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景觀建筑藝術中心傳統語境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這個日益重視生活質量的時代,人們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享受,藝術一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內外近年來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的興起也充分體現出人們對藝術的追求與日俱增。正是因為如此,一些設計師充分利用這一點,迎合大眾的口味設計出新穎的美術館,讓人們充分了解藝術的內涵。本文旨在對自己設計方案中的景觀建筑藝術中心做出概念性分析,詳細地解析其設計理念以及方案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藝術中心;建筑景觀;概念設計;設計理念
引言
近年來,人們對美的追求上升到新的高度,愈來愈多的人們在閑暇時選擇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場所。本身藝術中心就是普通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陣地,不僅能陶冶情操,并且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現在的藝術中心和美術館等文化場所不僅滿足游覽者的基本追求,并且趨于多元化富有趣味性。移動的美術館、生態城堡式的藝術中心、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藝術中心等等,層出不窮。國內外有眾多的優秀的藝術場所,建筑大師萊特創作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勒•柯布西耶的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密斯•凡•德羅晚年的巔峰杰作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等都具有極強的代表性。當代藝術中心的建立不僅能使人們了解文化藝術史,通過作品與藝術家產生心靈上的交流,與更能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以此來陶冶情操。現文化產業的崛起,公共建筑也日益增多,藝術的影響力大大增強,通過建設藝術場所,讓游覽者能在舒適微妙的空間中領略藝術的美。
1藝術中心建筑景觀設計的基本分類
1.1下沉式建筑
通常人們認為建筑是從地平面開始的,其實不然,建筑景觀有多種類別,其中下沉式建筑是一種常見的建筑處理手法。為了創造更好的空間體驗,加強空間是使用率,設計工作者們也會將建筑整體或某一部分下沉到地平面以下,給人們帶來的空間變幻的魅力。優秀的下沉是配合建筑功能與風格的,將下沉空間作為建筑的延伸。不同的下沉式建筑在處理手法上各有千秋,但都十分精彩。例如日本名古屋市美術館是下沉式建筑的典范。設計師黑川紀章利用當地的地形高差,進行了下沉式設計,地下空間得以利用。建筑師安藤忠雄也嘗試建造了一座完全埋藏于地下的建筑。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的處理手法將自然的破壞降至最低。建筑完全置身于地面下,俯瞰整個美術館的外形,只能看到頂面幾何形狀的天窗,沒有任何突起的建筑,在綠油油的自然景觀中,美不勝收。
1.2覆土式建筑
覆土式建筑已經不是創新的概念,而是伴隨著環境科學發展起來的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就中國而言,古時候的明孝陵,窯洞等都是覆土式建筑的歷史證明。早期的覆土建筑都運用如巖石、泥土等豐富廉價的天然建筑材料,使得歷史上人們覆土而居的方式遍布在各地區。到了現代,這種建筑的手法汲取前人建筑技術的智慧精華,和現代的應用技術結合起來,適應了現代人的居住和使用要求,并且將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需要也融入其中。現代建筑中的代表有首爾的梨花女子大學。建筑掩映在綠植之下,其中一部分埋入地底,增強了空間的利用率也將自然了建筑景觀的生態性發揮極致。此外位于澳洲的夯土墻建筑也是典型的覆土式建筑,建筑依地勢而建,采用當地含鐵豐富的砂質黏土和河流中的碎石,配合本地的水源,結合了現代與過去的設計理念,創造出新的感官體驗。
2藝術中心建筑景觀藝術營造的基本原則
2.1建筑景觀的功能性
對于文化場所來說,建筑景觀的功能性無疑是重要的,博物館需要的是一元的展覽性,而藝術中心需要多元整合的展覽性,也就是說藝術中心更強調它應對策展的機動和多變性。現在有一些當代文化場所的設計在空間類型上有很大的轉變,從之前的明確空間的功能性到現在的模糊展覽空間的邊界。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文化中心的展覽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很多人們看來,藝術中心,美術館這一類的場所就是“畫廊”,中國美術館的展廳就如普通房間一般,對于尋常的繪畫來說無疑是合適的。由于藝術形式的豐富,現在的藝術中心不僅能容納傳統的展覽要求,還將媒體藝術、行為藝術、服裝等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融入其中,滿足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展覽空間的邊界已經很模糊,甚至消失。拿著名設計師磯崎新設計的中央美術館為例,他在設計時曾表示建筑空間能夠為藝術家及策展人提供互動和創造性意義的可能。同樣的空間滿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使游覽者每一次去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2.2建筑景觀的藝術性
