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金礦區礦產資源普查方法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云南老王寨金礦區,地處哀牢山深大斷裂中,位于成礦帶的北段,屬于其中規模最大的礦田,是我國重要的金產地之一[1],出產金礦的品位在5.0×10-6上下,相對較高,具有相對較好開采條件,已經探明的金儲量達到百噸左右,選冶性能良好,同時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礦床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礦產資源普查,是在具有成礦遠景的區域,以找礦為目的,對礦區進行評價的工作,一般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完成后進行,主要是研究調查區域的地質構造,對成礦有利地段進行預測,初步對已經發現的礦床作出合理評價,為后續的礦床勘探打下基礎,在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礦產資源普查一般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預查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需要對普查區域的地質信息進行分析,根據現有的地質勘探技術,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制定科學的勘察路線,第二階段是普查階段,通常是比例尺地質填圖的應用,與引進的物探技術相結合,對勘察地區進行標注,對礦產基本情況進行了解。第三階段是詳查階段,主要是對調查的地區進行劃分,保證后續工作順利進行。第四階段是勘探階段,主要是對已經明確的礦產更進一步評價,確定其基本參數,幫助開采工作的進行。
1云南老王寨金礦區背景概況
云南老王寨金礦區地處云南鎮源縣,位于哀牢山深大斷裂與九甲一墨江深大斷裂帶處[3],金礦區處于淺變質巖系內,礦脈分布呈NW-SE向延伸,出露的地層以石炭系,其次為泥盆系、二疊系為主,在巖性上,以板巖、石英雜砂巖為主。金礦床主要賦存在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中期高鉀鈣堿性花崗巖中相對平滑的地質體以強變形、邊緣糜棱巖化、核部塊狀和正斷層位移處有高應變帶為特征。老王寨金礦所處的斷裂帶,處于長期活動狀態,礦物的形成受到斷裂構造的控制十分明顯,斷裂帶中有著劇烈的構造-巖漿-流體活動。侵入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巖的中生代花崗巖類主要有四期,分別是晚三疊世后碰撞花崗巖、晚侏羅世鈣堿性花崗巖、早白堊世中期高鉀鈣堿性花崗巖和早白堊世晚期堿性花崗巖。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哀牢山深大斷裂以北至九甲一墨江深大斷裂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巖性十分單一,厚度很大,未發現礦化蝕變;地層中存在大規模二長花崗巖及閃長巖的侵入情況。泥盆系主要在哀牢山深大斷裂以南部分地區中分布,與下伏基底地層不整合接觸。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晚古生代,構造運動主要以拉張和斷陷為主[4]。在到達碰撞造山時期,成礦作用強烈發育,陸內轉換造山環境。玲瓏侵入巖在玲瓏變質核雜巖東緣逐漸過渡到膠東群高級變質混合巖化花崗巖,與深源侵入巖和混合巖一起被歸并為晚侏羅世玲瓏變質核雜巖下盤。
2云南老王寨金礦區礦產資源普查方法
2.1重力測量與激光掃描
首先在老王寨金礦礦區中,選取地表礦化發育,且具有成礦條件的區域,進行重力測量與激光掃描工作,工作區域范圍在380平方千米內。為提高重力測量的精度,本研究中縮小規則測網的布設面積,從原來的2.5×105平方米的面積,縮減至5×104平方米,并在測量中使用RTK方法進行。在進行重力測量前,需要進行近區地改,在傳統技術方法中,這部分工作是依靠人工目測等方法進行的,受到相關工作人員的經驗與水平等人為因素影響十分大,得到的結果并不十分準確,對后續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中使用GTCS-1型近區地改儀,以提高地改結果的精度,確保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對普查區域進行地質特征的分析,按照收集得到的化探資料,確定工區化探元素出現異常情況的區域,并掌握其分布。在工作區域內,收集礦石與地層物性標本,利用相關儀器,對標本進行物性的檢測,然后按照重力測量結果,結合物性檢測結果,對礦體與地質構造進行劃分。再根據激光掃描中的結果,分析出大概率與硫化物相關的異常區域,綜合礦體與地質構造劃分的結果,對異常區域進行評價,最后選取出特征明顯、具有成礦有利條件的區域。測得老王寨金礦區的異常特征表現為重磁異常,其成因與接觸帶及斷裂構造關聯性較大。相關資料表明,接觸帶及斷裂構造帶上,存在硫化物發育的條件,進而出現低阻高極化異常情況。
