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創新發展推進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金華市作為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27個中心城市之一,滬杭金發展帶重要節點城市,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判斷和謀劃上來,在科技人才、科技環境、科技產業、科技政策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策略,以此推進金華經濟建設的全面、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金華、科技創新、策略、推進
一、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歷史縱深和全球視野,從時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2018年12月3日,浙江省政府印發《關于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在省政府、省科技廳門戶網站公開。根據《浙江省創新型城市發展“十三五”規劃》,浙江將構建以杭、寧、溫、金義四大都市區為“一體”,以海洋經濟區和生態功能區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省域空間發展格局。2019年5月13日,中央審議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金華市被列入長三角27個城市中心區,G60科創走廊成員單位,也是正在建設的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區之一。“一帶一路”縱深推進,給浙江特別是金華金義都市區建設帶來開放發展、改革創新等重大歷史機遇。加快建設智慧型創新型城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將科技創新發展提升到金華市域建設的整體布局和謀劃發展上來。
二、金華科技創新發展現狀
(一)知識產權。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持續增加。2017年,全市共申請專利28852件、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4698件,增幅19.88%、居第4位;其中發明專利1285件、增幅16.77%、居第4位。2018年,全市專利申請量為38489件,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8716件,增幅85.5%,居全省第一,授權發明專利1649件,同比增長28.3%.居全省第5。(二)科技人才。金華積極實施“千人計劃”、“雙龍計劃”、“婺商計劃”等人才工程,高層次高水平隊伍不斷壯大。近年來金華市引進大院名校產業化研究機構19個,建設科技產業化平臺項目31個,產業特色小鎮7個,引進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項目26個。引進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遷建義烏,金華理工學院、復旦大學義烏校區建設工作順利推進。2019年以來,全年新增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8家,引進國內外院士18位、創新團隊28個,簽約合作項目55個?!皣А薄笆∏А比瞬艛颠_105人,海外高層次人才數達1500多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數達25萬多人。(三)科技產業。高新技術業加快發展,2018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42.2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3.42%,同“十二五”2015年比,增加40.8億元和11.22個百分點;實現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1772.62億元,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2.5%。2018年高新技術投資總額達220億元,同比增速47.6。特色產業發展亮點明顯,實現數字經濟核心增加值246億元,同比增長14%。(四)科技環境。1.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全市已有高校院所來金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35家,增長218%。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25家,實現縣(市、區)市級以上綜合體建設全覆蓋。今年11月,長三角G60金義科創廊道高校院所協同創新聯盟也應勢成立,全市20所高校院所以及175名專家加入聯盟,構筑起廊道產業創新生態。創新主體培育取得新突破。同比增長12.6%。創歷年新高。2.成功融入G60科創走廊。2018年6月1日,《G60科創走廊松江宣言》的,金華緊緊抓住加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重大契機。一年來,我市成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首個產業聯盟——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通了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服務窗口,打通了9城市間30項行政審批服務的“斷頭路”;并且牽頭通過G60各產業聯盟的活動達成了120余項合作或意向。實施全面融入長三角六大行動,現已有15家產業園區加入G60科創走廊產業園區聯盟,并在上海、杭州等地設立異地研發機構(“科創飛地”孵化器)。3.金義科創廊道順利推進。各縣(市、區)持續集聚科技、資本、人才等關鍵要素,不斷增強科創資源集聚:金華理工學院完成前期籌建小組組建,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義烏)已開工建設,東陽廣廈建設職業學院啟動專升本有關工作;橫店集團和上海戲劇學院、美國普瑞特藝術學院接洽合作創辦橫店電影學院;義烏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作籌辦國科大“一帶一路”學院揭牌成立。