人類的任何藝術形式的發展都是在滿足了實用的前提下發展的。早期建筑景觀的藝術性更多的是體現在宗教建筑上,其實也是滿足其為統治階級提供心理上的震懾和儀式感的需求而發展的。后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階級的滲透才得以向普通民眾階層傳遞,漸漸地普羅大眾也產生了審美的需求與條件。建筑的藝術性流行趨勢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就像所有的藝術形式一樣。但大的潮流是由簡入繁再漸簡。時間進入近現代,工業革命導致建筑技術及建筑材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混凝土、鋼材、電梯等的出現,使得幾乎可以完成任何造型的建筑形體。同時建筑師追根溯源重新審視建筑設計的實用性,就產生了題主提到的包豪斯,就是現代主義風格,主張摒棄繁雜的裝飾回歸建筑的本質,甚至裸露建筑結構部分。比如說建筑大師密斯是極簡的代表人物,提出的lessismore受到現代風格擁護者們的大力追捧,在德國及日本的現代建筑及裝飾中貫徹得很徹底。也形成了獨有的視覺感受,并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和接受。
2.3建筑景觀的生態性
通俗來講,建筑景觀是將自然景觀、經濟景觀、人文景觀等統一考慮然后作出最優設計的一個過程。好的建筑景觀設計應當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并且尊重場地原有的紋理、歷史文化等等,將設計納入到生態平衡中去考慮,全方位思考,杜絕單一線條。例如日本設計師西澤立衛的長野縣輕井澤千住博的博物館與自然的相互交融就讓人嘆為觀止,他的這座藝術展館不僅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多方位全自然照明的空間。并且展館依地勢而建,采光井和透明的材質相結合,并且增添了綠色空間,將周圍森林的清新帶入到了展館內部,將建筑景觀的生態性充分運用于建筑室內外。
3藝術中心建筑景觀具體案例分析
3.1設計理念的生成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的復興帶動了藝術場所的崛起和新興,藝術中心對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并且藝術中心是藝術的殿堂,在這個空間內群眾是要能欣賞到一個時代的藝術水平的。建筑外觀簡約大方,室內外風景依靠360°的玻璃幕墻進入室內,帶來自由開放的感覺。建筑的樓板則是以鋼筋織骨架,澆灌混凝土構成,輕質細鋼柱作為承重。建筑的墻面做成了整體的防紫外線玻璃幕墻,并且藝術中心內部獨立的展示空間也同樣被透明玻璃圍合在一起,玻璃與玻璃之間的空氣層起到了室內外隔熱的作用,而游覽者的視線可以穿透透明的墻,達到視覺的享受。藝術中心沒有唯一的正面,其橢圓的外形、更加的圓滑、連續開放的界面,使得城市的各方向人流對藝術館的可達性均等,市民可以自由地從城市的各個方面進入藝術館。建筑圓形的體態占據了綠色場地中心,建筑的頂面則有小段上升的圓柱體,與周圍建筑相呼應在一起。
3.2建筑功能分析
在本方案中,藝術中心位于X城市,環境優美,且群眾也有相對的游覽參觀需求。建筑直徑為110m,用無正面、無側面的圓形作為室內空間的邊界。選擇用圓形作為建筑外觀是因為圓形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控制力,方形雖然規整但棱角分明存在死角,簡單明了卻缺乏一絲生氣,而橢圓則具有不穩定性。空間內部輪廓呈現一個不規則的流線型形狀,通過波浪形狀結構與玻璃外墻完美地結合到一起,內部大小不一的圓柱展廳參差錯落,透明的材料自身的剛度使得結構完全消隱,使得場館呈現出一種開放式的既視感,視野開闊,更加的親切。整個建筑空間無明確的功能劃分,空間內部的圓柱形狀的展廳具有開放性,通過這樣的空間旨在關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營造一種純凈氛圍,而非建筑本身的實體感。從妹島和世提出的“模糊邊界”和“消除建筑”的理念中,則是深刻的表達。而藝術館內部以一條“S”形的曲線作為藝術館觀景的主干道。3.3道路流線分析建筑的內部以一條“S”形的曲線作為藝術館觀景的主干道。建筑的四周都開設了玻璃門,呈四周發散的人流走向。空間內部道路流線通暢,呈圓形環繞,人們可以隨意穿梭瀏覽。
3.4建筑的景觀設計
藝術中心位于城市的生態區域,環境優美。建筑的外部通過透明的防紫外線的幕墻玻璃將大自然的風景引入到室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室內進光量,保證了游覽者舒適。建筑中心的“S”形狀的主干道周圍伴隨著“植物花園”,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種植的植物種類廣泛多樣,植物呈季節交替性生長,葉子顏色隨著季節不斷變換,色彩繽紛,風景宜人。藝術中心作為人們陶冶身心的場所,文化交流的平臺,需要相對平靜的休閑的生態和綠化,合適的材質的運用,強化了建筑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
