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急性腦卒急診護理流程應用效果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腦卒中急診快捷護理流程的應用效果。方法: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間本院接收的急性腦卒中患者88例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予以常規護理流程,觀察組44例實施急診快捷護理流程。將兩組的接診至確診時間、確診至轉入科室治療時間、血氧飽和度、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致殘率、死亡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滿意度進行比對。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接診至確診時間、確診至轉入科室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急救后的血氧飽和度、G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以及治療后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的Barthel評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急診快捷護理流程的實施能夠縮短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搶救時間,有助于搶救效果以及預后效果的提高,效果令人滿意。
【關鍵詞】急性腦卒中;急診快捷護理流程;神經功能
急性腦卒中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且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而出現發病率不斷增長情況,不僅會損傷患者的局部腦神經功能,還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甚至死亡[1]。近年來本院一直在對急救護理流程進行改善,旨在縮短急救時間以及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故將急診快捷護理流程應用于急性腦卒中患者救治中,并以常規護理流程為對照,具體內容見正文闡述。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急診治療的急性腦卒中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例數相同的兩組。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急性腦卒中,病情符合《腦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臨床指南》中關于急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臨床檢查顯示患者無其他重要臟器功能病變;③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comascale,GCS)在3-8分之間。排除標準:①存在顱腦外傷、腦部惡性腫瘤的患者;②存在難以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③近期使用過皮質激素類藥物、細胞毒類藥物的患者;④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對照組(n=44):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52~77歲,年齡平均值(63.52±5.16)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2~6h,平均時間為(3.05±0.98)h。疾病類型:腦梗死17例,腦實質出血1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0例。觀察組(n=44):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54~79歲,年齡平均值(63.63±5.2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2~6h,平均時間為(3.11±1.02)h。疾病類型:腦梗死18例,腦實質出血1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8例。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流程。在接診后,急診科醫護人員快速趕往現場,到達現場后對患者的病情快速評估并進行搶救;及時將患者送往醫院,為其掛號,并根據病情評估結果進行分診。診斷后,對其生命體征、意識、呼吸等進行觀察和記錄,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和予以吸氧,遵醫囑予以藥物治療,對于病情嚴重者在確診后及時轉到對應科室進行治療。觀察組:急診快捷護理流程。(1)急診快捷護理流程的制定:急救中心主任、醫生和護士長按照循證證據和臨床經驗設計急診快捷護理流程,并根據專家建議、信息反饋對流程進行反復修改,最終得到實用性、科學性均較高的急診流程。(2)強化培訓:在急診快捷護理流程應用于臨床實踐前,先開展相關講座并組織急診科護士進行學習,將有關急診快捷護理流程的資料發放到護士手中,由行政管理部門、神經內科醫生、急救中心主任以及護士長對急診科護士進行急診快捷護理流程知識以及急救技巧等方面培訓,同時借助視頻教育、情景模擬訓練等方式提高其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在考核合格后方可參與急診快捷護理流程活動。(3)具體實施方法:①出診:急診科護理人員對急救藥品、器械進行檢查,確保物品齊全、有效。在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趕往現場,并通知醫院相應科室的醫護人員做好接診準備工作。及時評估患者的病情,開放靜脈通道,予以吸氧。在救護車達到醫院前的5min對相關準備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反復確認。②搶救護理:在為患者進行現場搶救時,護理人員應團結協作并嚴格按照搶救流程進行操作,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進行對癥處理。如對于出現呼吸紊亂者,予以吸氧;針對出現腦疝者,及時予以脫水劑,以控制顱內壓。③接診:醫院急診科人員在接診后,在10min內完成患者的基本情況評估,并做好相應的急救措施;在醫生搶救患者的同時,護理人員快速將患者的相關標本送檢,在20min內完成心電圖、CT等各項檢查。在必要情況下,與專科醫生進行聯合會診,以制定出更理想的治療方案。④轉運護理:針對具備溶栓條件者,將其送入溶栓綠色通道,在1h內完成溶栓治療;針對存在手術指征的患者,術前檢查及準備時間控制在30min內,留置專用的耐高壓留置針,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治療準備。嚴格按照規定的規章制度進行轉運,開啟急救綠色通道,由專科醫生、護士護送患者到手術室進行治療,轉運期間,注意確保患者的頭部平穩并偏向一側,將嘔吐物進行及時清理。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接診至確診時間、確診至轉入科室治療時間。②使用指套式光電傳感器測量兩組患者入院時、急救3d后的血氧飽和度;同時評估兩組的GCS評分,共包括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和肢體運動三個方面,15分表示意識清楚;12-14分為輕度意識障礙;9-11分為中度意識障礙;8分以下為昏迷;分數越低則意識障礙越重。③統計兩組的致殘率、死亡率。④評估兩組中存活患者入院時、治療1個月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其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總分為42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Barthel指數(BI)共有10個項目,總分為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差。⑤兩組存活患者在出院前填寫科室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從搶救護理流程、操作技能、護理效果等方面進行評估,百分制,其中≥90分為非常滿意,75-89分則為基本滿意,<75分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將臨床資料錄入到SPSS21.0統計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以(_x±s)、[n(%)]的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實驗結果
