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課改及開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高職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1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理念
高職課程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樹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新理念,改變過去以學科為導向設置課程的舊理念,根據人才市場、職業市場的需求,進行課程改革。表現在:一是高職課程設置和專業招生數量應以市場為導向。既要緊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及其發展趨勢,又要緊盯人才市場和職業市場的變化。以市場經營的觀念來看,高職院校為用人單位提供的“產品”是專業及其課程;學校的“產品”必須適銷對路,通過調查分析就業市場,確定專業主要崗位(崗位群)或主要工作范圍,分析需求種類和需求數量。二是提高高職畢業生適應就業市場變化的能力。高職院校原有的專業技術課就必須在變動中調整,必須具有靈活的課程結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供求變化,確保畢業生具有適應就業市場變化的能力。例如,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強化專業方向,使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占據主動地位。
1.2以素質為本位的新理念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在二十世紀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即從技能為本位到能力為本位。技能為本位的理念強調職業教育的課程要與某種或某些具體的職業緊密結合,以使學生掌握從事職業工作的具體技能,為學生的就業服務;而能力為本位的理念強調職業教育的課程要培養學生適應職業變化、就業變動、勞動力流動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做好選擇。進入二十一世紀,職業教育課程理念由能力為本位轉向以素質為本位,強調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這其中包括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勞動素質和生活素質等等.使學生逐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目前,高職課程設置中科學、技術知識體系較強,而人文價值體系較弱,學生不能從所學知識、技術中和所從事的工作中體味出其人生的意義,使勞動僅僅是枯燥的謀生手段,使人僅僅是職業活動的動物。據了解,我國職業人才、勞動力在國際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弱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全面素質差,不適應人才素質“與國際接軌”的新需要。所以,在高職課程改革中要開拓創新,努力堅持和體現以素質為本位的新理念。
1.3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
現實中高職課程明顯存在著以教師為主體,以科學知識和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問題,學生在課程中缺乏主體性,因而使學生只是被動地適應課程、吸納課程,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主要強調如下幾點:第一,吸收學生參加課程改革的決策與設計,在課程改革決策過程和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上都要聽取學生的意見;第二,在課程的編制與使用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具體課程內容的編制,聽取學生對課程結構與形式選擇的意見;第三,在教學計劃中與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具有選修課程的權利。以學生為主體作為一種理念制約著課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課程的決策、設計、編制和實施,是現代課程改革的一個大趨勢;這三方面構成了以學生為主體課程理念的基本內容,都應在課程改革中體現和落實。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與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不矛盾;只有把學生作為課程改革的主體,才能真正使課程改革適應學生,達到育人的目的。
1.4以探究與實踐為主要課程形式的新理念
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知識的體系和技能的系統,課程學習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聽授,另外加一些操作練習或實習。這種課程形式體現的是培養“勞心者”的舊理念,學生不會探究,不會操作應用;在現念中,既使培養“勞心者”,也必須是會探究、能動手實干的人。所以,高職課程改革應努力體現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即以探究與實踐為主要形式的理念。探究是一種探索、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活動,這要求課程知識技能體系以能引發學生探究活動的問題方式、方法和原理為主要構成,使學生找到問題為學習開始,以解決問題為學習過程,以產生更高水平的新問題為學習的小結;而實踐則是一種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運用知識于實際,或從實際中發現、發展知識的活動,課程在內容與形式上應堅持以實踐為主,這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點所決定的。加強探究與實踐,這是世界性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高職課程改革應把探究與實踐充分體現出來,這就要求課程內容應該主要以引發探究的問題和能夠操作實踐的活動來構成。
1.5以終身學習為主要導向的新理念
終身學習是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大趨勢,更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由此而形成的理念應該成為高職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或原則。終身學習課程與傳統課程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重學,后者重教;前者重視過程與方法,后者重視知識體系;前者以學生為主體,后者以教師為中心;前者重創造.后者重識記。高職課程改革要堅持終身學習的新理念,就必須做到,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全面素質的過程中重視使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終身能夠自己學習,不斷進步和發展。這就要求在課程中更多地充實有關思維、知識形成、認知方法等內容,讓學生從中了解和掌握科學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課程中,更多地增加學生自已探究,自己發現新知,自己發展新知的內容,使學生學會學習。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是高職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
