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侗族鼓樓的建筑美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形式和諧:人與自然的藝術交織
侗族鼓樓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文明,它不僅凸現(xiàn)出侗族建筑師們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美的追求。黑格爾在論及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時,曾這樣表述:“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xiàn)給我們的東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蘊或內(nèi)容。”[3]建筑藝術的美,首先體現(xiàn)在建筑形式的和諧上。所以,許多優(yōu)秀的建筑物,都十分重視其形式的和諧。而這種形式和諧又是通過形式美、自然美體現(xiàn)出來的。所謂形式美,就是“指構成事物外形的物質(zhì)材料的自然屬性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律所呈現(xiàn)出的審美特性。”[3]178這種美感,實際是一種抽象意蘊。能工巧匠們修建鼓樓時,沒有統(tǒng)一的圖示或圖紙,僅憑一根“香桿”(竹片)和“線”(竹條)畫著“V(上)、≯(中)、Z(下)”等數(shù)碼做標尺和標識,便能魔術般的建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鼓樓來。這種建造鼓樓的工匠技藝,一直流傳到最近幾年來新建鼓樓的工匠手里。
“形式美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形、色、聲、對稱與均衡、反復與節(jié)奏、比例、調(diào)合與對比”[4]182等諸多方面,而這些特征在侗族鼓樓中一應俱全。在上述形式美的審美特征中,侗族鼓樓最主要體現(xiàn)在“形”的方面,按照有些學者的看法,所謂“形”,“概括地說就是點、線、面、體。線是點移動的軌跡,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線條可以分為直線、曲線。直線表示剛勁、力量。曲線表示優(yōu)美、柔和、流暢。……直線平列表現(xiàn)安穩(wěn),直線交叉成折線,表示突然和激蕩。事物可以根據(jù)其線條的不同變化表達不同的審美需求。”[4]179一方面,從建筑結構來看,侗族建造鼓樓所用的柱子、枋、板、椽子都是直線形,是滿足形式美的審美特征的。對于每一個侗族村寨而言,建造的鼓樓必須高出寨子中所有的房屋,故而我們今天在侗寨中所見到的鼓樓都顯得偉岸挺拔,錯落有致,給人一種人與鼓樓自然和諧的美感;另一方面,從鼓樓的形狀來看,侗族鼓樓縱剖面左右均衡、對稱,橫切面也呈中心對稱狀,具有典型的對稱美特質(zhì)。鼓樓“形”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是雕塑,它主要鑲嵌在樓身各層的翼角、頂層、屋背、檐下及門枋上。雕塑用的材料有扁鐵、桐油、石灰、纖維材料等。雕塑的內(nèi)容,在翼角上多為類似仙鶴狀的鳥的圖形,在樓頂屋背塑有龍,樓身下部的第一及第二層的隔板多塑有龍、猴、虎。如貴州省黎平縣紀堂鼓樓底屋呈方形,上為八角形,共有九重檐,為四角攢尖頂。寶頂為鐵制,下為如意斗裝飾,屋背白色,翼角高翹,裝有套獸,塑有獅、虎、鳳、猴、蛇、蟲、鳥等動物。樓上第一層與第二層屋檐之間有“二龍戲珠”木雕,大門上有“幸福堂”金字匾額。[5]20-27此外,在湖南省通道縣馬田鼓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縣馬胖鼓樓、貴州省從江縣則里鼓樓等分別雕塑有飛龍、麒麟、千年鶴、“雙龍搶寶”浮雕等等,這些雕塑裝飾,不論用博大精深或波瀾壯闊來形容,都應該是不過分的,其藝術價值也是堪稱瑰寶。