3.5藝術氛圍的營造
藝術中心作為欣賞藝術的最直接的觀賞場所,藝術氛圍的營造很重要,對于非藝術專業的游覽者來說,強調是視覺上的美和心底的感受,是否能讓游覽者舒心和平靜,更是體現出設計師的良苦用心。一個好的藝術場所一定是讓參觀者所津津樂道的。3.5.1色彩在空間的運用。色彩無疑是設計的靈魂,不管是在任何場所,色彩帶來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色彩能影響空間感、舒適度、環境氣氛、使用率,并且對游覽者的身心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學會使用色彩能制造出一種意想不到的空間特效。每個人對顏色的喜愛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黑白,有的喜歡紅黃,怎么樣來營造出一種大眾喜愛的色調是一門功夫。因此,了解大多數人對色彩的敏感度很重要,從而正確運用色彩的特性。藝術場所應舒適平靜,發揮其公共空間的載體作用,本設計方案中建筑以白色為基調,作為藝術中心,能讓人游覽者使人得到精神和心理的雙重享受,純凈又自然。3.5.2燈光的作用藝術中心展廳內的燈光效果也是氛圍營造重點,要想營造一種氛圍,燈光是必不可少的。咖啡廳燈光一般為暖黃色較柔和的暖光燈,營造出一種輕松舒適的氛圍。可見燈光對于氣氛的影響相當重要,藝術中心作為公共區域燈光不會太弱,太弱的燈光會使參觀者無法清晰地看清展品。但也不能太強,太強的燈光會導致一些展品漸漸損壞。所以一些美術館、博物館都會使用聚光燈,這樣不僅能突出展品,更能營造一種神秘的氛圍。不僅如此在燈光的配合下色彩和燈光照明能讓空間產生一種特殊的效果。兩者相呼應,會使空間更加的迷人。
3.6“弱建筑”設計理念的嘗試
日本設計師藤本壯介曾解釋道“弱建筑”的概念,就是一種基于放棄建筑強加在人們的功能的界定,減少設計工作者的設計意識和參與度,鼓勵使用者開發自己的想象空間的退讓型的設計。藤本壯介的House系列的住宅,也對此概念有了深刻的詮釋。而同為日本設計師隈研吾則認為“弱建筑”是不單單拘泥于建筑外觀,而是關注建筑與人的關系,人在所處空間的感受。本藝術中心則運用了“弱建筑”的理念,空間內飾采用純凈的白色,弱化建筑,通過透明的玻璃幕墻讓游覽者作為空間的主導,增強游覽者的參與性,建筑外部的自然景觀也能滲透空間內部。
4方案設計的文化內涵
文化中心作為文化內涵交流與傳承的場所,見證了藝術的歷史的轉變和走向,承載了文化的發展,涵養城市文化土壤并且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創造了可能。所以建筑的文化內涵尤為重要,它能使得建筑散發獨特的魅力,也能讓體現文化厚度。
4.1中國古詩詞文化
雖然是現代建筑,但是中國古典的內涵也孕育其中,“曲徑通幽”出自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的地方。“幽”在這曲徑之中,“美”在這回轉之間。藝術中心的玻璃幕墻波浪的形狀,配合空間內部的蜿蜒的道路,做到曲徑通幽的妙處,層層綠植,更能激發參觀者的好奇心,使之變得神秘而富有詩意。“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陸游的名句也蘊含在設計方案之中。建筑遠離塵囂,在綠油油的自然景觀中若隱若現,與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狹長的“S”形走道讓人只能遠遠看到建筑的外觀卻不能領略建筑細節的美和空間的獨特之處。只有穿過走道走進,才能一覽藝術中心的廬山真面目,這真是中國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典故的精彩再現。
4.2古典園林文化
中國自如以來就崇尚自然,古代造園就有“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思想,創造出意境美。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先生也曾這樣說到,中國的古典蘇州園林將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和美學標準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創造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之境,所呈現的自然的審美標準,也是一種自然的形式美。方案中的藝術中心的展區錯落有致,穿插的連續性曲線,讓人一眼望不穿建筑空間內部結構,在處理手法上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的表達,引發參觀者無限的好奇心,使之更有興趣進行參觀。
5結語
文化藝術品位的具象化可以變成一種載體,通過文化場所來體現,并且在傳播各國優秀的文化當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將優秀的作品容納、保管、展出,體現了藝術中心的價值,在軟實力為當今世界競爭的主軸的時代,藝術場所的建立意義非凡。藝術源于生活本應該回歸生活回歸自然。藝術中心本身就應該是一座藝術作品,藝術館應該是“活”的,建筑空間應當具有包容性,要能將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示,達到一定的融入感,自然親切。而且還應當通過人來達到“活”,強調建筑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作者:劉斯榮 王雪逸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