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中小學武術課程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對當前我國中小學武術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課程改革的思路,以期推動學校武術教育發展。研究認為:武術課程目標應該是學生通過學習武術所達到的結果,包括認知、情感、技能和行為目標;武術課程內容應該注重知識性與技術性、教育性與趣味性;武術課程評價應該包括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的評價。
關鍵詞:武術;武術課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
武術教育對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培育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绑w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的內容”[1]。2010年,教育部聯合國家體育總局組織開展了《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進校園的活動。近年來,學校武術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關注。“武術進校園”“一校一拳”“武術段位制進校園”等活動的開展推動了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豐富了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和資源?;仡檶W校武術教育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從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起,武術正式被納入學校教育的范疇。新中國成立初期,武術在學校教育中基本占有一席之地。隨著學校教育向“應試化”的方向逐漸偏離,武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曾幾乎銷聲匿跡。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武術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武術課程改革逐漸深入。當我們再次意識到武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理應具有重要地位的時候,卻發現“學生喜歡武術而不喜歡上武術課”,武術教育面臨著“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基本問題。而中小學武術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是導致當前學校武術教育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武術課程目標定位不準確、武術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武術課程評價不完善。
1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的定位與分類
1.1對于武術課程目標的理解
對于課程目標概念的定義,至今學界并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而是隨著課程論、教學論等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處于發展和變化之中。美國學者約翰•富蘭克林•博比特的專著《課程論》被認為是掀起課程研究的發端。運用“活動分析”理論來強調從分析人們社會活動的結果中確定課程目標。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人拉爾夫•泰勒認為,應該從研究“學習者本身”“當代生活”“學科專家建議”[1]三個方面綜合考慮課程目標的選擇。但是他并沒有區分課程目標與教育目標的關系,而是在同一層面互用這兩個概念。盡管如此,這并不影響泰勒的觀點成為后續課程研究認同的課程目標的主要來源。當代學者奧利弗將課程目標定義為:“課程規劃者預設的學生學習的取向或結果”[2]。我國學者靳玉樂提出:“所謂課程目標,就是指一定教育階段的學校課程力圖促進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所要達到的預期程度”[3]。盡管國內外眾多學者對課程目標的闡述和表達不盡相同,但是共性之處在于他們都將課程目標理解為“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結果”。據此,我們認為武術課程目標應該是學生通過學習武術所達到的結果。
1.2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的定位
美國課程理論專家蔡斯將課程目標劃分為三個分層,即“課程宗旨”“課程目的”和“課程目標”。第一個層次的“課程宗旨”其實是指課程的總目標,等同于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當總體目標在各個教育階段或不同的教育類型具體表述時與一般意義的培養目標具有同一含義。因此,武術課程的總目標應該等同于武術教育目標,即“培養具有武術素養的人”;[5]蔡斯研究的第二個層次的“課程目的”應該是學科領域的課程目標,與課程宗旨相比更適合于一定階段的具體課程,是課程的總體目標在特定學科課程領域中的表現。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即屬于這一層次的目標。理應把武術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中小學開設,而不僅是作為體育課程的部分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應該是通過武術學習,養成終身習武的習慣。掌握武術的理論知識與技能,以及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展現出因習武而產生的良好狀態。得出這一結論是基于我們對武術課程的理解,以及當前我國的總體教育目標及教育價值取向;第三個層次的“課程目標”是指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對學科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
1.3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的分類
當前在有關課程目標分類的研究中,主要是從“垂直”與“水平”兩個維度進行探討。例如布盧姆,將課程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再按照由簡到繁的順序把每個目標領域細分為多個水平。因此,我們可以將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分為“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在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分類時,我們必須著眼于武術課程的總目標,分類結果符合武術課程的內涵,并且力求具體、明晰、系統。對于本研究而言,盡管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的課程目標分類方式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但是我們更傾向于采用另一位美國學者霍恩斯坦的課程目標分類體系?;舳魉固箤⒄n程目標劃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和行為四個領域,每個領域又包括五個相應的層次,這些層次下又對應若干亞類目標。在此,我們根據霍恩斯特的理論,將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分解為四個領域目標:(1)認知領域的武術課程目標。認知是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之于主觀中。任何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習得都是認知過程。武術課程的實施是學習者對武術知識與技能的認知過程,是武術概念化的過程。即明確武術是什么?什么是武術?從而判斷、應用以及評價與武術相關的信息。認知是把握一切事物的前提,也是培養智力、發展智能的基礎。(2)情感領域的武術課程目標。情感對于個體行為的影響具有普遍作用,雖然并不直接所用于知識本身,但是對于認知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武術課程的實施要使學習者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習者通過武術練習產生良好的情緒,并進一步提升武術學習的興趣。(3)動作技能領域的武術課程目標。技能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技術;二是指使用這種技術的能力。武術既是一種關于攻防格斗的技術,同時也是一種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的肢體語言。動作技術是武術存在的基本形態。(4)行為領域的武術課程目標。行為領域是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綜合體現,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武術課程的實施在于對學習者行為習慣的培養。首先,習武是行之惟艱的過程,習慣的養成始終居于重要地位;其次,因習武而形成的武術素養必將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2中小學武術課程內容設置存在的問題與選擇
