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東西方木結構建筑藝術對比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世界建筑體系中,木材是建筑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中國傳統建筑中以木結構建筑作為建筑的主要形式,木結構建筑在歐美、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地區也都有著廣泛的運用。但是近些年來,由于新材料的出現,對木材的設計和研究呈現出逐漸放緩的趨勢。本文將分別介紹傳統中西方木建筑結構和藝術特點,分析木材在現代受影響、發展的原因,最后對木材料在我國發展的前景進行探討。
1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特征
原始時期的居住方式主要是巢居和穴居。巢居的最早形式是在大樹上建巢,后來演變成在多株樹木上結巢為屋,再到后來的在地面上打木樁修建成屋,巢居漸漸演變成落在地面上的房屋形式,這種形式的房屋多在南方被發現。穴居早期的建筑形式有橫穴、斜穴、袋狀3種,后期發展為半穴居,穴居建筑的屋頂一般做得比較精致,是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建筑形式的前身,屋頂形式由中間一根木頭支撐發展到多根支撐,穴居后期也逐漸發展成為地面式建筑。傳統的中國建筑是帶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體系,中國傳統建筑中,無論是宮殿建筑、寺廟建筑還是住宅建筑,都具有三段式特征,即臺基、屋身和屋頂。中國傳統建筑的建筑結構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一般出現于中部、北方地區的宮殿建筑,抬梁式建筑一般體積較大;穿斗式多出現于東南、西南部分地區,一般用于寺廟建筑。
1.1臺基
臺基是中國傳統建筑三段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室”“堂”等漢字的底部都會帶有一個“土”字,寓意著房屋是建在臺基之上的。夏、商、周時期的建筑就已經下設土臺,其除了具有防潮濕的功能之外,還象征了奴隸主高貴的身份,高臺基建筑從此成為身份的象征并開始流行;到了明清后期,臺基經歷了一個逐漸矮化的過程,但是臺基的裝飾開始逐漸有講究,如采用先進雕刻鏤空技術、用料珍貴的高級石臺基被稱為“須彌座”,這種臺基在現代的寺廟建筑中仍有使用。
1.2屋身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身部分大多都是木結構,并且木結構也是承重結構,承重力由屋身的柱子傳到臺基,墻體本身并不起承重作用,所以中國傳統建筑中存在一種說法為:“墻倒屋不塌”。屋身主要部分是墻體,墻體構造一般為墻腳寬、墻頂窄——稱為收分,這種形式的建筑底部一般較為寬大,而上部一般較為窄小,形成的中心聚攏形式使得建筑從視覺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建筑整體顯得更為穩重堅固。屋身最重要的結構——柱子是承重構件,同時也是屋主身份的標志,兩根柱子之間的距離為“間”,檁條之間的距離為“架”。根據唐代的規定,三品以下官員的住宅不允許超過五間五架,五品以下官員的住宅不允許超過三間三架;柱子的色彩也是區分等級的標志,如皇室一般喜好用紅色和黃色作為裝飾色。
1.3屋頂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具有古典木建筑的典型特征。傳統建筑的屋頂形式有數十種,懸山、硬山、廡殿、歇山、攢尖這5種大屋頂形式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典型屋頂形式,不同的屋頂形式代表不同的等級。不同屋頂形式進行組合能夠產生千變萬化的屋頂形制,再加上色彩鮮艷的琉璃瓦,使得建筑屋頂十分壯觀。建筑屋頂一般都會處理成曲線,在屋角做飛檐起翹,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利于雨水的排灌,也能在視覺上使屋頂的形制更加靈動,如江南地區屋角起翹高,具有玲瓏、輕快的風韻。(1)抬梁式。也稱梁柱式建筑,建筑的前檐和后檐銜接主梁,主梁上增加瓜柱結構或駝峰,將小梁和整體的結構形成三角形的屋架;然后在鄰近的屋架之間搭建檁,檁間架椽,這樣就可以做出屋面下凹形的兩坡屋頂骨架。這樣的空間形式被稱作“間”,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單位。(2)穿斗式。又稱串逗式,穿斗式將進深的柱子隨著屋脊斜坡的高度變化而變化,并且直接承接檁,然后用枋穿過柱子,這樣就可以形成一種銜接,變成屋架結構。
2西方木結構建筑結構特征
在西方建筑的材料運用當中,出現最多的是磚石拱券結構的神廟、教堂、供電站等大型公共性建筑。木質建筑在西方特定地區的運用也是較為流行的,是與磚石拱券結構式建筑并行發展的另一種建筑形式。
