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裝飾工藝保護云參與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建筑裝飾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價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傳統建筑這一載體。為解決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保護缺乏整體性、傳統建筑裝飾文化傳播度低兩個問題,文章基于網絡參與門檻低、傳播效率高的特點,提出“云參與”保護和傳播的思路,引導公眾通過網絡參與促進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整體化保護和傳統建筑裝飾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傳統建筑;建筑裝飾;云參與;參與式文化
引言
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工藝是具有豐富種類及藝術表現力的傳統技藝。在現代化發展中,由于傳統建筑減少,傳統建筑裝飾需求也隨之減少,而目前對于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保護多以制作工藝的保存和傳承為主,工藝保護與傳統建筑裝飾文化保護逐漸分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化傳承要求在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在一定歷史和地域條件下形成的文化空間,以及人們在長期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藝術表現形式共同構成了文化生態”[1]。因此,建筑裝飾工藝使用環境的變化會對保護的整體性產生影響,如何解決工藝傳承與文化分離的問題,促進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整體性保護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近年來網絡興起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人們擁有了遠程參與各種活動的便利手段,通過網絡高效地獲取信息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創作。網絡“云參與”傳播快、受眾范圍廣、參與便捷的特點,可以讓人們通過網絡更全面深入地參與到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保護和傳承中,因而對非遺保護的網絡參與方式進行研究可以為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整體性保護提供新思路。
1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保護現狀
建筑裝飾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精致的建筑裝飾增添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表現力,使建筑在提供工作、休息、娛樂場所的同時也兼具藝術觀賞性,從而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種類豐富樣式繁多,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嵌瓷、石雕、磚塑、彩畫等多種裝飾工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保護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保護文化的表現形式的同時,也要保護文化的生存空間。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文化價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地方傳統建筑,因此對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來說,作為裝飾使用空間的傳統建筑和裝飾工藝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中國對傳統建筑的保護以古建筑保存修復為主,城市化和現代化趨勢不可避免地帶來傳統建筑數量不斷減少的問題,對用于傳統建筑裝飾的建筑裝飾工藝的需求也大幅減少。許多傳統建筑裝飾工藝在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逐漸變為供人欣賞的工藝品,對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研究多為制作工藝的現代化發展和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現代裝飾中的運用,對工藝的保護和對傳統建筑裝飾文化的保護呈現明顯的分離現象。