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急性胸痛患者急診護理途徑的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3例急性胸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1例)和觀察組(32例)。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3~77歲,平均(60.67±17.0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5~6.0h,平均(3.21±1.26)d。對照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42~78歲,平均(60.13±18.0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5~6.0h,平均(3.26±1.15)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急診護理,包括體征監測、吸氧、生化指標檢查等,觀察組實施急診護理途徑,具體如下:
1.2.1組建急性胸痛護理小組。由護士長帶領急診骨干護士,組成急性胸痛護理小組,共同負責該類急診護理工作。小組成員統一學習急性胸痛的最新救治技術,提高自身業務技能,結合科室實際情況,編制針對性急診護理途徑,明確每個護理環節,分配職責和任務,協同搶救流程,使團隊可密切配合完成急性胸痛患者救治。1.2.2接診與評估。接到急性胸痛患者信息后,立即判斷患者高危因素,分析患者產生胸痛的原因和病因,盡快完成對應疾病的救治準備,并準備好心電監護儀、氧氣設備、氣管插管材料、靜脈置管材料等,做好接診準備;同時,開啟綠色通道,患者入院后可直接進入急診治療,再由護理人員協同家屬辦理住院手續。1.2.3急診救治。患者入院后,一部分護理人員立即測量血壓、心率,并進行心電圖;一部分護理人員立即建立靜脈通路,按醫囑給予患者輸注藥物,并進行補液、糾正酸堿失衡、吸氧等對癥治療。盡快采血送檢,按醫囑完成各項檢查;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及時記錄并告知醫師;嚴格控制溶栓或介入治療時間窗,對于存在溶栓或介入治療指征者,盡快聯系對應科室,簡單說明患者信息,并將患者信息通過院內系統傳達至對應科室,做好溶栓或介入治療指征。指派一名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家屬救治情況、治療方案,簡單明了的說明情況,使家屬可積極配合,盡快簽字治療。由2名護理人員配合完成轉運工作,提前告知對接科室,轉運中準備好氧氣設備、急救藥品等,達到接診科室后,立即逐一交接患者相關資料,盡快完成交接,使患者盡早開始溶栓等治療。
1.3觀察指標
1.3.1救治效率評估。統計兩組患者兩組搶救時間、進出急診時間,對比兩組平均值。1.3.2胸痛改善效果。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3]評估兩組患者胸痛程度,評分0~10分,0分為無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統計兩組患者入院時和救治1h后,評估胸痛改善效果:顯效:搶救后0.5~1.0h,疼痛顯著緩解或基本消失,VAS評分≤3分;有效:搶救后1.0h后,疼痛顯著緩解,VAS評分3~5分;無效:搶救后1.0h,疼痛無顯著改善,VAS評分≥6分;總有效率=(樣本數-無效)/樣本數[4]。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急診救治效率
觀察組搶救時間、進出急診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急診胸痛改善效果
觀察組急診胸痛改善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4.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診患者中急性胸痛占比較高,急性胸痛的病理因素復雜,不同病理因素患者預后也存在較大差異,需盡快查明病因,并給予對癥治療,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5]。急性胸痛患者病情進展較快,需要密切的護理配合,保證患者盡快獲得對應治療與護理,改善患者病情,降低不良預后風險[6]。急診護理途徑是現代急診護理的一種新模式,通過制定程序化的急診護理途徑,可對疾病搶救進行無縫性對接,優化了護理流程[7-9];文獻報道顯示該護理模式顯著縮短了患者急診救治時間[10-12]。為此,本院針對急性胸痛患者制定了一套急診護理途徑,臨床實踐發現,觀察組搶救時間[(31.56±5.69min)]、進出急診時間[(40.38±4.69)min]低于對照組[(54.26±12.06)min、(56.27±5.97)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急診護理途徑提高該類患者救治速度。同時,本次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急診胸痛改善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4.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該護理模式的急診救治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急性胸痛患者預后。綜上所述,急診護理途徑應用于急性胸痛急救中,可有效提高急救效率,并有效緩解患者胸痛癥狀,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作者 :呂佳瑞 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