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患者預見性護理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我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患者中,選取5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將其分為A組與B組,分別接受了常規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各26例患者。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和滿意度。結果:B組的搶救時間短于A組(P<0.05),且搶救成功率和滿意度均高于A組(P<0.05)。結論:在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患者中實施預見性護理,能明顯縮短搶救時間,促進搶救成功率的提升,進一步提升了患者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急性心力衰竭;急診護理;應用效果
急性心衰是指因為心臟出現急性病變導致心排血量急劇降低,引起組織器官灌注不足。該疾病病情危重,一旦發病,將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該疾病的急診和救治就是在與時間賽跑,提高急診速度對快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2]。護理作為急診重要的配合直接影響著急診的效果。本文將對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分析,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患者中,選取5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將其分為A組與B組,分別接受了常規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各26例患者。A組: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齡52~73歲,平均年齡(62.85±5.46)歲。B組: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2.36±5.12)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一步展開比較。
1.2方法
A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急救儀器準備、準備相關手術器械、配合醫生進行救治、檢測生命體征等。B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整體護理。患者入院后,立即為其安排急診室和搶救室,并根據其病情、既往病史、年齡、性別等進行護理評估。如果患者處于意識不清狀態,需控制患者軀體,避免出現不良動作;如果患者意識清楚,立即安撫患者情緒,指導患者呼吸得以放松,待其情緒穩定后,告知其配合急診、救治的重要性。保持急診室、搶救室內安靜,密切配合醫生操作[3]。對患者在救治過程中的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以便及時將患者異常狀況向醫生報告而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在搶救完成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其酸堿、水電解質改善,做好不良癥狀預防工作。若患者處于清醒狀態,及時告知患者病情控制情況、后續治療方式,同時給予患者心理安撫,以穩定其情緒[4]。隨后,向患者家屬說明患者情況,給予患者家屬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告知其相關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充足的情感支持。減少探視,保證患者充足的休息時間[5]。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和成功例數。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表,≥90分為滿意,80~89分為一般,<80分為不滿意。滿意和一般均計入總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c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結果
結果顯示,A組與的搶救時間分別是(65.75±13.39)min、(51.27±11.68)min;搶救成功率分別是96.15%(25例)、88.46%(23例);總滿意度分別是92.31%(24例)、80.77%(21例)。B組的搶救時間短于A組(t=4.155,P<0.05),且搶救成功率和滿意度均高于A組(c2=4.167、c2=5.714,P<0.05)。詳見表1。
3討論
預見性護理是用于急診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進行評估,能夠判斷出患者已經存在或者潛在的問題,根據此制定護理方案,不僅能幫助醫生采取有效治療方案,并且有利于后續主要護理中對病情惡化的控制和對并發癥的預防[6-7]。預見性護理為救治贏得了有利時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搶救成功率的提升。此外,根據多年臨床護理經驗,急性心衰發病急,病情危重,患者缺乏相應心理準備,往往心理狀態較差。不良的心理狀態可能造成患者心衰病情的加重,還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對治療的抵抗行為,均對急診和救治造成不利影響[8-9]。因此,預見性護理中,在患者入院后便及時進行心理安撫,避免患者出現過大的情緒波動,在搶救后依然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在本次研究中,與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相比,接受預見性護理的患者,其搶救時間更短,成功率和滿意度更高。綜上所述,在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患者中實施預見性護理,能明顯縮短搶救時間,促進搶救成功率的提升,進一步提升了患者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雷秋月.分析預見性護理在腦出血急性期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4):266-267.
[3]原俊玲.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救治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24):40-42.
作者:韋靜 單位: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