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康復訓練治療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電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顱腦損傷后失語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32例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電針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簡易精神狀態評價(MMSE)量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CRRCAE)評分變化。結果兩組治療后MMSE、CADL、CRRCAE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CADL、CRRCAE評分差值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電針聯合康復訓練較單純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患者言語能力、日常生活交流能力和認知功能。
【關鍵詞】針刺療法;電針;失語癥;命名不能;康復訓練;簡易精神狀態評價
失語癥是因腦部損傷而導致的已獲得語言功能的喪失或損傷,顱內占位、腦血管意外、血管畸形、腦組織炎癥和顱腦損傷等均可能引起失語癥[1]。患者多表現出言語表達障礙、聽理解障礙和文字語言障礙。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車禍的發生率與日俱增,顱腦損傷的發生率也逐年升高,已有研究[2]指出約75%的顱腦損傷患者伴有失語癥,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失語癥的自然恢復時間通常為發病半年以內,但患者可通過言語康復鍛煉改善語言能力。電針頭穴依據大腦皮層功能區域定位施治,改善腦血循環,增加血氧飽和度,改善微循環障礙,疏通經絡,改善腦部損傷,進而治療失語癥[3-4]。本研究中對電針頭穴聯合康復鍛煉在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以期能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32例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采用查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6例。觀察組中男41例,女25例;年齡為18~83歲,平均(45±7)歲;病程為7d至5個月,平均(1.32±0.42)個月;病變類型分為運動性42例,命名性18例,完全性6例。對照組中男44例,女22例;年齡為19~84歲,平均(47±8)歲;病程為6d至5個月,平均(1.41±0.57)個月;病變類型分為運動性45例,命名性17例,完全性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診斷為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患者;②意識清楚、病情基本穩定的患者;③年齡≥18周歲的患者;④發病前無聽力和視力障礙的患者;⑤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并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3排除標準
①存在心、肝、腎、肺功能障礙的患者;②簡易精神狀態評價(MMSE)量表評價為癡呆的患者;③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采用常規語言訓練治療,對患者進行語言功能評估,依據患者的語言能力和失語狀況制定出訓練方案,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且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內容主要包括口語發音訓練、發音器官運動訓練、命名、音調、對話等。①口形及發音訓練,引導患者通過口形和聲音支配控制唇舌運動來練習發音,依次進行韻母、聲母、近似音的分化訓練;②語言訓練音頻練習,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組和句子錄制成音頻,音頻開始有一段鼓勵和暗示性語言,患者跟隨音頻進行語言訓練,遵循先易后難的順序,先練習詞組,再練習句子;③發音肌肉訓練,加強舌頭靈活度的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張嘴、咧嘴、閉嘴、噘嘴、舌后縮、舌前伸、舌上舉等動作;④定期檢查,定期對患者語言功能進行檢查,強化弱點練習,對發音弱點進行針對性練習,必要的患者可進行單獨強化鍛煉;⑤針對不同類型的失語癥患者進行針對性訓練,運動性失語癥以閱讀、表達為主;命名性失語以口頭稱呼和文字為主;完全性失語以理解、聽為主。每日1次,每次30min,連續治療30d。
2.2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電針治療。取穴以頭部病灶附近穴位和利手側上肢穴位為主。患者取仰臥位,局部消毒。頭部以膽經穴為主,每次取病灶附近2~4穴,如本神、率谷、百會、風池等穴,將0.30mm×40mm毫針以與頭皮30°角快速刺入帽狀腱膜下病灶處1.0寸。選取利手側兩穴,0.30mm×40mm毫針針刺得氣后將針柄接入電針治療儀上,正極接入主穴,控制脈沖電流進行刺激,頻率為100~120Hz。每次30min,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3治療效果
3.1觀察指標
①簡易精神狀態評價(MMSE),采用MMSE量表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總分為30分,分數低于27分為認知功能障礙,0~9分為重度患者,10~20分為中度患者,21~26為輕度患者。②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評定[5],采用CADL量表對患者的言語表達和交流水平進行評價,116~136分為獨立水平,93~115分為實用水平,68~92分為家庭內獨立水平,34~67分為需要大部分輔助,0~33分為需要全面輔助。③運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CRRCAE)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態[6],包括聽、口頭表達、聽寫、聽理解、漫畫說明、復述、描寫、抄寫、閱讀理解、計算等,分值越高則癥狀越輕。
3.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3.3治療結果
3.3.1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言語能力、記憶能力、定向力、注意力和計算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言語能力、記憶能力、定向力、注意力和計算力、總分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言語能力、記憶能力、定向力、注意力和計算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3.3.2兩組治療前后CADL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C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CADL評分高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CADL評分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前后CADL評分差值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3.3.3兩組治療前后CRRCAE評分比較。由表3可見,治療前,兩組CRRCA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RCAE評分明顯升高,且觀察組CRRCAE評分及治療前后差值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討論
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功能雖可逐漸自然恢復,但時間較長,若患者通過積極的語言康復鍛煉,恢復進程則顯著加快[7]。同時人的語言與腦、腎、心關系密切,腦為元神之府,腦髓充盈者語言正常;心主神志而開竅于舌,手少陰之別系舌本;腎藏精,足少陰之經系舌本。因而若腦、腎、心生理功能正常,則構音和發音等語言功能正常,若血瘀于腦,神失所主,則可能發生語言功能障礙,重者失音不語,輕者語言不利[8-9]。因而對于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患者的治療原則為醒腦開竅、祛痰通絡、活血化瘀。針刺療法是選擇專門部位將毫針刺入體內以對癥狀和病因進行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在各種綜合醫療中已被廣泛應用[10]。電針由諸陽之首著眼治療,填精髓,補氣血,通過針刺穴位,貫通諸經經氣,振奮元陽,疏通經絡[11]。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康復鍛煉的基礎上聯合電針治療,以期能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感覺刺激的性質和類型與神經元的生長和機能發展有密切相關性,失語癥患者經常規康復鍛煉進行語言聽說練習能夠加速代償活動,幫助恢復腦損傷后高級中樞神經機能[12]。同時患者經口腔發音肌肉訓練也能夠有效防止舌、喉部、咽、肌肉萎縮,促進失語癥患者的康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言語能力、記憶能力、定向力、注意力和計算力評分、C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聽理解能力和說話能力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這是由于大腦皮層各區域功能與局部血流量關系密切,頭部穴位多數具有激發舌下神經敏感性,增強舌體和舌根靈活性,矯正發音的功效,經電針對頭部穴位進行直接刺激能夠改善大腦皮層血液循環,提高腦組織氧分壓,改善病灶周圍組織營養,加速腦細胞代謝恢復和腦組織修復,提高葡萄糖和氧的供給與利用率,使大腦皮層生物電活動發生變化,改善語言功能[13]。已有研究[14]指出,針刺對患者進行刺激能夠開放腦梗塞或腦出血部位周圍的側支循環,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葡萄糖和血氧供應,對減輕腦組織損傷具有積極意義,而觀察組患者同時聯合常規康復語言鍛煉,依靠大腦功能的重組,也促進了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因而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言語能力經治療后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失語癥患者的治療中需要家屬積極配合,對患者進行有意識的鼓勵,常與患者交談,幫助患者進行語言訓練,為其創造語言環境,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加快康復。綜上所述,電針聯合康復訓練較單純康復鍛煉能夠有效改善顱腦損傷后失語癥患者言語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交流能力和認知功能。
作者:崔彩虹 胡茜瑩 田春輝 覃亮 單位:河北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