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科技創新面臨問題及對策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糧食大國。從目前的經濟市場來看,雖然中國每年有著十分龐大的糧食生產比重,但是在農業科技創新運用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本文就此內容展開分析,并提出了有關對策。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推廣;優化創新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的科技在各個領域中大放異彩,我國作為國際上的農業大國,近些年來在農業科技創新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在農業生產中,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率卻不高,面對目前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究與落地,本文展開了相關問題的分析。
1.1科技轉化成果率低
雖然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領域已經在世界領先的地位,但是目前仍存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目前標明,我國的科技成果雖然研究甚多,但是轉化率不超過50%,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遠遠不如。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術的結合仍處于一個薄弱的階段。很多基層的農民在農作上仍采用傳統的技術,新型農耕方法的培養欠缺,在農業發展的道路上,科技普及仍需要得到推廣。
1.2農業科技創新不強
我國目前的農業科研機構大多都是以論文的發表、職稱評定為依據,也沒有真正地將農業生產納入具體的評選指標當中。這就說明目前評定農業科學家能力的依據在于紙面創作,這也就導致很多農業科學家的精力會大量投入論文的寫作、發表,偏學術派的內容會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投身于農業生產的時間卻是有限的,對基層農民的生產情況也了解甚少。在目前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上,主要是以技術層面為主,對科技創新的屬性的了解不夠全面。
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優化方法
2.1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
農業科技體制建設的本質就是實現產、學、研一體化,以落實到農業科技工作中為目標,要打破固有的管理體制,與時俱進,完善農業科技的創新機制,還要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利益共享的原則,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學創新機制。同時還要進行各個部門與農村基層的多邊協作。例如農業科技承包、推廣、評估等內容都要完善。從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入手,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通過新項目的開發為紐帶,融入課題當中,對于科技難點實現多方聯動突破。明確產、學、研之間的聯合項目,政府應對各個部門給予支持,鼓勵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對企業或者社會開放。在對項目組的管理上,實行動態管理,對于科研成果要強化保護、大力推行,真正地落實到基層。對于科研人員的聘用,要實行公開招聘,遵循公平、公開的原則,實現良性的人才招聘。同時要對崗位進行業績和職責劃分,完善農業科創團隊的基礎建設。
2.2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建立良好的推廣體系,本質在于讓農業科技的創新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也能夠更有效地服務于實踐操作。打造產、學、研為一體的創新機制,是能夠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與實際結合的最優方法,也是農業推廣平臺的核心支柱。通過培養農業科技當中的領頭人、培養領隊企業,逐步優化分支,鋪蓋起完整的農業科技體系。同時,進一步發揮各大院校在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當中的作用,充分重視專業院校與科研部門的優勢,強化對其扶植。
2.3加大農業的基礎研究投入
政府部門要重視農業的基礎研究工作,以此來提升農業產品的質量、產量,要研發出更有突破性的高檔品種。將以實踐為基礎的農業基礎研究放在首位,關注農業等院校的投入,確保科研費用有穩定的投入,加大科研研發力度,注重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真正落實到實處,優化實踐生產能力。未來,國家建設要以創新型建設為重點,政府部門也要做好牽頭,強化科研金融的投資,完善政策體系,進一步調動社會熱情,開展市場化研究,科學研究根據前瞻性和原始創新能力。要想實現農業科技的優化創新,首先就要明確現代化的農業發展目標,農業科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明確以人為核心的發展思路,落實于推廣。針對目前我國農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以及研究上出現的瓶頸,要回溯整體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建立產、學、研為一體的農業創新思路,可以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王麗娟,信麗媛,梁鳳蓮,等.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利益分配制度研究——以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學學報,2019,9(12):78-82.
[2]孫東文,耿波,張海娟.農業科技項目檔案創新管理——以“設施蔬菜生態栽培技術研究集成與推廣”項目為例[J].農業科技通訊,2019(12):24-25,306.
作者:康永梅 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州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