整體性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當下對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保護缺乏整體性,只有完整保護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內容、形式、歷史與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讓這一文化得以傳承。中國在非遺的整體性保護方面,建立了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多所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保護模式以非遺的保存為主,無論是文化生態保護區、生態博物館或者地方博物館,在傳播方面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區和保護形式的局限,較難傳播非遺文化以達到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中的目的。許多非遺離開一定地區就鮮為人知,即使保存了非遺的檔案和原生環境,也很難達到非遺的活態保護。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保留傳統的用途和工藝,還是根據社會環境變化而作出改變的爭議一直存在。適應社會的變革讓非遺文化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但技藝背后的歷史文化也同樣重要,在傳承技藝和保護非遺原生環境的同時,也應該注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播。網絡時代讓資料能夠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儲存和傳播,這方便了信息的保存和分享,人們借助網絡這一媒介高效便捷地互動交流。鑒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傳統性、整體性等特殊性質,簡單的數字化存儲通常忽視了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特性[2]。而網絡媒介拓寬了數字化應用的渠道,讓人們得以通過更多渠道,以更豐富的形式參與到各類活動中去。近年來通過網絡收集資料、征集創意、展示文化的各類活動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一些原本受到地域限制的地方文化的傳播中起到了明顯效果。利用網絡保存和還原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生存環境能夠用較低的維護成本保存傳統建筑裝飾的信息,可以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真實準確的資料進行學習和研究,參與到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讓傳統建筑裝飾文化以更真實、更完整的狀態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
2基于參與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2.1參與式文化與云參與
參與式文化最初由亨利•詹金斯①在《文本盜獵者》中提出,用于描述電視媒體和粉絲自發性的參與活動,后來詹金斯將這一概念擴展為“圍繞某些參與行為所構建的亞文化”[3]。隨著時展,參與式文化通常被用于形容一種基于網絡的媒介文化,網絡在藝術表達和公共參與上為個人創作和分享提供強有力支持,人們通過網絡將知識從經驗豐富的群體傳遞給新手,使個人的貢獻產生價值。網絡的出現使得網民的媒介行為擺脫了孤立狀態,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微妙的機制建立起相互間的聯系[4]。與傳統的參與行為相比,基于網絡的參與行為傳遞信息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同時也讓一些活動發起者能夠通過適當引導獲取大眾參與創造的內容。岳改玲在研究中提出“參與式文化帶來了一種新型的媒介文化,這種新型媒介文化跨越了消費與內容制造的鴻溝,帶來了文化權利的結構性變化。一方面,每個個體都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信息和表達觀點;另一方面,媒介以低成本獲取這些大眾生產的文本,使其成為商業化生產的一部分,以吸引并維持更廣泛的消費者。”[5]雖然參與式文化最初是粉絲自發的非營利性的創作,但在網絡的發展過程中,在適當引導下大眾的網絡參與活動也變成了一種文化傳播和商業化生產的模式。當下許多以網絡為主要開展平臺的活動都體現了參與式文化,如“螞蟻森林”用戶通過運動、消費、社交互動等網絡參與方式參與到“云公益”中;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建造過程中人們通過觀看施工現場24小時直播的方式“云監工”;博物館通過線上語音講解、VR視頻講解、三維文物展示等方式實現的“云逛展”體驗。這些網絡參與模式大大降低了活動原本的參與門檻,提升了活動參與度,相較傳統參與方式,增加了用戶的參與積極性,也為人們的參與行為提供了一種比傳統參與方式門檻更低的路徑,讓信息在用戶的參與行為中更高效率、更準確地傳播。