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分級轉運對急診危重癥轉運患者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醫院急診是指患者在緊急情況下接受的治療,可保證患者在突發疾病、意外傷害時在最短時間內接受專業、科學性救治,而患者在接受初步診治后,需要進行院內轉運,以保證后續治療有效性[1]。但危重癥患者入院原因復雜,病情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有效控制,加上諸多外界因素限制,院內轉運存在極大風險,故保證患者轉運安全、維持轉運過程中的醫護水平是急診危重癥患者轉運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分級轉運模式對急診危重癥院內轉運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奇偶順序分為2組,各750例。對照組中男性384例,女性366例;年齡16~69歲,平均(41±10)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疾病181例,心血管疾病193例,消化系統185例,急性創傷191例。觀察組中男性361例,女性389例;年齡17~71歲,平均(42±9)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疾病194例,心血管疾病187例,消化系統180例,急性創傷189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4]中關于危重癥患者相關標準;②經評估需要進行院內轉運。(2)排除標準:①患者已處于病危狀態;②合并多種疾病,情況較為復雜。
1.3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轉運模式,由急診醫師及護士在確定轉運后攜帶醫療設備及急救所需藥物等進行院內轉運。觀察組實施分級轉運模式,具體步驟如下:(1)醫師在轉運前需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詳細告知轉運的必要性及風險性。(2)根據患者病情劃分等級:從患者生命體征、循環支持、呼吸機支持、早期預警評分表(MEWS)、意識形態(GCS)及臨床主要問題6個方面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分級。Ⅰ級:①在外界生命支持條件幫助下,生命體征仍存在波動;②泵入2種及以上血管活性藥物治療;③已建立人工氣道,呼吸機支持條件較高,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8cmH2O,吸氧分數(FiO2)≥60%;④MEWS評分>9分;⑤處于昏迷狀態,GCS評分<9分;⑥其主要問題包括嚴重心律失常、重度呼吸困難、反復抽搐及可見致命性創傷等。Ⅱ級:①在外界生命支持條件下,生命體征保持相對平穩;②接受1種血管活性藥物泵入治療;③人工氣道已建立,呼吸機支持條件較低,PEEP<8cmH2O,FiO2<60%;④MEWS評分5~9分;⑤患者處于輕度昏迷狀態,GCS評分9~12分;⑥臨床主要問題包括持續性高熱、嚴重骨折、劇烈頭痛、外科急腹癥、心電圖懷疑心肌梗死等。Ⅲ級:①在無外界生命支持條件幫助下,生命體征保持穩定;②可不接受血管活性藥品;③無需人工氣道,可進行自主呼吸及咳嗽;④MEWS評分低于5分;⑤GCS評分>12分;⑥臨床主要問題為常見慢性病癥。(3)根據患者病情分級配備對應醫護人員:Ⅰ級:醫師為主治及主治以上職稱人員,急診工作時間2年以上,熟練掌握急救技能;護士為N2以上能級護士,熟練使用急救設備。Ⅱ級:醫師為住院醫生職稱人員,急診工作時間2年以上,掌握并熟練使用急救技能;護士為N2以上能級,熟練使用急救設備。Ⅲ級:醫師需具有住院醫生職稱或規培人員,具備1年以上急診工作經驗,掌握急救技能;護士為N0或N1能級,可熟練使用急救設備。(4)根據患者病情分級配備相應轉運所需醫療器械及藥物:Ⅰ級:醫用儀器包括轉運用氧氣筒1瓶,轉運監護儀、呼吸機、簡易呼吸氣囊、口咽氣道、除顫儀、便攜式吸痰器、插管用物;主要藥品包括腎上腺素、地西泮、胺碘酮、多巴胺、利多卡因、硝普鈉凍干粉、阿托品、20%甘露醇、羥乙基淀粉、0.9%氯化鈉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醫用品包括紗布、剪刀、止血帶、碘伏、輸液器、留置針、動脈采血針、舌鉗、開口器、吸痰管、注射器等。Ⅱ級:儀器包括轉運監護儀、簡易呼吸氣囊、除顫儀、便攜式吸痰器及氧氣枕2個;藥品包括腎上腺素、咪達唑侖及0.9%氯化鈉注射液;醫用品包括紗布、碘伏、輸液器、留置針、舌鉗、開口器、吸痰管、注射器等。Ⅲ級:儀器設備包括簡易呼吸氣囊及氧氣枕1個;藥品準備包括0.9%氯化鈉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醫用物品包括碘伏、留置針、輸液器及留置貼。(5)確定轉運后核實上述資料,電話聯系接受科室,告知預計到達時間,全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做好應急處理準備。
1.4評價指標:
比較2組患者轉運時間及不良事件發生率:①記錄2組轉運至CT檢查室、專科病房、介入室及手術室所用時長;②記錄2組患者與自身病情相關(意識狀態障礙、生命體征波動)、與醫護人員相關(檢查時間過長、轉運護理不到位)及與設施藥品相關(器械故障、藥品準備不足)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轉運時間比較:
觀察組轉運至CT檢查室、專科病房、介入室及手術室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急診科是醫院中危重癥患者最為密集、病因病情最為繁雜、搶救及管理任務負擔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患者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危重癥患者為了進一步詳細檢查或進行更專業治療往往需要院內轉運至其他科室,但由于轉運過程中受轉運設備、醫院環境、人員護理等因素的影響,患者轉運存在一定風險,極有可能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傷害[4]。因此,提高危重癥患者轉運安全,降低轉運風險是保障急診危重癥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環節。分級轉運模式是急診醫學中新興的一種轉運模式,指在患者進入急診科室時對其實施病情評估分級,從患者實際情況出發,同時綜合考慮轉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依照結果進行分級轉運的過程[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轉運所需時長比對照組短,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比對照組低,說明分級轉運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干預效果較好。分析原因可知,常規轉運由于對患者病情評估不完善、院內轉運科室準備不充分、儀器故障及藥品缺失等原因,造成患者轉運干擾嚴重,使得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7]。而分級轉運模式充分考慮到轉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轉運前即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病情分級配備相應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可保證患者在移動過程中接受與急診救治同質量醫療服務,降低病情惡化風險,若出現緊急情況可及時解決,減少患者自身病情引起的不良事件,縮短到達接收科室時間;其次,分級評估可保證對應等級醫療設施及藥品準備充分,患者轉運時可接受全面的醫療服務,避免儀器故障、藥品缺失等因素影響患者生命安全,且可保證醫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接受專業培訓、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是患者轉運安全的重要保障,其按制度分級到崗,可提高轉運專業性和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在病情評估不充分或醫療設施準備不完善的情況下,其可迅速做出專業判斷,積極應對不良事件,確保轉運過程中患者安全及轉運后可在第一時間被接收進入不同科室,有效縮短轉運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綜上所述,分級轉運模式可有效縮短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所需時間,為患者爭取寶貴救治事件,且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丁萬紅,夏海鷗,徐春芳,等.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流程的建立和應用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6,31(21):51-55.
[2]王芳,顧紀芳,劉慶芬,等.多學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4):674-677.
[3]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專家組.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6):481-485.
[4]朱莉,龔黎琳,依宇琴.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6):750-752.
[5]高曉云,劉曄,高利偉,等.優化分級轉運聯合ISBAR交接模式確保急診患者安全[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9,26(1):46-48.
[6]岳磊于,石貞仙.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對急診ICU病人院內轉運時血氧飽和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12):2024-2028.
[7]馬翠,孫敏,王正新,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表應用于危重新生兒院內轉運的效果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4):589-593.
作者:王詠梅 楊楠 李瑋 單位:陜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