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羌族民居建筑藝術審美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族群。羌族民居建筑藝術是羌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和蘊含了羌族人民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審美意識。受到“人神共居”意識的影響,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空間布局、細部裝飾等獨具特色,集中體現了羌族建筑文化的內涵。本文在分析羌族民居建筑形態及功能的基礎上,進而對羌族民居建筑藝術進行美的解讀。
關鍵詞:羌族民居;建筑藝術;形態;功能;審美
羌族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最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和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等地,其中,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最大也是最為集中的羌族聚居區。羌族民居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已經經歷了五千多年的發展與傳承,在多種民族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仍然保留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國古籍中就有相關的記載,羌族人民在遷徙的過程中,轉變了過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定居在岷江上游及周邊地區進行生息繁衍,農牧兼收、修房造屋,與當地和周邊族群及文化融合。羌族建筑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形式,不僅體現了羌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也是羌族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重要反映。作為羌族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羌族民居建筑是其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轉變了過去安房建屋僅限于遮風避雨的功能性目的,發展成為一種兼具功能和審美兩個方面的建筑藝術形式,并逐漸形成了一套更為完善的發展體系,蘊含著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是羌人審美意識、生存觀念、宗教觀念等方面的集中體現。
一、羌族民居的建筑形態及功能
羌族建筑起源頗早。羌族人民來到今羌族地區之前,居住于體現游牧生活方式特色的帳幕之中,來到岷江上游定居之后,才以石砌之室取而代之。由帳幕居住形態轉變為農業定居形式形態,雖然建筑形態和空間功能都呈現出很大的變化,但是在精神和審美等方面仍保持著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
(一)外部形態方面
從外部的形態來看,羌族民居建筑主要借助片石和粘合力極強的泥土來進行修建,總體上呈現為方形。從樓層的布局來看,主要分為三層,底下一層主要用于圈養牲畜,第二層為人的主要活動空間,第三層為曬臺與罩樓。這種建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羌族宗教思想方面的影響,羌族人在觀念上認為,建筑的總體結構就像是一個人的構造,中間的才是心臟,頂層相當于一個人的頭,羌族人在樓頂供奉的白石就是天神的化身,通過與天的不斷接近來實現與天神的直接對話。因此,在羌族民居的建造過程中,都會在房頂的位置以及房子的四個角落放置白石,是羌族在宗教信仰中白石崇拜的重要體現。羌族建筑在房頂部分采取半開敞半封閉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種開敞的、富于靈動性及哲理性的建筑空間,與羌族人崇拜自然的觀念相契合。羌族民居建筑的總體布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根據所處環境,契合地形來進行房屋修建。一方面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另一方面又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房屋與房屋之間相互銜接、錯落有致,使建筑具有獨特的外觀形態與豐富的層次感。
(二)內部空間方面
在羌人的意識觀念里,住宅是作為一種“人神共居”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室內空間的結構格局跟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羌族民居的內部結構復雜而多變,具有多重的象征意義,是羌族傳統居住文化以及宗教意識的綜合體現。在羌人的生活空間中,火塘是家庭中最為神圣的部分,也是整個建筑中最主要的功能空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火塘是議事或者家庭會議的重要場所,具有神崇拜的內涵,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與活動的中心,是家庭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具有農業文明室內空間特色的氛圍。這主要源于羌人對火神崇拜的傳統,說明了火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火塘,羌人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精神寄托則是角角神位,在傳統的羌族民居中,角角神位與火塘同處于對角軸線之上,位于主屋門的左前方的屋角,由木板組合做成。主要是為了供奉家神,起著鎮邪的保護作用,是羌族民居內部空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最具審美價值的物件。
(三)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中美的解讀
建筑是一種藝術形式,作為藝術與審美的表達,給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藝術借助于視覺的要素來表達其客觀的形式美,主要通過形態、質感以及色彩等方面來綜合體現。羌族人民在修房造屋時,其外觀形態主要通過幾何造型來表達,比如碉樓的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具有非常穩固的形態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而當地材料的運用則使建筑的質感強烈,灰調的色彩與周邊環境極其相融。因此,羌族民居建筑憑著獨特的外部造型和富于變化的層次獨具形式美感,體現了羌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內部空間功能劃分合理,嚴謹的格局以及空間的合理使用體現了羌族精神文化方面的豐富內涵,成為了羌族建筑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部分,也使羌族民居建筑成為了中國民族建筑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中的審美實際上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精神性活動,通過特殊而復雜的精神活動來實現審美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轉化。羌族的民居建筑分為碉房、邛籠、阪屋三種形式,其中以碉房即碉樓民居為主。由于羌族的聚居地岷江上游河谷皆高山峽谷,因此,建筑形式多為臨坡傍巖。一座座的石砌房屋順著陡峭的山坡建造,氣勢恢宏,具有結構堅固、高大雄偉、棱角突出的特點。在外觀造型上挺拔高直,呈現出一種多邊梯形向上的發展態勢,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有著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人以雄偉震撼的力量。在建筑的本體上,一方面,通過石片的壘砌來實現收縮與凝聚,呈現出一種多面多角的向上傾斜方式,使建筑本身產生一種向心向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過片石的契合來實現碉樓的堅固性保障,形成了一種兼具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獨特的建筑審美形式。羌族采取結群而居的生活方式,因此通常由十幾戶甚至上百戶人家共同組成規模不等的村寨聚落。聚落選址位于高山峽谷地帶,無論山有多險峻,只要有生存的可能,就會有人居住而有聚落的存在。因此,與高山峽谷為伴的羌族人,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然而,正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羌族人民堅韌不屈和剛毅樸實的民族性格,給予了他們更加雄偉而壯麗的審美感受,在建筑的審美上體現為一種剛健、厚重與樸實的精神。同時,羌族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地域環境方面的制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就地取材,主要以片石、泥土、木材等作為建筑材料,憑借大自然的厚遇以及羌族人精湛的建筑技藝修建房屋。因此,受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的影響以及地方物產材料方面的限制,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呈現出一種審美上的質樸性和材料上的厚重性,形成獨特的形式美感。在宗教信仰方面,羌族主要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這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帶有一絲神秘而濃郁的宗教色彩。羌族人轉變傳統的客觀認識,通過神、人以及物三者關系的主觀化來體現宗教信仰的精神,實現傳統文化的不斷延續以及行為模式上的規范,對于社會傳統的維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歷史性及傳統性來看,主要生活西北各地和中原地區的古羌族人,經過兩次大的遷徙才到了岷江上游地區的險峻高山之中。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歷史的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不僅是羌族建筑文化在物質層面的重要符號,也是羌族建筑文化發展過程中精神層面的重要象征。同時,艱難的遷徙經歷和不斷傳承與發展的建筑經驗,成為了羌族人共同的心理記憶,歷煉了他們不屈的開拓精神,而內心的不斷豐富實現了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識方面的積淀,最終創造出感染力極強的建筑藝術形式。羌族民居建筑藝術,是羌族社會長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羌族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知識經驗的總結,是一種群體性的思維方式,最終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審美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建筑形態、地域特征以及民族特色受到廣泛的關注,在中華民族建筑史上獨具代表性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羅曉飛.神圣與敘事———羌族民居建筑藝術解讀[J].前沿,2012,11.
[2]張弘.羌族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02.
[3]趙曦.勒色——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符號[J].文藝爭鳴,2010,02.
[4]李錦林.建筑藝術的審美法則[J].美術教育研究,2011,09.
[5]趙曦.羌漢文化生態對話發展中的釋比文化[J].阿壩師專學報,2009,02.
[6]季富政.中國羌族建筑[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向業容 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