“色”是侗族鼓樓形式美特征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侗族鼓樓色彩的使用上,不管是雕塑或是繪畫,其色彩均以綠色和藍色居多,黃色次之,同時也會拌有其它色彩。這些色彩恰到好處的使用表明了鼓樓畫師在運用色彩的調(diào)合技藝方面是獨具一格的。人們在觀賞這些雕塑和繪畫圖案時,都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侗族鼓樓的繪畫來看,彩繪又集中體現(xiàn)了鼓樓“色”的特點。彩繪主要是在封檐板、枋梁以及第二層的板壁上,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諸如犁田、村民扛火藥槍上山打獵、“雀堂”捕鳥、汽車、馬車、拖拉機和自行車在公路上奔馳;“踩塘”、斗牛、蘆笙集會、“行歌坐夜”等等眾多豐富的民情風俗;侗鄉(xiāng)的自然山水、家畜、家禽、魚類、野生動植物;其他民族的傳說故事;詩詞歌賦、楹聯(lián)等都被技藝高超的畫師們濃縮定格在鼓樓的畫面中,是研究侗族文化的原始資料。此外,還有一些裝飾品如牌匾、石碑銘文、水牛角、木質(zhì)對聯(lián)和在文體活動中榮獲的獎狀等物,[5]20-28整體顯現(xiàn)出構造精細、形式和諧、圖案精美的特質(zhì)。從上述雕塑和彩繪這些裝飾藝術來看,開放與古樸的嫁接、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依存、人文與自然的融合、動感與靜物的摻雜、色彩與線條的交織、典故與人物的匹配、房舍與山水的協(xié)調(diào)、神情與行為的和諧、漢風與侗俗的默契、簡練與繁盛的唱和、寨鄰與親友的誠信等,在鼓樓裝飾藝術中一一展現(xiàn),將侗族百姓“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表達得淋漓盡致。侗族鼓樓里的這種高超的裝飾藝術,不僅僅給人帶來無盡的美的享受,而且在享受這美的過程中,更令人吮吸到了侗族特有的人性自然美。
我們?nèi)粘UZ言中的自然美和侗族鼓樓所體現(xiàn)的“自然美”是不能同日而語的。日常語言中的“自然美”,“主要以其感性形式引起人愉快的美感。一般而言,審美對象都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但是自然美的內(nèi)容比較模糊隱晦,而其感性形式則鮮明清晰。人們往往是享受著自然的色、形、聲的美妙及其排列組合的神奇。”[4]151侗族鼓樓的美雖然也涵蓋了日常語言中“自然美”的審美元素,但顯然又超越了自然物帶給人的美感,“而且還超出了人類加工改造過的自然美(如治理過的江河、馴養(yǎng)過的禽獸、綠化了的沙漠,鹽堿地變成良田等),即人化的自然美。”[4]147-148所以,侗族鼓樓的自然美,除了“形式美”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它展現(xiàn)了人們由內(nèi)在而生發(fā)的眾望所歸、頂禮膜拜的信仰心態(tài),這樣一來,侗族鼓樓的美,就把形式的美感、自然的風光、建筑的社會功能等融為一體,凸顯了人與自然和諧交織的審美特征。
物理和諧:結構與質(zhì)料的統(tǒng)一
在侗鄉(xiāng)流傳著這樣一首民歌:“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它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對侗族鼓樓美的贊嘆。之所以能夠引起美的稱贊,不僅是因為其形式美的特性,還在于鼓樓的結構與質(zhì)料所構成的物理的和諧。侗族鼓樓的高度少則1層,最多達29層(從江鼓樓,高46.8米,每一樓層的平面呈正八邊形,聳立在從江縣城郊的都柳江畔,于2005年11月建成,是我國目前最高的一座侗族鼓樓[6]),鼓樓樓層的平面總體上以正方形、正六邊形和正八邊形為體征,其頂部不僅有懸山式和歇山式,也有多坡面攢尖頂?shù)刃问健6弊骞臉且话愣加芍鞒兄危鞒兄酁樯寄荆谑褂脭?shù)量上不盡相同,有使用一根作為主承柱的,也有用四根和六根的,最多的有用八根的。侗族鼓樓的設計、建造者都是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匠師們在建造鼓樓前,根本不需要設計任何圖紙,手里的工具只是一把木角尺、一棵丈桿(一種尺度)、一節(jié)墨斗、一支墨纖(沾上墨斗中的墨之后當作筆使用)以及斧、鋸、鑿等民間流傳的古老建筑工具,實用而簡單。建造鼓樓時充分利用杠桿原理,以杉木為主材,鑿榫銜接,無需一釘一鉚。從表面看來,鼓樓的形式雖然各式各樣,但其構造卻有相通之處:支撐鼓樓的落地木柱有4棵、6棵,也有8棵、12棵,多者有14棵和16棵不等,這些木柱都是比較均勻地落在同一個圓周上或同一個圓心的兩個圓周上。因為侗家人認為奇數(shù)寓意吉祥,故他們建造的鼓樓層數(shù)均為奇數(shù),有3到29層不等。侗族鼓樓頂閣的藝術性色彩較濃,形式多樣,既有歇山式、懸山式,也有多角攢尖式,瓦檐還有密檐式和疏檐式。頂閣與樓檐的多樣性藝術特質(zhì)豐富了鼓樓的外觀,增添了鼓樓的藝術感染力。