2.1古希臘、古羅馬的木結構
在比較原始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建筑物中,常見的形式是木頭構架搭配陶片輔助,用批量成型的預制件進行組裝,整體規格較為嚴謹和形式化,模數關系也逐漸在建筑預制件中開始出現。后期因為對石頭材質的穩定性的材料特性的選擇,所以逐漸替換成了石頭材質,但是經過現代的考察還是發現了之前木材質的痕跡。在西方傳統的木構架的形式中,最早記載的是由兩根木料對頭銜接形成“人”字形,中間用桿件進行串聯。西方建筑除了拱頂和穹頂,也使用木桁架作為屋頂形式。最早的木桁架記載是萬神殿的柱廊,跨度約20m。羅馬的木桁架是由人字形的木樁子用水平的構件通過壓桿的方式相銜接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住宅建筑形式分為兩類,一種是獨家獨院的“井”字形住宅,一種是公寓型住宅。第二種住宅一般采用的是木材質構架建筑,容易遭受火災侵蝕,在歷史上有記載,曾經古羅馬被大火侵蝕掉了大量建筑,從那之后規定建筑的高度一般保持在20m之內,鄰戶之間的共同墻壁需要用磚石代替木料,所有的建筑采用平屋頂形式,便于上屋頂觀察、防范、救助。由這樣的規定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筑主要是以木結構為主的。
2.2中世紀時期的木結構
中世紀時期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在延續德國傳統建筑中的日耳曼風格,木建筑有著明晰的建筑構件,有梁、柱、墻龍骨以及一些加強銜接的構件,木構件外露并且裝飾上顏色,構件之間填充石灰、石膏等材料。由于木建筑色彩與填充物色彩對比強烈,反而形成了獨特的建筑美感,整體的中世界建筑風格傾向于活潑。木構件在中世紀后期經過繁雜化設計,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優美圖案,并且通過實際需要可以進行配件式組裝。而且日耳曼風格的建筑不強調對稱和韻律,所以樓梯、陽臺、臥室燈帶尖頂的建筑細節都充滿了生機。
2.316~18世紀的木結構建筑
16~18世紀的西歐國家又重新以磚石建筑為主。東部意大利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之后,將傳統巴洛克建筑作為主要建筑形式進行大量修建,西部的西班牙則受到中東風格影響大力發展伊斯蘭風格的建筑,而在中部的法國則大力發展傳統古典主義建筑。古典主義建筑帶有明顯的中軸對稱風格,建筑外觀雖然使用磚石結構但是內部仍然以木結構為主。民間建筑卻仍以木結構建筑為主,并且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新形勢:亞耳沙斯地區的建筑外觀是半木骨架建筑,結構骨架由橫向木樁和斜向構件進行搭配,骨架之間的部分填充磚塊、泥或者石膏。由于這些房屋主要適用于作倉儲和圈養動物,所以一般將出口都做得較小一些,一般用6根木柱架空地面,基礎的木支撐蓋有片麻巖,圓形的片麻巖介于上層結構和支撐柱子之間,這些片麻巖也可以用來防鼠類等嚙齒動物。裝有楔形板的屋頂上,木頭久經日曬,呈現柔和的黑褐色。可以通過屋檐下的走廊或者室外樓梯到達這些房子的室內。
3當代影響木結構建筑使用的因素分析
3.1資源因素
因為木結構建筑對于氣候的適應性較強,原材料采集方便,所以其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不同區域盛產的木材不同,產生的建筑形式和美感也大不相同,但是建筑的外觀一般符合氣候條件。木結構建筑十分依賴天然的木材資源,豐富的森林資源是發展木結構建筑的物質條件,中西方木結構建筑中較為優秀的作品都在森林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產生,例如:阿爾卑斯山脈附近地區的木質建筑帶有當地樸素的美感;法國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人民也有居住木結構房屋的習慣,并且木結構建筑形式十分成熟,帶有濃濃的地域特色;俄羅斯有傳統的木屋;加拿大和美國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其有著現代化的木結構住宅體系。我國古代的森林資源也是較為豐富的。根據文獻記載,黃河中下游及嶺南一帶盛產的木材是全國最好的,生產的木材一般運到首都構建房屋,當地木構件建筑也都發展起步較早,以其他材料作為維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就逐漸發展起來并成為中國建筑的主流。現今,由于人為的破壞使得森林資源嚴重匱乏,我國因此缺乏現代化的木結構建筑。
3.2文化因素