2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個比較規范的高職院校課程開發過程大體上要歷經7個階段:市場調研、設置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大綱、自編教材或選購教材、試運行,以及修改完善。每個階段又包含著若干個環節或過程,涉及到學院領導、教務處、招生就業部門,各系、教研室、教師及行業專家等多個部門和人員,要層層落實,層層審核,從過程的管理上看似嚴密,但也普遍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2.1流程過長,效率不高,市場適應性差
從準備開發新專業進行市場調研開始,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大綱,直至編寫出教材,新專業開始招生上課,各個環節要層層落實,層層審核,涉及部門多、人員多,所需召開的會議多,流程過長,效率很難提高;同時,層層落實有可能造成對上級文件及學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理解上的偏頗;層層審核看似多個環節把關,其實是機構過多,責任不清;部門多,過程接口銜接不好,溝通不利,也將直接影響課程開發的結果;流程過長造成對市場適應能力差。高職院校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建立起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對高職院校的發展非常重要。
2.2“人情關”難以跨越“,因人設課”現象嚴重
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的制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由教研室專業教師負責開發,由于受教師的專業素質、精力以及獲取信息不夠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學校不能準確了解人才市場需求或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要求,尤其是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由專業教師制定,等于教師自己制定計劃自己執行。這樣,常常就會出現“有什么教師開什么課,有什么設備進行什么實訓”的問題,并未按實際需要去設計課程,而是按師資、設備等實際的資源去設置課程,并且,在實施過程中若發現問題需要進行調整或課程的整合時,也會因“人情”、資源等問題致使解決方案擱淺,某些領導也由于種種原因而聽之任之,其結果是嚴重影響了課程開發及人才培養的質量。
2.3過程接口管理不當,脫節現象嚴重
課程開發所需的整個歷程較長,涉及的部門多、人員多,過程接口多,管理上只是各管各段,對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沒有一個部門或專門人員全面負責,未能形成系統管理。另外由于課程開發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因人設課、管理不當等原因造成的教學計劃的不充分、不適宜,以致在執行過程中不能按計劃執行,改動頻繁且隨意性強,失去了教學計劃的嚴肅性,因此,很難保證課程開發的有效性及人才培養的質量。
2.4課程開發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只有一條專業主線是不夠的,還需要第二條、第三條主線。只由某一個專業教研室負責課程開發,由于受專業局限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開發的專業從專業名稱上看似復合型,而實際的教學內容往往嚴重偏向于制定者一方,而另一條線根本稱不上一條主線,甚至連一條輔線也稱不上,只是加了幾門課而已,并未實現學科間的有機結合,因此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
3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對課程開發的影響及課程開發趨勢
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與課程開發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課程改革必將對課程開發產生影響,使高職課程開發呈現出以下趨勢。
3.1專業設置的市場化
高職課程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樹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新理念,而課程開發又是高職院校進行專業建設和改革的核心。高職院校必須進行廣泛的社會與市場的調研,按照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對就業市場需求進行研究分析,這既是作出是否設置專業并進行課程開發決策的依據,也是判斷某個專業在高職院校生存周期即專業壽命長短的依據。然而,專業的改革與建設同時要求在課程結構上有較大的改革,其改革的程度又決定著專業改革與建設的成效,因此,課程開發勢必成為高職院校專業改革與建設的核心。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是一個學習與創造的過程,全面的信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專業設置確定后,要著重做好課程的社會(行業、企業)的需求分析、高職人才規格需求的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學的需求分析,以取得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的客觀基礎。
3.2開發主體的多元化
國家的統一要求、產業界的規范、勞動力市場的需要、用人單位的需求、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等,構成高職課程開發的多維坐標系。以學生為主體作為一種課程改革理念制約著課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課程的決策、設計、編制和實施;可以說,任何改革都必須落實到課程和教學改革環節,教師很自然地也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從課程開發程序來說,高職是按照職業需求組織和實施的一種應用性高等教育類型,其基本功能是關注和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所以,課程開發程序應該是先進行職業調查,再進行行業、崗位分析,然后確定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素質,最后才確定課程。基于職業教育課程的開放性,必須充分調動與職教有關的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和智慧,用于構造優質的課程。課程開發的整個環節,都應該有行業、企業專家、教學管理人員與課程專家共同參與,尤其是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盡管在課程開發的不同階段,各類人員的參與程度與作用是不同的,但原則上,每一階段都需要多方面人員的參與。顯示出開發主體的多元化,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因人設課”的現象。
3.3職業素質的綜合化