2.1當前中小學武術課程內容設置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復興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下,傳統武術進校園已經成為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武術進校園“進什么”?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現階段中小學武術課程內容主要是以“武術操”為主,極少數學校將跆拳道作為武術課程內容。武術操是將武術基本動作與節拍體操結合起來的一種鍛煉形式。運動量較一般廣播體操略大,適合于青少年武術入門學習,以提高基本功練習的趣味性。武術操對于青少年進行武術啟蒙教學具有一定的意義。然而,僅以武術操作為中小學武術課程內容顯然是不合適的。武術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以實現課程目標為目的。操化的武術并不能表達真實的武術,僅能部分地實現武術課程目標。而將跆拳道作為武術課程內容更是“指鹿為馬”,造成學生對武術認知的混亂,對于實現武術課程的情感目標更是無從談起。看似一個課程內容選擇的失誤,其實反映出的是課程設計者對學生的不負責和對教育工作的不作為。
2.2中小學武術課程內容的選擇
課程內容選擇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目標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6]中小學武術課程內容選擇應該是在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指引下,以實現武術課程目標為目的,要充分考慮課程內容的知識性與技術性、教育性與趣味性。武術課程以培養具有武術素養的人為目標,知識與技術教學應貫穿于課程內容的始終;武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技術是武術一切形態的載體,也是武術存在的根本。同時,武術技術又與武術知識緊密相連。只有掌握了相關的武術知識,才能更準確地表達武術技術。在武術課程中知識與技術教學應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因此武術課程內容的選擇既要有基本技術,也要有基本知識。“不學禮,無以立”。武術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重視對學習者的道德教育。“武術作為道德教化的有效素材,要以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使武德教育貫穿于學校武術教育的始終,實踐于生活之中,使學生終身受用?!保?]自古以來的武術教育都將武德置于首要位置。中小學武術課程應將武術禮文化作為課程內容,將禮的文化與精神滲透和體現在武術課程之中,以教育學生“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在武術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們強調武術課程的教育性,但不能把武術課等同于德育課。德育課程更多的是傳授有關于道德的知識,而武術課程是通過武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多的是要重視習慣的養成,做到“以禮始,以禮終”。
3建立以目標為導向的中小學武術課程評價體系
當前的武術課程評價多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通過學生的武術學習結果反映教學效果,從而檢驗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從課程評價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評價方式很難做到客觀、全面,并不能實現課程評價的功能與作用。一般認為,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準,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進行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課程評價應該充分考慮課程內容的設置情況,力求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課程情況,有助于課程的實施和課程目標的實現。武術課程評價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兩個部分。首先就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而言,目前所采用的單一結果評價方式。這種“學習結束后的考核是評價學生所演練的套路是否規范和熟練,此種評價對擁有多重教育功能的武術教學無法做出全面而客觀的衡量”[8]。武術課程內容涉及武術的知識技能、武德、行為規范等;武術課程目標包括武術認知、情感、技能以及行為等方面的目標。如果是以動作演練的熟練程度來評價武術課程的實施效果顯然是非常片面的。第一,武術課程評價內容應該包含對武術知識認識的考核。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蘊含了深邃的古代哲學思想。在中小學武術課程中應該普及基本的武術知識,使學生了解武術基本理論與發展歷史。第二,武術課程評價內容應該包含武術情感的考核?!爸卟蝗绾弥摺?。加強武術情感教育有助于弘揚武術禮文化,培養武德和尚武精神。第三,武術課程評價內容應該包含武術技能的考核。技術始終是武術存在的基礎,對于掌握武術技術是武術認知的前提,否則武術情感也無從談起。第四,武術課程評價內容應該包含武術行為習慣的考核。學生通過武術學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武術的情感必須落實在實踐當中,形成習慣。針對以往武術課程評價過多關注對教學的評價,今后我們也應該注重對課程本身的評價。這樣就要涉及到對課程標準、課程執行情況等方面的評價??傊n程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想讓課程評價真正發揮其重要作用,就要全面地考慮評價內容,設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評價。
4結語
武術課程改革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又不得不談。課程改革必須與時展相適應,針對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隨時做出調整和修正。武術課程在學校教育領域有其特殊性。由于武術自身發展的原因以及受到西方體育的沖擊,造成了學校武術教育面臨多重困境。盡管武術課程改革任務艱巨,但只要遵循了課程發展規律,把握武術、武術教育的本質,明確中小學武術課程目標,選擇適當的課程內容,將課程評價納入課程實施過程,才可充分發揮武術對于青少年的教育功能與價值。
參考文獻:
[1]TylerRW.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9.
[2]楊明全.課程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靳玉樂.現代課程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ZaisRS.Curriculum:PrincipleandFounda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1976.
[5]宿繼光.學校武術教育困境與出路[D].太原:山西大學,2016.
[6]張華.論課程選擇的基本取向[J].外國教育資料,1999(5):25~31.
[7]劉衛華,張繼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武術教育的歷史使命:以德育人[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4):65~68,88.
[8]洪浩,田文波.現代化進程中武術教育新理念與體系重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11):52~58.
[9]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趙光圣,戴國斌.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選擇[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1):84~88.
作者:金馨瑜 宿繼光 單位: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