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科技創新影響因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分析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影響因素,以2011—2017年遼寧省相關統計數據為基礎,建立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通過衡量各系統行為序列與特征序列的各因素發展趨勢的同步性和關聯程度,進而分析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影響因素
隨著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環境的優化和創新條件的不斷改善,獲得了豐碩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遼寧省動植物良種培育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科技攻關及技術成果轉化取得良好成效,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效果,科技人才隊伍研發能力和水平不斷壯大與提升。這些既表明了農業科技不斷與農業產業發展進行深度融合,又是現代農業生產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技術支撐和保證。因此,通過深入分析遼寧省科技創新能力影響因素,評價遼寧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優勢與不足,挖掘科技創新潛力,優化配置地區資源,對提高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推動科技與經濟的協調融合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
1指標體系建立
客觀評價遼寧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現狀,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可操作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由于農業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評價指標體系之間繁簡不一,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學者們已經使用了各種評價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多層次綜合評判的模糊數學方法,CIR模型的DEA方法、集對分析法等,提出了許多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定量分析評估。該文在建立農業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時,既要考慮農業科技創新本身的特殊性,還要體現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因此,廣泛參考相關文獻,根據遼寧省農業科技發展的現實情況,從農業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投入能力、產出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4個方面著手構建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1)。以2011—2017年遼寧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系統特征序列,選取14個農業科技創新指標2011—2017年的數據為系統行為序列,分別求各個行為序列與特征序列的關聯度,具體計算步驟:首先,均值化處理數據。將數列中的每個元素,除以相同的一個數值(即數列平均數)。其次,求差序列。經過均值化處理的特征序列分別與行為序列求差值。最后,求兩級最大和最小差值,求出關聯系數矩陣,計算關聯度。從而分析各個指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程度。所選指標如表1所示。
2數據來源
以2011—2017年歷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系統特征序列,以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14個指標為系統行為序列,采用相關原始數據表見表2,將分別計算得出科技創新系統中各指標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影響。
3農業科技創新影響因素分析
3.1灰色關聯度計算
首先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通過衡量各系統行為序列與特征序列的各因素發展趨勢的同步性和關聯程度,進而分析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次要因素。為了數據的可衡量性必須無量綱化處理,對原始數據采取均值化處理后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顯示關聯度如下:遼寧省農業產出與科技創新影響因素關聯度數據表明:隨著時間的發展,各項指標均與農林牧漁總產值發展趨勢具有一致性,其中同步變化程度較高的指標有:農用化肥施用量、R&D人員、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其次有專利申請授權數、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有效灌溉面積、農村用電量、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等。這也說明對農業產出能力影響較大的因素是農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是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能力。
3.2結果分析
“農用化肥施用量”和“R&D人員”和農業總產值的關聯度最大,三者的發展趨勢、方向很接近,即農業科技創新系統中“農用化肥施用量”、“R&D人員”對于農業總產值的作用最大,是主要因素。其中“農用化肥施用量”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最大,這表明了化肥等農資物質費用投入在2011—2017年這段時期依舊對農業產出起到很大的決定作用。由于農業的特殊性,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累且社會地位不高,但是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對農業生產技術改革的重視,遼寧省鼓勵科研人才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包括從事農業科技研究、技術開發和技術推廣。同時,不少企業認識到了農業科技的重要性,甚至設立了自己的研發部門,這些都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科研人才資源。遼寧省“R&D人員”從2011年的12.9萬人增長到2017年的14.2萬人,增長了10%,為農業科技創新系統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表現在具體的經濟效益上,即農業總產值的增加。此外,分析結果顯示“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專利申請授權數”與“農業總產值”的關聯度分別為0.84、0.81、0.77,僅次于“R&D人員”之后。說明其一,隨著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業技術的不斷更新,農用塑料薄膜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使用量呈逐漸上升趨勢,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也同時促進了農業產出的增長。其二,涉農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快速增長和科技成果產出增加,也較大地拉動了農業產出的增加。2017年遼寧省專利授權量較2011年增長了38.2%,專利的大量增長大大提高了全省農業科學基礎。
4結論
4.1農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潛力仍待挖掘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顯著提高,已達到5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在制約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能力因素中,關聯度較大的4個指標分別為有效灌溉面積、農村用電量、農用化肥施用量和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它們2017年較2011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4%、44.1%、-1.8%、-12.6%,顯示出了較強的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潛力。特別是遼寧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化肥施用量已實現連續4年負增長,為了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全省還建立了減肥增效技術模式,實現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但是,與國家相關發展數據相比較,全國2017年較2011年有效灌溉面積增長9.9%,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增長10.2%,農業科技創新仍需挖掘發展潛力。
4.2科研經費、人員投入不足,制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出
首先,與農業產出關聯度較大的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遼寧省在科研經費上的投入雖然逐年增加,2017年R&D經費支出比2011年增長了18.2%,但是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一直在1.6%左右徘徊,2011—2017年統計期內,該數據已連續7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遼寧省科技創新投入與國內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也嚴重制約著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產出。其次,遼寧省農業科研人員的培養與管理是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盡管近年來十分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但是,與國內和其他發達省份相比還遠遠不夠。尤其表現在科技人員的總量和結構上,仍存在科研人員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問題。仍不可忽視農業科研人員普遍待遇不高,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的機制形式化,引人、留人和用人的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不夠理想,科技與產業的聯系還不夠緊密等問題,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4.3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平臺建設不完善
重研究、輕應用的思想制約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由于目前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大部分來源于農業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與生產應用產生分離、脫節,理論性、重復性研究較多,仍然受研究項目資金約束較大,產學研結合仍未實現合力。特別是產業技術創新的格局仍未形成,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沒有實現三方優勢互補、資源融合、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局面。突出反映在部分閑置成果仍然沒有被企業知曉,還處在無人問津狀態;部分農業科技企業在資源尋找過程中,還在走彎路。這些都表明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平臺建設仍然不完善。
參考文獻
[1]賈春香.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路徑———基于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5》的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3):75-78.
[2]邢軍偉.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作用分析—以遼寧為例[J].科技促進發展,2014(2):99-105.
[3]李宗璋,林學軍.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方法探討[J].科學管理研究,2002,20(5):8-11.
[4]龐美燕,桑金琰,趙好,等.“一帶一路”沿線省份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6):15-19.
作者:賴曉 單位:璐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