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會計文化解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會計文化是會計領域共同價值取向的深刻體現,對會計從業行為的引導、從業人員價值觀的形成、信息質量的改善等都影響深遠。其鮮明的時代性和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其未來要向著適應云環境、向著國際化趨同積極主動的融合式發展。
關鍵詞:會計文化;時代性;國際化趨同
0引言
縱覽“瓊民源”、“綠大地”類屢見不鮮的會計舞弊事件,不覺反思以“客觀、真實、誠信”等作為執業基石的會計是否還能秉承初心,映射會計本質和涵養的文化是否需要關注和發展。2017年11月,“新時代,新會計”、“智能云財務,共享云管理”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第十屆會計文化節陸續在北京、南京等多個城市正式啟動。會計文化節是一個專屬于廣大財會人員的盛大節日,數十載的堅持和圓滿舉行,凸顯了社會民眾對會計從業人員的逐漸認可和重視,也說明會計行業對會計文化的日漸認同和關注,這無疑為會計領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會計群體提供了自由豐富的交流學習平臺,為會計文化的沉淀和升華提供可靠的平臺。
1會計文化研究現狀
文化,是長期社會前進道路上積淀而成的具有人文特征的產物。會計文化,即可認為是會計領域之文化,是會計執業人員在恒久執業活動里凝練而成具備會計行為特征的文化,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中的亞文化,源自于經濟社會環境的精神積淀。關于其界定,劉開瑞(2011)概述了以往研究中三個典型的定義,一是以“文化”的物質與精神的綜合性為依據,演繹出會計文化定義,即會計領域物質與精神二元層面的財富沉淀;二是基于“文化結構”,認為會計文化也涵蓋物質、制度、精神等,繼而又有學者加入行為因素由此提出“四層論”;第三種是僅就其精神層面進行的概括性闡述。關于會計文化的學術探索,國外,1986年美國以“會計與文化”為主線舉行會計文化研討會,此后,歐洲、亞太等地區相繼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國內,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普遍認為以劉開瑞學者為開端,后續學者逐漸涉及會計文化史、中外對比、會計文化建設或重構、與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等關系研究、對會計信息質量或企業成長性的影響研究、新時代特色會計文化等多個議題。從數量變化來看,1990年CNKI檢索的共計5篇,隨后20年間增長較為緩慢,自2011年開始迎來快速發展,僅2011年一年,共計搜索70余篇,并有一定數量的碩博論文出現。至2012年財政部網站專設“會計文化”專欄,并于2012年發起圍繞“會計文化”的征文活動,一時之間,“會計文化”一詞被各行各業各層次財會人員屢屢提起和商討,其建設與探討自此便不絕于耳。研究質量方面,近幾年,隨著國際化趨同和云時代的到來,學者們結合時代特色不斷深入探討會計文化,多有優秀論文在會計研究、經濟研究參考、財會通訊、財會月刊等核心期刊發表。
2會計文化作用
會計是集核算與監督為一體的信息系統,也是行之有效的經濟信息管理活動。文化是群體意識的反應,是匯聚社會力量的重要支撐,因此,會計文化自然具備涵括會計作業特征的文化功能,是集物質、制度、精神為一體的多元體系,是維系經濟領域的有序運轉的重要保障機制。2.1引導和調適會計目標和行為。一方面,會計文化充分發揮文化的本質作用,對會計行為取向和目標發揮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養成和價值觀的樹立形成一種強有力的吸引和導向作用;另一方面,良好會計文化氛圍通過對會計從業內容、從業習慣、從業精神等方面的不斷協調適應,在會計從業者之間,會計與企業、會計與會計信息接受者之間發揮著有效的調適功能,為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和諧相處舒緩心理適應,創建舒適的氛圍。2.2約束及激勵會計執業人員。一方面,會計人員為大眾提供可靠會計信息的使命和誠信的道德底線需要法律的約束,需要道德的牽制,會計文化自身的文化屬性從道德機制上對會計行為形成有效的軟約束,其通過影響會計準則、制度的形成和演變,從制度上對會計行為起到規范和糾正的硬約束。另一方面,會計文化內含對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的充分認可、尊重、理解,為其提供了感性的歸屬感和成就感,為個人價值的實現發揮巨大的激勵作用,使得會計從業的主觀能動力和鮮活的熱愛被充分調動起來。2.3凝聚及輻射作用。一方面,文化的滲透性、向心性和匯聚力,使得會計領域行為之間、成員之間長期沉淀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和目標導向,將整個群體擰成一股有力量的繩,圓一個美好的會計夢。另一方面,文化形成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長期影響,反過來又將會影響經濟社會氛圍、企業管理等多個層面,從橫向和縱向反映和影響社會其他文化因素。2.4改善會計信息質量。不管是會計由靜態的單一的“單式簿記”演進到嚴密可靠的“復式簿記”,還是會計由獨立重復的手工操作逐漸現代化,進入“大智移云”時代,伴隨著物質和行為文化的演進會計信息日漸改善;不管是會計文化下形成的軟約束,即道德約束,還是硬約束,即制度約束,都體現了會計文化積淀下,依據會計目標而對信息質量形成的巨大的精神和制度約束。
3我國會計文化的特征
