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科研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科學研究的重要保障。本文從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入手,經過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對比聯系,探尋“高校綜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即將企業中的新型管理模式“移植”到高校科研管理實際工作中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精益管理
在國家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部署的外部環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內部的效能現狀是高校尋求新的、適合的科研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高校科研以往“事業單位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業務量大、要求精細的實際需求,在應對高校快速發展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文綜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實際和具體需求,通過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應對高校發展要求的可行性方案,從而實現科研管理升級改造,以適應國家、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高校科研管理研究現狀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突出強調了高校的內部治理結構;2018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教育部了《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四中全會精神的通知》,提出了教育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文獻梳理發現,高校管理模式的每一次變革無不跟隨著政府管理模式的前進步伐。從以科層制為主要形式的公共行政,到關注對市場機制和企業管理技術引進的新公共管理,再到以強調多元主體協商解決問題的治理理論,每一種政府管理模式都在高校管理改革中被實踐著。目前,國內對高校管理模式的研究多為宏觀層面,多集中在中西方管理模式的對比上。具體到高校的科研管理層面,研究關注點多在“科研評價管理”“大數據下的科研信息管理”“科研經費管理”“科研激勵管理”等方面,對科研管理過程中的效能問題研究較少。值得說明的是,在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帶動下,近年來,研究者開始將目光投向比較成熟的企業管理模式,并將其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之中。如高校在科研成果產出方面引入“激勵”,在科研進程控制方面引入“項目管理”“流程再造”等,這些模式在高校這片新土壤中均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二、高校科研管理“效能困境”
相比企業,高校科研管理綜合水平相對較低、效能低下,諸如權責不清晰、非經濟成本(如溝通、時效)較高等問題深深制約著高校科研發展,影響著高校科研潛力的發揮。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下幾個方面:權責不明確。學校和院部、部門和部門、行政和教師之間職能權責的劃分大多沿用舊制,較為“粗放”,已不能適應科研事務日益繁多的新形勢。新生事項往往由于沒有先例可以遵循,而出現各相關方推諉“踢皮球”的現象。權責不明確導致較多的溝通協調過程,耗費大量管理資源[2]。流程不清晰。高校常規性事務缺乏現代企業中常見的、清晰明確的日程安排和流程框架,既不方便查閱,又不利于對事情的整體性把控。前一個工作節點完成之后往往不能立刻進入下一節點,需要等候物力人力等資源調配,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時間[3]。信息不同步。一方面,由于管理水平落后,員工往往沒有意識到主動在所有相關者之間更新同步新的信息和進程;另一方面,軟硬件設備技術的落后,使得信息同步也難以實現。各方信息不同步導致工作進程的延誤和工作資源的浪費,嚴重時還會造成決策錯誤。人員培訓缺位。學校和院部科研管理工作人員流動性大,缺少在企業中已成體系的新員工入職培訓,造成工作人員業務不熟悉、常常處于忙而低效的狀態。高校相對封閉的狀態,使得在面對校外問題時,整個科研管理系統的反應速度較慢。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高校科研事務日益繁多。在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時,以合理優化的流程結構進行高效運行,不僅對高校科研本身起到保障作用,也是推動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高的重要方面。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高校科研管理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和創新以促進高校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來自企業的方案
