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前瞻性護理改善急診護理質量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究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在改善急診內科護理質量方面的實踐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我院急診內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分析病歷資料,挑選出符合試驗要求的80例受試個體進行入組試驗,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40例行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對比分析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急救反應時間與病死率及患者依從性的組間差異性。結果在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觀察組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在急救反應時間方面,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在病死率方面,觀察組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在依從性方面,觀察組的總依從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0%(P<0.05)。結論在急診內科護理實踐中運用前瞻性質量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不僅降低了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而且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控制了病死率;此外,對于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均發揮了顯著作用,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前瞻性質量管理;急診內科;護理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我院急診內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分析病歷資料,排除接診時已無生命體征的患者及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挑選出符合試驗要求的80例受試個體進行入組試驗,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40例行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入組試驗前均向患者告知了本次研究的目的,且取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兩組受試個體的基線資料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接診后進行心電圖監測并吸氧,實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狀況進行監測,記錄異常狀況,根據患者病歷及家屬陳述信息對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做好分診準備工作[3]。觀察組在對照組層面增加前瞻性質量管理干預措施,具體流程如下:(1)急診接診的準備:接到急診電話后應于3min內立即做出反應,記錄接警電話的主要信息,根據所反映的病患信息準備相應急救物品并隨車出發。在途中與報警人保持電話聯系,詢問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及應采取的應對措施,對信息進行全面分析判斷,以利于提前制定急救方案。告知患者家屬急救注意事項和應采取的基本急救措施,要求家屬不得隨意挪動患者,盡量使患者保持平臥位,耐心等待救護人員到來。(2)接診途中的護理:救護車到達發病現場后醫務人員及時進行分工急救,判斷患者病情發展狀況,及時給予吸氧治療并進行心電圖監護,若患者出現心臟驟停,應立即實施心肺復蘇術。對于疼痛明顯的患者應給予口服止痛藥物,必要時可注射嗎啡止痛;實時對患者的體溫、瞳孔、意識狀態進行監護,在救治過程中應加強和家屬的溝通,詢問發病時間、既往病史及藥物過敏情況,全面、準確地對患者病情做出判斷,對于情緒激動的家屬應采取措施進行心理干預,引導患者家屬配合救治工作。(3)院內轉運階段的護理[4]:患者進入急診科后應有分診護士進行護理,由于急診患者病情發展較快且病情反復性強,因此需要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管理和分診。利用三級檢診制度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況,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做好分流處置,將病情危重的患者直接送至搶救室,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實時監測生命體征狀態,協助醫生進行救治,對于病情穩定的患者可先為患者開取檢查單、化驗單,對就診時間做出安排,由助理護士引導患者進行檢查。同時,由分診護士進行診區環境的管理。將急性心肌梗死病癥的發病特征及日常預防措施向員工及家屬進行宣教,提升其對病癥的認知程度,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以便后期的治療中獲得家屬的配合。與相關科室保持密切溝通,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狀況作出合理預判,提前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急救準備工作。患者院內運轉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擔架平穩,以免因轉運不當造成患者病情加重。若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或出現不良心理狀態,應給予患者心理疏導,穩定患者情緒。對于留置導管的患者應注意保持導管的順暢,在運轉中要確保導管不松動。(4)做好患者急診病房的護理工作[5]:患者進入急診病房后要幫助患者臥床平躺。根據患者體征狀況調節給氧流量,若病情出現惡化,應立即實施搶救,與患者保持必要的溝通,詢問其主觀感受。隨后將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存檔,并將基本情況告知接診護士,規范交接相關工作。
1.3觀察指標
(1)急救反應時間:對接診人員的急救反應時間進行分析對比;(2)護理滿意度:根據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自行編制問卷,問卷主要涉及自主服務意識、宣教情況及對患者心理疏導效果等內容,通過問卷調查統計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3)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統計護理投訴、護理糾紛及意外事件的發生情況;(4)患者依從性:根據我院的具體情況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進行評估,依從性評價指標包括患者配合醫護人員按時用藥情況、按時作息情況及交流中的抵觸情緒情況等方面,總分為100分,分為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組間比較
在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僅出現1例意外事件,發生率為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
2.2護理滿意度的組間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2.3急救反應時間與病死率的組間比較
觀察組急救反應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病死率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
2.4患者依從性的組間對比
觀察組的總依從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0%。
3討論
傳統的護理質量管理方法盡管可對護理工作進行全面的檢查,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消除多種護理風險,但由于急診內科患者病情發展較快,傳統的靜態護理質量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急診內科的護理質量需求,往往由于對護理工作中的風險缺乏科學預判而造成急診搶救工作處于較為被動局面,給患者的預后造成了不利影響[6,7]。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以患者為中心,將臨床實踐經驗和患者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密切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論證,從而給出了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在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狀態對護理方案進行動態調整和改進,有效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執行力和自主服務意識,從而規避了各種類型的護理風險,提高了護理質量[8]。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診內科的常見病癥,患者病情突發性強且發病快、病情復雜,在進行急救時對急救反應要求較高,這給護理人員的能動性執行力提出了挑戰,傳統的護理理念難以滿足患者對護理質量的多元化要求[9]。前瞻性質量管理模式注重護理人員的執行力,具有科學、高效、人性化的特點,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優勢明顯[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僅出現1例意外事件,發生率為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結果提示,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模式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執行力,加強了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優化各個流程的細節,使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急救反應時間方面,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病死率方面,觀察組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通過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對護理中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因素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做到科學預判,大大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降低了因治療延誤所造成的病死風險,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有效提高了護理滿意度;在依從性方面,觀察組的總依從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護理人員的高效護理服務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認可,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綜上所述,在急診內科護理實踐中前瞻性質量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通過加強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優化各個流程的細節,不僅降低了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而且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控制了病死率;此外,對于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方面均發揮了顯著作用,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作者:孟曉琴 單位:安徽省合肥市濱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