3.1廣泛性。一是影響范圍廣,其是在廣泛的會計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逾千萬的會計群體在整個社會中占據重要的一席,龐大的從業大軍和從業人員的年齡、學歷水平的多層次性決定了會計文化具有涉及范圍廣泛,影響波及面大的普適性等特征。二是涉及內容廣泛,作為一種行業文化,不僅僅涉及會計人員精神層面,還涉及整個從業環境中的物質、制度和會計行為等層面。三是內涵知識廣泛。會計文化就知識層面來講,既有扎實的會計基礎,又融合擴展至經濟、政治、哲學、組織行為等。3.2政策性。中國的會計文化深受政治背景的影響,是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特定的政治背景的。會計文化勢必要以黨的重要思想和原則為思想基礎,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全局性特征,更加注重集體觀和一致性特征,尊重且不得違背國家利益。3.3傳統性。從古代商周利用甲骨文的“十進制”記錄、“單式簿記”、《管子》的“審數”、明清的“會計錄”,到近現代伴隨工商業出現的“復式簿記”,可見不管是對會計文化的根源的追溯還是其動態的演變,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侵染。中國傳統的習俗、習慣對會計的記載文字或符號、載體、目標、行為方式都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會計文化的形成源自對傳統文化不斷吸收與交融。3.4時代性。會計文化是會計活動的反映,是伴隨著經濟變化和市場規律而不斷轉換的,既有對傳統的會計價值觀的繼承,還有適應新環境而產生的新的創造、條件整合和改善。從生產工具來看,隨著石器、機器、電子、機器人等生產工具的不斷演進,會計物質載體由結繩記事至現代財務共享;從勞動對象來看,會計行為重點也由農業向工商傾斜;從生產主體來看,會計方式也由手工逐漸向人工智能發展。會計文化與特定的生產相聯系,伴隨著會計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及要求,物質載體的變更和勞動力的不斷解放升級,使得其內涵文化也不斷革新。因此,時代的不斷革新要求會計文化要有先進性和時代性。3.5沖突性與兼容性并存。共性與個性的沖突與兼容,會計文化來自廣泛的不同的年齡、民族的會計主體行為的積淀,反過來又指導和影響個體行為,既有個體和集體利益的的沖突,又有個性與共性的調適機制,使得個體更好地服務于會計管理職能。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與兼容,中國傳統文化扎根于儒家文化,重誠信、貴禮儀,會計文化源于傳統積累,以誠信為基石,又在此基礎上適應社會潮流不斷演進,隨著現代化智能化的推進不斷調整,向著傳統與先進性統一。國內與國際的沖突與兼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交融決定了會計文化也具有國內與國際求同存異的特征。
4會計文化發展方向
從其時代性來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滲透塑造著新的會計環境,培育著新的會計文化。社會文化對社會經濟進步發揮巨大的潛能,時移勢易,在“大智移云”的時代主題,對會計從業提出全新的要求與希冀,推進會計執業方式的變化,重塑會計管理模式,增強著會計人員的知識素養,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新的透明高效的文化涵養。時代的轉變對會計行業提出艱巨的挑戰,更優的管理方式、制度法規和精神載體召喚著文化的改變,變則通,云環境下時代化變換要求其秉承誠信底線,挖掘優勢,時刻保持其先進性,與時代同步。從國際化視角來看,向著多元文化融合發展。2014年博鰲論壇中總理提出加強與各國經濟和信息交流。2017年,中日韓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議對會計準則發展及建設等情況進行了探討;同年,在第九屆“亞洲——大洋洲”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組,趙鳴驥提出我國會計準則要繼續推進與國際準則的趨同,亞大地區要共同謀劃,推進會計準則體系建設。會計作為公認的普適性的商業經濟用語,在高頻次貿易往來和國際交流合作中打破自固的文化壁壘,正逐漸由閉鎖往開放包容發展。國際準則順利趨同的基礎是中西方會計文化的融合和兼容性發展,把會計文化置于國際趨同和融合中,積極的科學的實現國際化趨同的中國化轉化。綜上所述,會計文化的形成和演進對會計領域甚至整個經濟社會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其廣泛性、傳統性和時代性等特征決定了其未來將向著符合時代路徑和國際化融合的兼容文化取得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開瑞.中國會計文化研究的主要議題和核心觀點——基于CJFD1990—2008年的數據分析與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07):103-108.
[2]楊世忠,馬元駒.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文化建設的路徑與重點[J].會計研究,2014,(06):17-24+96.
[3]殷樹軍.我國會計文化特征及體制建構解讀[J].財經問題研究,2014,(S1):74-75.
[4]楊仕鵬,柳輝,王瀟,陳永興.中國會計文化建設路徑選擇:傳承與弘揚[J].會計之友,2015,(05):131-134.
[5]崔亞琳.會計文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初探[J].當代會計,2017,(10):10.
[6]解愛軍.云環境下企業會計文化建設探析——以華晨汽車集團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8,(19):77-80.
作者:郝坤杰 單位:山東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