高職教育不僅要求畢業生具備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而且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當前,我國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素質為本位的課程改革強調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這其中包括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勞動素質和生活素質等等。使學生逐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種人不僅會工作,而且會生活,不僅有科學素質,而且有理解人、關心人、愛護生命、保護環境、充滿人性的人文素質,不僅善于適應職業變化,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具有責任心、信任感和快樂感、幸福感,是一個文明快樂的人。這些理念已經在當今世界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選擇和使用中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在高職課程開發中,要做到在門類上使科學、技術課程與人文課程結合,文、理結合,在內容、結構上使科學技術知識體系與人文價值體系相結合,充分體現二者的統一,從而體現出職業素質的綜合化。
3.4課程內容的實踐化
高職課程改革堅持以探究與實踐為主要課程形式的新理念。堅持這一理念,一方面要求課程內容加大實踐的比重,同時,積極開展“雙證書制”教育,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高職課程內容的實踐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就業所需要的崗位技能。如保持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基本相當、增加實訓課程等,這一點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二是在理論課程中強化應用性特征。如高等數學可著重訓練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物理課可考慮以應用為目的介紹原理、定律等,這是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個方面。要求文化課教師要有專業意識,要使基礎課突出應用性、工具性,專業課突出時代性。高職的實踐具有智力性、創新性,屬于解決問題的實踐。在課程開發時使知識與技術、智力與技能相互促進,從而體現高職的特點。比如一項技能,高職必須在理論指導下,更多地發揮智力技能的優勢,不能為實踐而實踐,要充分利用可遷移的知識和技能,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充分整合。同時,在強調實踐的同時,決不能忽視人文教育,因為技術只有體現出人文性才能被接受和使用,人文也只有技術的支撐才能被解釋與發展。
3.5課程結構的模塊化
模塊式課程結構反映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現實需求。首先,由于技術變化加快,形成了學校人才培養周期長與市場需求變化快之間的矛盾,傳統的課程模式必然造成人才培養與使用的脫節。其次,由于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必須用模塊式課程解決高職的就業適應性與崗位針對性之間的矛盾。第三,在知識經濟和終身學習的背景下,作為一種高等教育類型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的職業針對性與廣泛適應性之間存在矛盾,這些矛盾只有靠模塊式課程來解決。第四,目前一提起高職,人們往往認為就是技術性的教育,忽視了還有管理型、服務型高職。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不同的課程和手段,目標差異較大。技術型人才主要強調智力技能和技術理論的培養;管理型人才要求在專業崗位上具有一定的決策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能準確地實施上級領導的決策方案。文理不同的知識體系要求不同的思維模式,但要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必須實現融合。因此,培養復合型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同樣需要模塊式課程;同時,還應注意模塊及課程的銜接性問題。
3.6課程評價的社會化
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最密切的一類教育,職教課程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課程目標是否合理,課程內容是否適當,課程實施效果如何,課程評價標準如何,凡此種種各個步驟和環節之間不僅相互依賴,也同時受到職教系統內外因素的制約。因此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每一步、每一環節,都應重視反饋調節,也就是要以整體的聯系的思想去觀察,在充分搜集課程開發資料和廣泛聽取校內外意見的基礎上,不斷地反復檢查和分析已經完成的和正在進行的工作,從而發現問題,尋求對策,提出有效合理的方案或努力的方向。適時評價是課程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課程的評價主體包括課程開發的參與主體甚至更為廣泛的領域,表現出明顯的社會性特征,需要用人單位、教學管理部門、專家委員會、行業組織、學生及家長等的共同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評價包括課程設置的目標適應性、崗位針對性、邏輯順序的科學性、內容的現代性及教學質量等多個方面。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的評價是檢驗課程的有效性;用人單位的評價是檢驗課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情況;社會評價是檢驗學生的社會適應度;行業評價是檢驗學生的職業適應度;同行專家評價是從教育、心理角度檢驗課程的科學性。
4結語
總之,為了保證課程開發的充分性、適宜性、有效性,我們還可以對課程開發過程進行流程再造,優化課程開發過程。一是成立獨立設置的學術型組織———課程開發專門機構。配備具有較強理論功底的專職人員,從組織上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命令干預和部門間利益紛爭的影響。由于涉及部門少、人員少,過程接口少,使工作流程縮短,工作效率提高,對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及時,形成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機制。二是可以根據需要組成課程開發小組,根據所開發的專業崗位需要來選配小組成員,實行項目管理。小組成員可能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組成,不受教研室專業局限性和部門利益限制,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根據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要求來設計課程,才能真正實現學科交叉和課程融合,有利于培養復合型的人才。三是加強過程管理,保證課程開發質量,以保證開發結果的充分性,適宜性、有效性。并且,把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進行系統管理,目標明確,責任清晰,從管理上保證了課程開發質量。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因人設課”的現象,也有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從源頭上保障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造就千百萬當代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