2.2物性分析
工作中,在老王寨金礦工作區域內,進行變質巖與巖礦石標本采集,對采樣標本進行物性分析,結果如表1、表2所示。由表1可知,極化值在0.8%~1.0%之間的巖體種類主要包括硅質粉砂巖、石英閃長巖、閃長巖、斜長角閃巖,由表2可知,極化值在1.0%之上的地層巖性包括黃鐵礦化石英閃長玢巖、巖屑砂巖、礦化閃長玢巖、片理化含炭質凝灰巖。黃鐵礦是老王寨金礦區的主要金載體,與黃鐵礦密切相關的礦石巖體極化率通常在1.0%以上。在對本區物性分析中發現,區域作用形成的黃鐵礦化發育;在成礦有利的區域存在較多的炭質地層。因此,還需要結合異常分析結果進行分析。
2.3異常分析
初步分析重磁異常,圈出不規則磁異常一處,異常近南北向分布,正異常總長約2400m,西寬東窄,西段寬約950m,東段寬約320m。異常出現的范圍較大,具有相對高的強度,在異常范圍中,峰值多次出現,正極值3841nT,在北側位置,出現了十分明顯的負異常的情況,負極值-1462nT。從該區域的異常形態特征出發,對異常出現的原因進行初步判斷,其可能為巖體引發的異常,對其進行進一步定性檢測,在異常出現區域的重點位置,布設可控源檢測設施。根據檢測結果顯示,異常出現區域,地下巖層中,有較為明顯的低阻地質體存在。在對采樣標本進行物性檢測的過程中,發現老王寨金礦區附近并不存在磁性地質體的干擾,巖體標本檢測均為高阻。分析老王寨金礦區,邊緣地區常有沉積變質型鐵礦的產出,結合物性分析結果,異常區域出現的原因可能與沉積變質型鐵礦有關。為驗證分析結果,在異常出現的重點位置布置鉆孔,進行檢測。在鉆深82m~114m之間的位置,有輝石巖型低品位磁鐵礦出現,對其進行物性檢測,測量結果顯示為低阻,與可控源檢測的結果相對應。在磁性鐵礦化發育區域,有接近五分之一磁鐵礦的累積視厚度在18.92m,同時,在該區域有銅與鈦氧化物的礦化現象。在鉆深233m~267m之間的位置,有銅鈷礦化出現,銅的品位在0.23%~0.27%之間,符合工業標準,同時,在銅鈷礦化周圍,存在數量較大的浸染狀磁黃鐵礦。
3老王寨金礦區的地質概況
3.1礦區的地質特征
礦區靠近九甲—墨山斷裂,地層劃分為二疊系、泥盆系、石炭系,為一套低綠片巖相變質的火山-沉積巖系,包括花崗巖巖、石英閃長巖、灰巖和斜長角閃巖。金礦區內主要為斷裂裂隙構造,走向多為北西向,傾向北東,為逆沖斷層。根據區內斷裂構造規模,可分為三個等級,九甲-墨江斷裂為礦區內一級斷裂,二級斷裂構造一般是巖漿巖同圍巖接觸部位的斷裂或地層之中的順層斷裂。礦體的空間分布與這些斷裂走向一致。三級斷裂構造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次級容礦斷裂裂隙組成,金礦賦存在三級斷裂構造礦體厚大且品位高。
3.2礦層特征分析
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云南老王寨金礦區的圍巖蝕變和成礦可大體上劃分為5個階段,早期硅化階段,以石英石脈形式產出,有其他多金屬礦共生,呈不不規則脈狀;絹云母化硫化物和碳酸鹽化階段。該階段的絹云母片度增大,蝕變礦化呈浸染狀、面狀分布。穿切早期硅化脈,又被后期碳酸鹽化脈穿切,形成金屬礦物;碳酸鹽化硫化物化階段也是較為重要的圍巖蝕變和礦化階段。呈碳酸鹽化和硫化物細脈于裂隙之中;晚期硅化階段以石英脈穿切以上各階段礦化。有時含有碳酸鹽物,多呈不規則的透鏡狀或細脈狀;方解石化階段主要由方解石組成,為脈狀切割形成的礦石。
4結束語
本文對云南老王寨金礦區進行礦產資源普查的方法,能夠全面快速地對金礦床進行評價,結合地區內出現的磁異常進行綜合分析,能夠較為準確地為后續找礦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同時,在過程中發現,工作區內若探明有較為明顯的磁異常梯度,可以通過該梯度帶的寬度,對異常區域的深度進行判斷;可控源檢測與激光掃描探測相結合,具有較好的效果,探測深度增加,縱向的分辨率提高。今后將對云南老王寨金礦區進行進一步研究,以期為其資源開發作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文偉,趙艷梅,黃元有,張小兵等.五極縱軸測深法在滇西南某鉛鋅多金屬礦普查中的應用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2(S2):65-70.
[2]周凱,張洪瑞,柴鵬,張慧超等.云南墨江金廠礦床金鎳賦存狀態及成因關系探討[J].礦床地質,2020,39(01):97-110.
[3]嚴輝,劉圣金,張小波,段金廒等.我國藥用礦物資源調查方法的探索與建議[J].中國現代中藥,2019,21(10):1293-1299.
[4]趙建平.地質普查找礦及礦床地質勘探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9(07):67+69.
作者:劉云飛 單位:云南物探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