際審計準則、跨國公司業績評價、比較會計制度、管理信息系統和控制均為會計國際化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6]。因此,地方性財經類院校革新國際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首先參照IAESB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第二號—職業會計教育計劃的內容》(IES2)圍繞其會計教育國際化標準革新課程體系;其次強化推進國際會計準則、國際審計準則、國際財務報表分析、國際轉移價格、比較會計、區域協調等國際化內生性本質課程的實施;最后增設國際會計實踐課程,定期派送學生進入跨國企業、合資公司、跨國集團進行國際會計操練與實踐,在課程中形成國際視野與會計實操能力。
3.3優化國際會計師資結構
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是實現會計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條件。任何一所大學只有具備了能夠教授國際水平的專業課程的師資隊伍,才能談得上教育的國際化。調查研究顯示[7],雙面型專業師資短缺已經成為地方性高校推進會計國際化教育課程改革的最大阻礙因素。由于雙面型會計師資隊伍的短缺,導致外語教學與會計專業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已經成為會計教育國際化研究領域有目共睹的現實。為解決雙面型師資隊伍短缺,推進外語教學與會計專業教學相互融合,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應該堅持“外引內培”的原則進行師資結構的優化。“外引”是指引入具有外語思維邏輯,同時能夠嫻熟使用英語或者其他語言進行會計教學的外籍高水平高學歷的教師。“內培”是指內部培養在職教師,一是不定期組織年輕教師前往英美澳大學參加外語和會計專業教學培訓;二是定期選送會計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教師到國外企業接受實踐訓練;三是開展會計授課教師外語口語培訓班,強化外語口語訓練;四是選送外語水平較高的教師到國外進行會計專業課程培訓;五是組織雙語教學競賽、雙語教學觀摩以及國際化學術研討會議。
4結束語
當前地方性財經類院校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會計國際課程以及會計師資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致使陷入發展的困局。為了促使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不斷前進,地方性財經類院校應該極力破除困局,構建明確國際化的會計專業培養目標,革新國際會計專業培養課程體系,優化國際會計師資結構。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陳春華.高校會計國際化課程體系研究——基于國內10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財會通訊,2013(16):31-34.
[3]黃俊霖.東盟國際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對策研究——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商業會計,2017(12):128-129.
[4]唐亞娟,左志剛,陳文彬.高校專業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沖突與協調——基于會計專業國際班的調查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6(8):90-95.
[5]李春華.國際化教育中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的實踐探索[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4,28(2):104-107.
作者:黃俊霖 韋鑫 許少千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