然而,這樣的結構藝術,并不僅僅是為了讓人能夠體會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部分,更為重要的是體現(xiàn)那虛無的空間。構建出這樣的空間,才是侗族鼓樓藝術美的最終目的。正如侗家人在莊重場合和節(jié)慶日寨老們唱誦贊美鼓樓的歌詞那樣:“鼓樓高威威”。侗族鼓樓從底層到頂層都是中空的,好似一個豎立著的大音箱,能夠烘托出侗家人演唱侗族大歌時悠揚嘹亮的歌聲與大自然的共鳴。這種中空的建筑結構,比較容易將侗家人聚眾議事時擊鼓的聲音傳播很遠。透過鼓樓的橫向觀測,每相鄰的兩個樓層之間沒有遮擋物,風力完全可以橫穿鼓樓,不受阻攔,對鼓樓不會造成傷害,所以至今未有聽說過一棟完好的鼓樓被狂風刮倒的例子。這種建筑結構從外部看,高大雄偉,而內(nèi)部又將中國古典藝術中“重虛”的傳統(tǒng)發(fā)揮至極致,成就出一種巧奪天工的建筑美。建筑藝術是以工程技術為基礎的造型藝術,兼具實用和審美的特點。它通過體形、比例、質(zhì)感、色調(diào)、韻律等空間組合或某些象征手法構成樂曲般的形體結構,反映一定時代、一定社會的精神面貌、情趣、理想。因此,有人稱建筑藝術為“凝固的音樂”,而侗族鼓樓更是“凝固的音樂”中生機勃勃且古樸悅耳的佼佼者。正因為如此,侗族的鼓樓建筑才引起了國內(nèi)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侗族鼓樓的整體建筑特色呈現(xiàn)出結構與質(zhì)料相統(tǒng)一的特色,這樣不僅保證了鼓樓的實用功能,更是在空間上顯示出濃郁的美學風格。物理上的和諧把集體精神和人文理念有機融匯至鼓樓的外在形式之中,并且通過“有意味的形式”把民族文化體現(xiàn)了出來,在審美體驗中給人深刻的領悟與思考。
文化和諧:社群關系的融通
“文化是人類為維系各個具體的社會集團的生存和發(fā)展,經(jīng)由該集團所有成員在其世代延續(xù)中以漸次積累和約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來,并由后天習得而加以延續(xù)與豐富的一個相對穩(wěn)定而又獨立完整的社會規(guī)范總和。”[7]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由若干個層面構成,每一個層面的文化因子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的文化因子一起通過不同的方式構成一種文化網(wǎng)絡,各文化網(wǎng)絡間相互連接,構成了文化整體。[8]鼓樓在侗族社會中,不僅承載著優(yōu)秀的侗族文化,而且還是各種侗族文化的聚焦點和傳播地,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的和諧。這種和諧大致有六個方面:
(一)歌以言情,舞動其形。侗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一般一寨一姓,也有數(shù)姓一寨的。長期以來,侗族鼓樓由于其特殊的社會功能,使侗族社會一直處于和諧發(fā)展的進程中。侗族鼓樓不僅是“合款”集會議事的場所,也是宗族和村寨的標志及公眾休息、娛樂的場所。因而鼓樓除了宗族“合款”以規(guī)約人們的行為外,還承載著侗族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歌謠文化的傳播與保護。侗家山寨被譽為“歌的海洋”。明代鄺露《赤雅》載:“侗……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①“長歌閉目,頓首搖足”是指男聲演唱侗族大歌時的情景。因為侗族認為“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唱歌暖心,哆耶暖村”(“哆耶”泛指侗族人集體載歌載舞)。在侗鄉(xiāng)是人人唱歌,處處有歌,事事用歌,唱歌成了侗家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們精神生命延續(xù)的必需。侗家兒女祖祖輩輩在鼓樓里練就了一身唱歌、跳舞的硬功夫———能在不同的場合與環(huán)境中靈活地即席措詞“對歌如流”,其聲調(diào)也能與歌友的聲調(diào)“相映成趣”。鼓樓對歌是“哆耶”活動的高潮,歌逢對手時,不僅通宵達旦,有時要連唱幾天幾夜。人們在“哆耶”活動中,不僅得到了一種高超的藝術享受,而且還在這一活動中使藝術得到高度的協(xié)調(diào),進而構建出一幅生動的社會和諧圖景。“哆耶”就是這一社會和諧的最好腳注。
(二)傳授知識、聊天娛樂。鼓樓是侗族百姓的娛樂場所。人們休息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聚集在鼓樓里面和外面的鼓樓坪唱歌吹笙、跳舞、踩歌堂。歌謠文化是侗族鼓樓承載的文化因子之一,青年人通過在鼓樓里對唱,不但可以尋求到自己的知音,而且還能讓民間歌謠在這里得到傳承和弘揚。侗族男女青年在鼓樓里以歌為媒,成就了他們的共同心愿。在擺故事、聊天、唱歌等傳授知識的途徑中,主要還是通過歌聲向后輩傳授歷史知識和生產(chǎn)技能。談斗牛、斗鳥的趣事(包括傳授飼養(yǎng)斗牛、斗鳥的方法)以及議論以往的戰(zhàn)績,預測明天的勝敗,等等,都是在鼓樓里的歡悅之中得到傳承的。
