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課程革新中教師身份的轉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王茜 單位:邢臺市第五中學
教師是教學與課程改革的推動者與實踐者,教師在教學中角色的轉變,直接關系著新課程改革的成敗得失。面對這樣的新課程改革,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對自己已經熟悉了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對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重新定位。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完成自身角色的轉變。那么,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在新課改下擔任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呢?
一、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必定是“雙向”的,“互動”不是“被動”,因此教學應當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多邊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充當指導者的角色。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合理有效地引導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調查研究、得出結論,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導學、導讀、導看、導思、導行的過程中,讓每一名學生都真正行動起來,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自讀、自說、自練和自做的空間,把課堂變為學生真正主動學習、研究,親身感悟、體驗的地方。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的職責是創設一系列的情境或是問題,不斷地引導學生,使學習變成學生自己思考,發散思維,豐富個性的過程。
二、由教材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大多把規定教材與教學大綱作為教學的依據,以此來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這樣,教材與大綱就成為了教師的“指路明燈”,而教師也成為了教材內容的“復讀機”,大綱知識點的灌輸者。于是,原本可以多方向探索的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變成了一個個呆板,沒有一絲生氣的標準答案。教學變成了一條有著標準程序的流水線:教師熟悉教材,閱讀教參,依據大綱,掌握一個個知識點,講解一個個詞匯,要求學生背誦“重點”課文,走上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老路。對此,《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改變這樣的現象。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積極進行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大膽地突破“教科書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這一片面的認識,提高自身的獨立意識,實現自身課程設計與創新的主體價值。
三、由語文學科的單一性教師轉變為高素質的綜合性教師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語文教師的角色一經確定,多數人就會畫地為牢,把對語文學科知識的掌握當成自身專業發展的全部,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單一型語文教師,無論是從知識結構、教學內容、工作方式,還是評價指向上都呈現出“單一”的特性。當今社會是一個政治多元化、經濟一體化、科學充分競爭化的時代,教師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必然面對更大的挑戰,尤其是對其自身綜合素質會有一個異乎尋常的高要求。基于這樣的現實,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到語文學科來說,就是要求語文教師既要有精深的語文專業知識、教育教學專業知識,又要能夠打破學科界限,學習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形成多層復合的知識結構,做一名綜合性教師。
為了滿足現實中教育教學的實踐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綜合性的教師要形成一種專業知識扎實、覆蓋面寬廣的綜合知識結構體系。這其中首先要以語文學科專業知識為基礎,這是進行新課程改革的先決條件之一。教師要對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有一個完整清楚的認識,掌握語文學科教學的技能,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背景與發展趨勢。其次,要具備一般科學性、工具性知識,這其中包括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科學性知識,同時包括外語、計算機操作、網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等工具性知識。此外還有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與育人功能,要求語文教師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能夠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掌握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教育測量與統計、心理測量與統計等相關知識。
新時期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需要我們教師結合新課程的要求,主動適應,不斷調整,這樣才能推動我國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