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構主義下的高中課程改革模式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改革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心之一,課程改革的核心即是課程功能的轉變。基于建構主義“學習是知識建構”的認識論和學習理論,高中課程改革不僅需要重視學生發展路徑的自主選擇,也需要關注高中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在不改變現有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通過轉變模式引導教育理念的革新。
關鍵詞:自主學習;建構主義;課程改革;高中
在黨的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號召:“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同時,報告也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此,教育專家李希貴解讀如下:“創新不可能隨意產生,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轉型,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而創新的人格基礎正是個性的成長……當學生能夠在選擇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志趣時,才有可能發掘自己的潛能,實現喚醒自我、發現自我,以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追求[1]。”過去五年,教育部通過調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施高考制度改革,從過去將學生文理分科,變為學生自主選擇,形成20多種不同的發展路徑,客觀上為學生的個性成長提供了保障。本文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提出一個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思路。
1建構主義理論視閾下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教育家雷斯尼克針對當時傳統的教育方式指出,現行教學實踐關注的是知識的獲得,造成了知與行的分離和惰性知識的產生[2]。顯然,這與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是背道而馳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出:學習者是在探索、理解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的,學習者是意義的制定者,教師則是認知的引導者和支撐者。這種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和學習理論對當代教育理念產生了深刻影響,教育研究者對學習的認識,從教師是信息的施與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的簡單化結論,轉變為充分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3-4]。普通高中很多科目的《課程標準》都提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敢于質疑、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品質。《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基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獲得相應的知識,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促進學生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行為,以達到學習的最優化。然而,《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在現實中經常遇到以下困難:(1)缺乏頂層設計,改革成果難以為繼。目前大部分基礎教育課程形式改革都由單學科授課教師獨立主導,缺乏學校管理層、教育主管部門、年級教學組層面的統籌管理。即使課程形式改變,但課程時間和任務、考核模式安排沒有與改革相匹配,導致學時安排不科學、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等問題,打擊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在“高考指揮棒”下,進行課改的教師往往在短暫的改革后放棄新模式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明顯優勢,回歸傳統。(2)缺乏資源投入,課程改革舉步維艱。單一學科的課程模式改革需要任課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這對于一直超負荷工作的教師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新的教學模式均是建立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基礎上,而基礎教育投入有限。此外,對基礎教育工作者的初步調研結果也顯示,基層教師往往缺乏系統的培訓,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亟待更新。
2建構主義理論下主動學習模式的創建
針對以上問題,汕頭大學醫學院教育研究團隊聯合汕頭市第二中學團隊,提出運用高校教育研究資源和經驗,與基礎教育管理層共同進行頂層設計、共同推行課程改革,建立主動學習的課程模式和改革路徑的思路。該項目旨在通過加強對教師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培訓,推行主動學習教學模式,培養高中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現已付諸實踐,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動學習課程改革模式與路徑探討見圖1。在研究過程中,汕頭大學醫學院基于2015年以來“主動學習”教育研究的成果,與第二中學教育管理層共同進行頂層設計,在對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培訓之后,逐層推進“自主學習”的課程改革,從而建立有效的主動學習模式和路徑(圖2)。具體的改革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2.1建立自主學習的教育模式,探究自主學習課堂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改革現有的教學方式,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多維化和社會化。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讓他們自主探索問題、尋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成為學習的主導者。這樣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督促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與思維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只是單一個人的學習,而是一種集多種能力于一體的社會性交流。典型學習任務包括讓學生自己準備課件進行授課、讓學生自己分析試卷并尋找知識掌握的弱點、讓學生就上課內容主動提出疑問并尋找解決的方法等。
2.2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協作模式
個人學習與協作學習是兩種互補的學習方式。在個人學習中,學生主要通過自身能力和互聯網資源來掌握課程知識,易受到已有知識構架的限制,不利于創新思考。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擴展思維,集思廣益,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個體的學習變得社會化和情境化,學習的過程更加有趣與真實,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典型的學習任務包括課后的共同備課、準備課件,課堂的小組討論、互改作業等。
2.3支持和促進學生進行成果分享、展示
在高等教育中,學生有更多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這是基礎教育值得學習之處。要鼓勵學生分享與交流學習心得,定期舉辦學習成果交流分享會。交流和展示能加深學生對知識脈絡和體系的認識,促進思維的碰撞和新想法的產生,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典型的學習任務包括輪流授課、學習疑難點討論、學習方法交流會等。
3推行主動學習課程模式的挑戰
在普通高中實行上述主動學習的課程模式必然會遇到很多挑戰。一是制度層面的挑戰。任課老師需要嚴格按照課程組既定的教學內容和考試大綱進行教學,因此在課堂中融入多種主動學習的任務時,經常面臨時間不足的難題。二是觀念層面的挑戰。任課教師經過培訓和教學,能夠意識到主動學習模式的優點,但學生家長往往不認同,對鼓勵學生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甚至備課等做法不能理解,甚至誤解為老師“偷懶”或“推卸責任”。面臨這些挑戰,學校管理層必須做好家校溝通工作,給任課老師更多的支持,使主動學習課程模式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驗證其有效性。
4結語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習者是在探索理解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突出了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以此理論為指導進行主動學習課程模式的改革,可以解決基礎教育中學生的知識轉化、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相對薄弱的問題,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希貴.從黨的報告中尋找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力量[EB/OL].2017.
[2]劉華初.杜威與建構主義教育思想之比較[J].教育評論,2009(2):144-147.
[3]曲爽,于海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新課程物理教學設計的啟示[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9,37(4):18-19.
[4]楊盼,韓芳.芬蘭STEM教育的框架及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9):106-112.
作者:譚飛鵬 陳海濱 林楚江 嚴增城 邵琳娜 單位:汕頭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