根據對現有網絡參與模式的總結,文章提出“云參與”的定義:一種用戶借助網絡媒介間接參與到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達到生產、傳播和消費信息的參與模式。云參與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借助互聯網進行信息的分享和傳輸;(2)用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參與的方式和程度;(3)用戶的線上參與行為以間接的方式對活動產生影響。在“云參與”模式下,信息能夠更快速、準確地傳播,并被消費和運用于再創作。云參與模式是對線下活動參與的一種補充和延伸,為公眾參與提供了更多方式,同時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和創意的交流渠道。
2.2基于云參與的非遺保護與傳播模式研究
在非遺保護方面,根據現有的用戶云參與非遺保護案例,總結出以下模式:(1)云參與非遺知識分享,個人或團體通過社交媒體與他人分享知識。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和抖音等視頻分享和直播平臺讓知識擁有者,如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傳統文化研究學者等可以將非遺的知識與他人分享,并通過回復評論、轉發等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非遺+直播”的模式在當下已經成為非遺傳播的一種熱門方式,截至2019年4月,有121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在抖音有相關內容傳播,播放總數超過1065億次[6]。通過網絡平臺的云參與知識分享和交流讓知識生產者擁有了能將知識分享給有興趣的人,及時地獲得知識接收者的反饋并通過網絡交流討論。(2)云參與非遺體驗與創作,用戶通過線上游戲、視頻等方式體驗非遺制作。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讓用戶在線上體驗手工藝制作、觀看和體驗非遺表演成為可能。《故宮•口袋工匠》《陶藝大師》《我的世界》等游戲讓用戶能根據非遺文化制作甚至創造屬于自己的虛擬作品,從體驗和創作中了解工藝的歷史和制作流程,從中獲得進一步學習和傳播非遺文化的動力。(3)云參與非遺傳播,是通過網絡平臺分享非遺知識和文化的模式。網絡社交平臺讓文化的傳播對普通人來說更為簡單,人們只需要點贊、轉發、將鏈接分享給朋友或發到朋友圈,就成為了文化傳播的參與者。傳播參與的低門檻帶來了網絡信息準確度低的問題,在讓專業的非遺知識得以快速傳播的同時也讓人們接收到更多的錯誤信息,因此非遺文化在網絡上的傳播還需要專業人員的管理和監督。(4)云參與非遺扶持,用戶通過線上公益、購買非遺產品等方式間接參與非遺的扶持。“文物加”推出的守藝計劃,通過扶持包含文化價值和手工技藝的產品進行銷售,所得利潤用于文化技藝的扶持和發展;“絕藝”“掌上非遺”等非遺產品線上銷售平臺讓非遺傳承人入駐線上平臺進行非遺產品的銷售。在這種模式中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能夠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傳承和保護非遺的支持,間接地參與到了非遺保護中。“云參與”讓人們能更準確快捷地獲得信息,更方便地與不同角色進行信息交換。這四種模式讓無論是擁有專業知識儲備、對傳統建筑裝飾知識有較高程度了解并能夠向他人傳授經驗的專家用戶,或是對相關知識了解很少,但愿意瀏覽其他用戶生產內容并愿意學習的普通用戶,都能夠以“云參與”的方式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工作中,對引導大眾參與非遺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3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云參與保護研究——以潮州嵌瓷為例
3.1嵌瓷的歷史和發展現狀
嵌瓷是在廣東潮汕流行的一種傳統建筑裝飾工藝,與石雕、木雕兩種建筑裝飾藝術并稱為潮汕古建筑“三絕”。嵌瓷工藝以繪畫和雕塑為基礎,用瓷片粘嵌出表現民俗、民間故事或表達祝福祈愿寓意的圖案和塑像,裝飾于潮汕傳統廟宇、宗祠建筑的屋頂、墻壁等部分,工藝技術別具一格,作品色彩豐富形象生動且不易損壞。建筑裝飾藝術是潮汕傳統建筑的一大特色,作為潮汕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之一的嵌瓷,其價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潮汕特色建筑得以體現。由于嵌瓷除民居裝飾外多用于寺廟和宗祠裝飾,作品的題材也與潮汕傳統文化緊密關聯。當下,嵌瓷工藝面臨著建筑裝飾需求由于潮汕傳統建筑減少而減少的問題。傳統建筑上的嵌瓷裝飾制作耗時長,需要經過灰塑、繪畫、鑲嵌等多種工藝加工,在工藝傳承上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現在的嵌瓷多以工藝品如嵌瓷畫、嵌瓷屏風等形式發展,或是將傳統嵌瓷裝飾中使用的元素和意向運用到現代裝飾中。這些發展模式擴展了嵌瓷工藝的應用范圍,但同時也淡化了潮汕傳統建筑和建筑裝飾文化在嵌瓷作品中的體現,使嵌瓷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逐漸分離。作為一項歷史悠久、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在對潮州嵌瓷的保護和傳承中,應該更多地將其藝術價值、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完整地展現出來。