2.1接診至確診時間、確診至轉入科室治療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接診至確診時間、確診至轉入科室治療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詳見表1。
2.2血氧飽和度、GCS評分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血氧飽和度、GCS評分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急救后的血氧飽和度、GCS評分進行對比差異明顯,且均比入院時數據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致殘率、死亡率
觀察組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同對照組進行比較顯著更低(P<0.05)。詳見表3。
2.4NIHSS評分、Barthel評分
兩組存活患者入院時的NIHSS評分、Barthel評分進行比較區別不明顯(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NIHSS評分、Barthel評分同入院時相比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NIHSS評分比對照組低,Barthel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4。
2.5滿意度
觀察組存活患者的滿意度與對照組數據進行對比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詳見表5。3討論臨床相關研究[2-3]數據顯示,急性腦卒中的最佳治療時間在6h內,因此急診急救為此類患者爭取更寶貴的搶救時間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的常規護理流程存在流程冗雜等問題,會導致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被耽誤,對預后產生不利影響,故臨床應對急診急救流程進行優化,以為患者的治療贏得更多的時間。急診科是醫院內專門用于院前急救和搶救的重要科室,對于后續治療的展開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急診科結合循證依據、臨床經驗等對急診患者的救治路徑進行完善和固定,一方面能夠避免護理人員盲目工作,減少護理環節遺漏,另一方面通過培訓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以及各科室協作能力,促使流程無縫隙連接,減少交接時間[4]。另外本次實施的急診快捷護理流程對急救流程進行的簡化,并對各個環節的護理用時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要求護理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操作,能夠避免等待,促使救治時間縮短,另外對每個護理細節進行了規范,可防止護理措施重復性,促使護理細節質量提升。對急診快捷護理流程進行反復測試、修改,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能夠提高急救流程的簡潔性、完整性、科學性。急診快捷護理流程同常規護理見表2。
3討論
白血病具有預后差、病死率高等特點,該病癥多由RNA病毒、化學物質、遺傳等因素誘發而成,該病癥的臨床表現可見不同程度的出血、感染、貧血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的侵害[4]。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癥主要依賴于化療,但經過系統化療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情況,患者機體內的血小板、白細胞水平等顯著降低,增加了患者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性,影響預后[5]。因此,如何有效防治及降低骨髓抑制期間白血病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大意義。既往,臨床上針對骨髓抑制期患者多采用基礎護理,雖能降低及控制骨髓抑制期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但效果達不到理想預期。而綜合護理干預是結合患者護理需求及病情程度而制定的個性化干預,更具針對性。該種護理模式從患者的心理、睡眠、日常生活、并發癥防治等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干預,注重家庭的力量,可以有效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提高治療配合度[6]。同時針對化療后骨髓抑制期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預見性、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動態、神志變化、病情變化,便于臨床醫務人員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可降低感染、出血的發生情況,并將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促進患者預后改善[7]。此外,相較基礎護理,綜合護理干預更加的細致化、規范化、嚴謹化,對患者的監管的力度也更加有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療后骨髓抑制期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本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對化療后骨髓抑制白血病患者的干預效果較好,可以有效降低骨髓抑制期間的感染、出血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白血病化療后骨髓抑制患者感染、出血發生的風險性,促進患者病情轉歸。
參考文獻
[1]鐘曉娜,李丹.綜合護理干預在甲氨蝶呤致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中毒的血液透析中的應用[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9,48(8):759-761.
[2]楊書環.優質護理對急性白血病患兒負面情緒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3):174-178.
[3]王蔚文.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289-300.
[4]沈佳藝,俞群,許莉莉.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預防小兒急性白血病PICC相關并發癥中的作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6):986-988.
[5]王香紅,王萍,李洪辛,等.護理干預在預防小兒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口腔感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1):90-92.
[6]馮少蘭,鄭敏琪,葉思華.綜合護理干預對腫瘤化療后骨髓抑制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1):106-108.
[7]張靜,解元福.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護理效果、心理情緒、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的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8,25(22):2986-2989.
作者:李芳 單位:中南大學湘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