三、金華創新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十三五”以來,金華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進步巨大。但金華與杭州、寧波等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城市創新能級不高,創新資源吸引不強。2017金華市全市R&D活動人員數為2.5萬人/年,僅占全省總數的6.3%;平均到每家規上工業企業僅6.72/年,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1人/年;每萬名就業人員中從事R&D人員數71.7人/年,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68.4%。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機構的設置率僅15.96%,在全省僅高于衢州;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意識不強,“零專利”企業長期存在,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中有授權專利的企業占29.3,有授權發明專利的僅8.3%。2018年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0.27件,在全省僅高于衢州市、麗水市。(二)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產業比重偏低,支撐作用不強。因受城市能級、產業層次等影響金華市高新技術產業規??偭科?,高企數量偏少,技術附加值偏低,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夠明顯。主要原因是企業規模偏小,行業領軍企業不夠多,自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力量較弱;國內外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在引導扶持力度上不足;區域傳統產業的比重較大,產業技術層次不夠高。(三)創新型人才短缺,制約高質量發展。金華市長期以來缺乏大院名校,浙師大作用未充分發揮,受城市區位品位等因素所限,對領軍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對企業開展重大科技創新、提升創新能力造成極大制約。同時因為金華房價上漲較快,帶動金華其他消費上漲,企業成本增加,宜居環境打折。加上人才房享受力度較弱,城市發展緩慢,高端人才空間發展受限,帶來高精尖、高技能人才供應日趨緊張,企業普遍遭遇用工招聘難、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問題,經常反映中高級以上人才難招難留。(四)創新政策引導不夠精準,企業創新動能缺乏。盡管金華高度重視企業研發活動,出臺一系列大強度政策支持,推動企業創新創業。但是存在政策工具單一、精準度不高、激發活力不強等問題。簡單的財政科技補貼和獎勵政策,誤導企業為了補助資金而搞研發、人才為了資助而被引進等困惑。盡管這些政策發揮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卻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
四、金華科技創新發展推進策略
(一)加大創新科技財政資金投入,構建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大創新財政資金投入。發揮政府的配置資源和引導市場主體的關鍵作用,帶動企業增加R&D經費投入,提高金華全社會R&D經費和占GDP的比重。加大地方立法支持力度,強化政策引導。聚焦招院引所、招才引智、研發投入等九大重點,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為重點,全面落實中央、省科技扶持政策,整合優化市級科技政策,鼓勵引導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二)注重科技企業和人才孵化,著力培育高技術高技能科技人才隊伍。引進高技術人才,組建金華市科技專家顧問團,邀請國內外知名科技專家、創新領軍人才為創新政策制訂、金義科創廊道建設、招院引所等政府重大科技決策把脈。遵循產業布局原則。以產業發展驅動力及目標客群的空間布局差別為選擇基準,合理配置空間要素。如通過科技產業園、特色小鎮、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建設利用集群網絡,將引進的創新創業引入到產業集群、專業市場中,發揮借雞生蛋、借雞孵蛋作用。支持研發和人才“飛地”發展,“飛地”新引進落戶高層次人才在子女入學等方面可以享受工作地居民同等待遇。實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三)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創建高質量發展科技產業帶。通過擴大區域建設科創“飛地”、共建產業聯盟和產業園區等途徑柔性引才。利用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的創新輻射帶動效應,共享先進地區優質創新資源。打造金華科技城,加強高校合作共建,推動金華大學科技園和義烏大學科技園建設,統籌資源創建金華、義烏兩個國家新區,聚力建成以“一城、兩園、兩區”為主體的都市區中內創新區。加快義烏國貿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與杭州都市區合作,推動創新協同、產業合作、服務共享、市場共贏。聚焦十大指標、八大行動、十大標志性項目,開展都市能級提升戰。加快推進金義一體化,協同推動金蘭、金武同城,義東浦協同發展。加快金義黃金主軸、金蘭永武縉、義東浦磐發展帶發展。圍繞著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重點推進杭溫高鐵、金臺、金建、金甬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金義東軌道交通、杭金衢高速二期拓寬等工程建設,進一步拉近與長三角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打造長三角重要創新中心。大幅提高金華城市創新能級。(四)優化政府創新服務,營造“雨林式”創新科技環境。以加快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為抓手,全面提高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全面推進創新環境營造、創新成果轉化、創新資源配置等各方面科技工作。堅持以“城市創新+科學治理”為總抓手,推進完善“線上線下融合、市內市外融通”科技大市場建設??偨Y金華前期“無證明城市”等“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功經驗,依托“企業研發項目管理平臺”實現研發加計扣除數據自動歸集,開發“科技大腦”智慧決策支撐系統探索數字化科技管理新模式,推動科技政務服務平臺數字化轉型升級,全面簡化科技項目立項、管理和驗收程序,用好“長三角G60科創云”。加大政府減稅降費政策實施力度,采用“政府引導、資源整合、公益支持、市場運作”方式,讓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無縫對接”,讓創業創新的門檻更低、成本更小、環境更優。
參考文獻:
[1]張帆,盧柯,王周楊,杜鳳姣.上海建設全面創新型城市的規劃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18(3):73-78.
[2]張長城,黃明華,王影影.蘇州創新型城市發展策略研究[J].江蘇建筑,2016(2):1-4.
作者:胡彩霞 單位:金華市科技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