(三)信息傳遞、擊鼓報信。擊鼓報信是常用的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與野外城墻上烽火臺的作用相當,只不過一個用鼓聲、一個用火光而已),由來已久。清嘉慶年間的《夢廣雜著》有“……每寨必設鼓樓,有事則擊鼓聚眾”。據(jù)有關史料記載,侗族鼓樓最早也是用來報信御敵的。有史料記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平流地方“村南通黔,村北通楚,各建鼓樓一座,取戍鼓戍之,遺制也。”至今仍流傳在侗鄉(xiāng)各地的傳說,也可以作為佐證證明鼓樓的這一用途。現(xiàn)在仍有不少鼓樓置有一面皮鼓,作為召眾集會和報警之用。鼓聲作為一種傳達信息的號令,是有特定的表達方式的,如鼓聲密集而長久不斷,表示呼救;如鼓聲密集而短促,表示情況緊急等等。遇有重大事件,登樓擊鼓召喚,眾人聞聲而至,眾村民還可從鼓聲里得知是警是喜。同時,只有寨老或款首才有下令擊鼓的特權。
(四)聚眾議事、排憂解難。美國學者摩爾根在考察美洲土著人的住處時提到:“家庭在各個發(fā)展階段是個很軟弱的組織,其力量不足以單獨對付生活斗爭,因此要幾個家庭組成大家戶以求得庇護。”[9]侗族人的社會生活的演進也是這樣的。因此,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進過程,侗族就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組織———“款”。“侗款”“在侗語里是‘法律條款’之意。侗款包括立法、司法一整套的侗族法律體制,實質(zhì)是原始軍事聯(lián)盟、司法職能機關和群眾專政相結合的社會組織”。[10]侗款的形式有“小款”、“中款”、“大款”。“款”的首領被稱為“款首”,是由每個村寨的寨老充當。“款首”的職責主要是負責召集款內(nèi)群眾制定“款約”,而“款約”的內(nèi)容則是對村民的一些不良行為的約束。“款約”制定出來后,款內(nèi)群眾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如有違反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如果某一個村寨遇有大事發(fā)生,“款首”就會親自跑到鼓樓擊鼓,召集全村人到鼓樓來,集體進行商議和表決。“款約”一切爭端和糾紛也都由寨老或款首召集當事人和其他人員在鼓樓里集會解決。一些本寨及本族人舉行的祭祀儀典,也全是在鼓樓里辦理。寨老及款首沒有特權,平時做自己的事情,有事召集眾人民主協(xié)商解決,并無報酬。侗族的習慣法,就是款規(guī)款約,全都是在鼓樓里訂立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款的內(nèi)容也在不斷的更新。在侗族鼓樓里訂立出的“法規(guī)”,就成了侗族百姓生活、言行的準繩。
(五)迎賓送客、互敬祈福。鼓樓是侗族村寨眾人共用迎賓送客的地方。侗族有全寨人結伴作客的習俗。客人來,全寨(或全家族)人都到鼓樓迎接(或到寨子門口迎接引進鼓樓),并隆重招待,相互對歌敬酒,寨老代表全寨笑納客人饋贈的禮物。這相當于一個迎賓儀式,然后分散賓客到各家各戶安排食宿,同時也將客人饋贈的禮物全都分發(fā)到各家各戶。客人告辭回家的時候,全寨人也在鼓樓里為客人舉行歡送儀式,相互對歌敬酒和回贈客人禮物。其對歌內(nèi)容大致為:客人向主人道謝,并邀請主人去自己的寨子作客;賓主相互祝賀風調(diào)雨順、六畜興旺、人壽年豐之類的話語之后,主人祝客人一路平安,互致祝詞,對歌互答。由此,我們可以說,侗族鼓樓象征侗族百姓團結友愛、相互尊重的文明風尚,是恰如其分的。
(六)道德標尺、精神圖騰。侗族鼓樓給人們帶來了一種精神上的安全與心靈的歸宿感,讓人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余,也不會產(chǎn)生精神空虛。這樣的公益觀念,能夠在長江以南及秦嶺以南廣袤秀美的山川之間,長久流傳興旺至今,是侗族百姓豐富自己的社會生活的一種創(chuàng)見。首先,凡建有鼓樓的侗寨,寨民們都要民主公推專人(叫做“傳事”)負責管理鼓樓,包括對鼓樓的灑掃庭除。上山砍柴以保障鼓樓中央火塘(坑)里的火日夜不熄。在鼓樓里有從井里挑來的涼水任人飲用,有自編的草鞋供路人自己取用等等不一而足;其次,如果村民揀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誰,便放在鼓樓里,任失者來認領。如果本寨上有會一點醫(yī)術的人,有的還自己經(jīng)常準備一些常用的、從山上采來的草藥,有時在家中、有時在鼓樓義務給人們看病下藥。這一切都是不花錢的公益慈善,是一種道德與精神的體現(xiàn)。(本文作者:楊毅 單位: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