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哈薩克族氈房建筑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哈薩克族逐水草而居,為便于游牧遷徙,氈房民居由此而產生。西漢時期,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王昆莫,她在《黃鵠歌》中寫道,烏孫人“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詩中的“穹廬”就是氈房。隨著改革開放,全國各地經濟迅速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筑逐年消失。氈房是哈薩克族建筑藝術文化的“活化石”,反映了本民族的人文觀和自然觀,對了解并研究哈薩克傳統建筑藝術有重大價值。
關鍵詞:哈薩克;氈房;建筑;藝術
一、哈薩克族氈房建筑藝術的特征
從哈薩克草原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角度分析,哈薩克傳統建筑還擁有另一種建筑美學,其主要強調建筑的形式美,這種形式美嚴格遵循數學的比例,體現出整體結構的嚴謹、協調和和諧。這既是烏孫古國及突厥以來的哲學觀點,同樣也是美學觀點。這一美學傳統中關于數的觀點有不少神秘的、牽強附會的地方,如說奇數是善,偶數是合之類,并且哈薩克族風俗中更對7、9、40等數目有著特別的講究。這種符合數學原則的結構美就是客觀存在于建筑藝術中的反映。此后,人們一直都把建筑整體的結構美當做衡量建筑審美價值的標準。例如:氈房的拱頂,它是由帶有很多插眼孔的圓形木骨架的封閉的圓環體結構,根據結構學原理,受壓時圓環內彎矩為零,是最省的結構形式,同時多條拋物線木拱在交叉方向很對稱地傳遞內力。因此,頂拱的圓形木骨架上有許多用來插彎頭斜撐用的插眼,由于氈房的構造要求,插眼的多少決定了氈房的面積大小。設計氈房的通常做法是,先根據需要決定氈房的大小和各構架的類型及扇數,然后計算出彎頭斜撐的數量,所計算的彎頭斜撐的根數就是頂拱插眼孔的孔數。各構架的桿件有一定的弧度和彎起點才能裝配得排列整齊、承重均勻、美觀別致。這就是在哈薩克傳統建筑中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建筑美學的傳統。這種美學強調建筑的形式美,這種形式美嚴格按照數學的比例,按這種比例制作的氈房美觀又大方,符合人們的審美觀。1854年蔡辛(Zeising)提出“黃金分割律”(Theprincipleofgoldensection),氈房的內部結構安裝準確,設計合理,建筑形式雅觀,這與其遵循“黃金分割律”息息相關。
二、哈薩克族氈房建筑藝術的保護
哈薩克人過著游牧生活,氈房也隨著人們的遷移而移動,轉場時拆解構架,到達新的地點重新搭起氈房,形成可居住所。當從一個地方遷至另一處居住環境時,之前的生活場地隨之消失,氈房所占地隨著人們的生活環境而變得靈活多變,這樣既節約資源,也提高了生活資源的使用價值。哈薩克傳統建筑藝術是哈薩克人民智慧的結晶、藝術的寶庫。勤勞勇敢的哈薩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適合于本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又創造了便于施工安裝、便于攜帶、簡便實惠、具有草原特色和藝術風格的住宅和生產建筑。在廣闊的哈薩克草原和“絲綢之路”上設計建造了本民族的特色建筑,為世界建筑藝術瑰寶增光添彩。哈薩克傳統建筑藝術是隨著生活環境不斷變化、科學文化發展、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應用而變化,是需要繼續發展和完善的造型藝術。
三、哈薩克族氈房建筑藝術的傳承
隨著我國西部的發展,新疆各地欣欣向榮。城市化腳步加快,集合住宅的普及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便捷,居住模式也從傳統逐步轉化為集合住宅形式。但是房地產業日益競爭激烈,不得不精心打造住宅的水平,達到人們的更高的精神要求,凸顯出個性。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傳統文化,因此應用傳統民族元素體現出本民族的特色,傳承本土傳統的文化,這必然是建筑藝術發展的趨勢。承前啟后是建筑發展的必然規律,哈薩克氈房的建筑藝術傳承延續了民族文化脈絡,現代設計的延續要從探討哈薩克建筑藝術在設計應用中開始。哈薩克建筑藝術的傳承貫穿著“公共、共享、開放”,將傳統建筑藝術運用到工藝品設計、飾品設計、現代建筑裝飾中,呈現出民族與現代完美的結合。哈薩克氈房建筑藝術的創新設計與應用,需深入研究,要從材料、形式、技藝等多個層面進行傳承,研發這種氈房元素的衍生設計作品。哈薩克氈房的造型、色彩、裝飾性等審美特征在產品設計、現代環境和公共藝術等領域的設計空間遠景很好。
四、結語
哈薩克氈房建筑藝術元素的再設計是重構、提煉現代圖案設計,也是通過傳統藝術的表現來拓寬設計基礎,傳承之中取得氈房的設計創新,探索傳統與現代的集合。其中積累基礎圖像和文字、影像很重要,積累操作方法、造型觀念和經驗是哈薩克建筑藝術形態和表現技巧的轉化,更好地傳承民族藝術。
參考文獻:
[1]蘇北海,哈薩克族文化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9.
[2]努爾泰•克亞斯別克,哈薩克族建筑藝術[M].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