建筑作為一種共識性的大型場所,一般會體現出某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這也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重要標志,建筑的形式也會受到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影響,比如宗教、習俗、制度等。隨著近些年來交通的進步,木材可以大量進口補充國內資源的緊缺,從清代開始,我國木材資源并不十分豐富,需要通過大量進口木材來進行國內木結構建筑工程的建設。與此同時,在日本建造木結構住宅和其他類型建筑也是大量依靠進口,本國并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建筑作為一種遮蔽場所,頭頂蓋的木結構在傳統的居住習俗中對頂蓋的建設十分重視。在西方一般小型建筑使用木材搭成頂蓋,大型建筑用磚石做成拱券;在我國的原始時期,無論是巢居還是穴居,頂蓋都是建筑構件中被重點打造的部分,因為頂蓋可以起到隔熱防雨的作用。在生活條件并不是那么發達的情況下,用木材搭建頂蓋就是絕佳的辦法。尤其是當原始巢居建筑發展到地面上時,原始人類對木質頂蓋的研究和頂蓋形制的發展改變,又經過幾千年的封建等級制度及宗法制度,從而發展出了我國獨特的屋頂形制。
3.3技術因素
當前的木結構建筑每一次的大發展都是因為現代科技的進步對行業產生的推動作用,而根據木結構建筑目前被技術影響的因素,本文認為行業原材料現狀、原材料的等級、木構件的銜接方式、現代化的材料加工技術、二次加工后的防傷害技術都會對林業的發展產生影響。行業的發展現狀取決于林業資源的資源儲備是否成熟飽和。木材等級的劃分決定木材的運用方式以及運用場所,由于開采的木材的樹種不同,或者同一種木材中有些有先天的缺陷,因此通常要根據使用的要求劃分不同的等級。劃分好等級的木材,在作為結構構件的時候,根據實際的需要,預先或現場加工成特定的構件,然后組裝成木結構房屋。構件連接方式的創新發展有利于建筑新型式的研發,加工技術的進步推動著建筑不斷進步。清代的構件加工方法是采用排杖桿、驗料、打截、去荒,然后劃線、掐退,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防傷害材質的不斷升級,比如防火、防潮、防斷裂技術的進步,也都提升了木建筑的使用年限。
4結語
4.1木結構建筑的特點
木結構房屋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1)壽命長。木材料特性穩定、壽命長,尤其是在運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二次加工后,其使用壽命又得到延長。(2)施工簡易。結構構件和連接件都是標準化的,施工速度快,節省人工成本。(3)個性化室內。木材的材質特性導致其改造程度多變,可以做個性化的建筑結構。(4)環境適應性強。設計布置靈活、防潮、抗震,經久耐用,搭建方便,施工周期短,易于改造和維修。(5)用途廣泛。以前的木結構建筑可以做教堂、宮殿,也可以做小型住宅。現代化的半成品木結構通過拼裝即可建成漂亮的木質房屋。現代的木結構房屋用途廣泛,不僅可以做住宅,甚至能做展館、醫院等公共性建筑。
4.2影響我國發展木結構建筑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原材料,總體來看,原材料市場林業的形勢仍很嚴峻,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在森林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既要滿足國家對森林綠化率的指標,同時又要滿足國內的建筑需求;二是在原材料市場效益下降的情況下,如何依靠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完成轉化。其次是木結構建筑的專業技術問題。對木結構設計、組裝方式的選擇、連接形式和連接件,包括木材的材料、等級的選擇、保溫隔熱、隔聲等性能的計算,以及木材的防保護性參數的研究。最后是我國城鄉居民的居住模式,現代化的城市居住區中,住宅以多層居住區單元為主,城市中心發展木質建筑遇阻。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開始向郊區化發展,在郊區打造特色建筑住宅式可以參考木結構建筑的材料特性。
參考文獻
[1]劉冠.中西傳統建筑裝飾的空間意象對比[J].裝飾,2004(02):71.
[2]朱世芳.中西古典寺廟建筑文化的比較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8.
[3]楊·蓋爾,孫璐.人性化的城市:哥本哈根的經驗與啟示:楊·蓋爾訪談[J].北京規劃建設,2018(03):186-196.
[4]毛雅坤.中西合璧現代建筑設計藝術的對比研究[J].今傳媒,2017,25(02):109-110.
[5]周立軒.中西建筑設計風格對比初探[J].城市地理,2015(22):239.
[6]皋蘇文.中西傳統建筑差異的簡要對比(英文)[J].青年文學家,2012(21):238.
作者:亓烽旭 姚莉莎 2單位: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