與單獨強調“效果”“效率”“效益”不同,管理效能涵蓋的范圍是以上三個領域的集合。雖然高校的“效能”有行業本身所賦予的特別含義,但“效能”的實現,可通過學習、借鑒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管理方式來完成。在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的發展”,即“在強調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的改革背景下,來自企業最熱門的“管理方案”———精益管理(LeanManagement)[4],對促進高校科研管理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精”就是少投入,包括資源、時間和人力的投入;“益”就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可見,精益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提升管理效能,高校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需求與企業精益管理的精髓不謀而合。精益管理源自豐田汽車公司的精益生產(LeanProduction),在生產系統實踐成功后逐步延伸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上升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理念。精益管理核心目標有二:首先,企業應以創造價值為目標,價值的含義就是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與服務,即“做正確的事”;其次,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企業應在生產及運營活動中把浪費降到最低。簡而言之,“精益管理”就是降低成本(減少經濟與非經濟成本浪費),改善流程(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和顧客滿意度(效果),最終使組織社會性的價值實現最大化(效益)。將其“移植”到高校科研管理中,關鍵是要甄別并化解管理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從而提升效率、效果、效益,完成效能升級。針對高校科研管理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精益思想”給出了如下解決方法:第一,職能的精益管理。定位決定行為,沒有明確的職能定位和權責分配,將導致管理行為的隨意和無序,從而降低管理質量、增加資源浪費。各高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訂符合高校科研客觀要求的、符合各方利益的機制體制,并以此細分科研管理職能,精細設置不同崗位,詳細合理定義崗位職責,做到每一個事項、每一個步驟都有對應的崗位負責,崗位之間相互協調配合良好,不因職能的“無據可依”,導致管理資源的浪費和管理質量的降低[5]。現階段,高校科研管理所涉及的各方主要包括學校、教師以及社會機構。科研管理的功能包括履行學校布置的任務要求、服務教師和社會需求。高校可根據上述業務功能分別設置管理崗、服務崗、協調崗等,以不同的行為準則和流程需求承接辦理不同的業務。例如,可建立“統一客服”受理各方要求,“積極回應顧客”;成立“矩形項目組”協調內部各系統之間的工作位序等。第二,流程的精益管理。在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的諸多原因中,最常見的就是流程的非標準化。通過檢討內部流程,優化流程中的節點、時間、人力等資源,合理建立標準化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是規范管理行為、提高管理效率、強化管理品質的重要方式。高校應通過各方調查研討,對科研管理工作進行整體梳理,詳細解析、仔細推敲現有流程,按照不同權重重構管理工作流程,減少“等候”時間、消除“浪費”,讓每條路徑更加順暢。流程的標準化建設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管理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優化流程[6]。除了效率提升,流程的標準化建設也有助于提升管理效果和效益,一方面,有利于新員工培養,大大降低員工犯錯率;另一方面,有標準的流程作為依據,可提高工作穩定性,減少對人員的依賴。第三,人員的精益管理。明確的職能定位和標準化的流程最終需要落實到人來執行,實際管理過程中,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是影響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人員理念陳舊、意識落后、思路僵化,各項管理體制機制難以實現創新發展;另一方面,人員業務不熟、思路不清、流程不明,產生“錯誤”“積壓”“等候”等問題。高校應為管理人員積極搭建平臺、創造機會,通過業務培訓、周會報告等交流方式,努力減少上述低效能現象。第四,信息的精益管理。信息是管理過程中的重要資源,對信息資源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充分重視并利用信息資源,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信息的精益管理體現在管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高校應通過引進技術、軟件等手段,提高信息處理效率,“減少錯誤和浪費”。
四、結語
高校科研是社會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國家科研創新主要陣地,擔負了重要的科研任務。科研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學科建設水平、學術聲譽的集中體現。高效能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科學研究的重要抓手和保障機制。不僅影響科研自身發展,更能進一步影響著高校的綜合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向企業靠攏,學習其較為成熟的管理方式方法,取“企業方案”之精華,將“企業方案”的優點和高校科研管理的特點結合創新,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參考文獻:
[1]杜學亮.高校科研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9.
[2]吳宇,岳初霽,景婧.高校二級科研管理體制構建的一點思考[J].科研管理,2019,40(12):327-330.
[3]俞亞萍,強浩.我國高校管理文化:生成來源、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江蘇高教,2017(12):39-42.
[4]詹姆斯·P.沃麥克,丹尼爾·T.瓊.精益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張蕾.對高校科研管理問題的現實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01):53-57.
[6]盧靜,李佳鳳.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路徑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01):89-92.
作者:楊樂 王紅艷 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