3.2網絡參與背景下的保護思路
嵌瓷作為一種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由于制作辛苦、傳統建筑裝飾需求減少,嵌瓷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脫離傳統建筑裝飾用途的工藝品,將嵌瓷畫(屏風)、嵌瓷擺件作為傳承的思路,嵌瓷制作工藝的發展和嵌瓷作為傳統建筑裝飾的文化內涵逐漸分離,缺乏整體性保護和傳播。嵌瓷的保護需要線上和線下的傳播與保護相結合,線下的保護方式有利于已有作品和建筑的保存,能讓參與的人更真實地感受到嵌瓷的魅力;而網絡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作為線下參與活動的延伸和補充具有傳播效率高、展示形式多樣化的優勢,應該更注重嵌瓷傳統使用形式和文化價值的傳播與保護。對嵌瓷的“云參與”保護思路中,將嵌瓷作為傳統建筑裝飾使用的文化知識和現有的云參與非遺保護模式相結合,提出符合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特點的云參與保護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公眾“云參與”嵌瓷保護模式:(1)完善嵌瓷資料庫。由政府和傳承人、地方居民共同收集和完善嵌瓷相關資料,利用文字、圖片、影像全方位記錄嵌瓷工藝的歷史、發展和應用于不同類別傳統建筑裝飾的嵌瓷資料。建立線上嵌瓷資料庫,根據影像記錄、歷史和工藝、傳承人和手工藝人、作品展示、相關研究五大類別分類整理嵌瓷資料,允許人們通過線上平臺上傳對應類別的資料,經過專業人員審核后補充到資料庫中。(2)建立嵌瓷傳承保護網絡平臺,將嵌瓷知識文化的傳播和嵌瓷的生產性保護相結合,將收集到的嵌瓷資料通過平臺展示和傳播,搭建以嵌瓷知識的學習和交流為主、配合制作流程體驗小游戲和嵌瓷工藝品商城等內容的線上平臺,推動嵌瓷文化傳播、知識交流和設計創意匯集。嵌瓷傳承保護網絡平臺圍繞知識學習、制作體驗、文化交流三個方面構建,形成政府、嵌瓷工藝人和傳承人、公眾交流互動的“云參與”網絡平臺(如圖1)。知識學習部分以嵌瓷資料庫為基礎,通過嵌瓷資料庫的開放展示、手工藝人直播或視頻,展示嵌瓷作品和制作工藝、嵌瓷知識問答來全方位地向用戶提供嵌瓷知識的學習和參考,促進嵌瓷文化的傳播。制作體驗部分參考傳統建筑裝飾中的嵌瓷作品資料,以虛擬制作體驗游戲為主,結合資料庫的嵌瓷相關資料,讓用戶可以在體驗游戲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嵌瓷的知識。根據傳統建筑的功能和嵌瓷用于建筑裝飾的區域,將現有的嵌瓷建筑裝飾簡化為平面圖案展現,制作可供用戶體驗制作流程的不同題材作品的嵌瓷作品模擬制作。用戶在平臺通過在知識學習區學習嵌瓷知識、觀看嵌瓷相關視頻或直播、挑戰嵌瓷知識問答或在交流社區與他人交流分享嵌瓷知識和創意,或是通過商城購買嵌瓷工藝品獲得可用于體驗虛擬制作的“瓷片”,獲得瓷片后用戶可以根據每個項目提供的嵌瓷作品模板和參考選擇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瓷片”鑲嵌完成作品來完成項目(圖2)。用戶在平臺完成項目或是自己使用瓷片創作虛擬嵌瓷作品后,可以通過分享作品傳播嵌瓷文化。政府和傳承人也可以將實際項目與虛擬制作體驗結合,讓用戶獲得更多參與感,從而進一步了解和傳播嵌瓷文化。(3)引導利益相關者入駐平臺,構建嵌瓷網絡學習交流體系。一方面引導手工藝人、當地居民等對嵌瓷工藝了解的傳播者人群通過網絡平臺分享知識;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互動,讓更多對嵌瓷感興趣的人根據從平臺中獲得的嵌瓷知識進行交流、學習和創作。同時結合開展線下嵌瓷體驗活動,讓用戶在線上學習和體驗嵌瓷文化的同時有機會參與嵌瓷建筑裝飾欣賞、制作流程參觀、制作體驗等線下活動,與陶瓷生產工廠、博物館、傳承人合作構建線上和線下參與體驗結合的嵌瓷參與保護體系。
結語
對傳統建筑裝飾工藝而言,云參與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傳統建筑裝飾文化的傳播效率,原來較難體驗到的工藝流程能通過網絡使各地的人獲得參與感。針對目前傳統建筑裝飾制作復雜導致傳承困難、傳統建筑裝飾使用需求減少、傳播度低、保護缺乏整體性等問題,文章參考“參與式文化”的理念,提出傳統建筑裝飾工藝“云參與”保護模式,引導用戶通過網絡學習,進行知識交流,體驗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制作流程、使用場景,了解歷史文化背景,從而以設計、制作、傳播等不同的方式云參與到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保護中,使用戶自發地學習、討論和交流,促進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的整體性保護。
參考文獻:
[1]黃永林.“文化生態”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遺產,2013(05):1-12,157.
[2]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02):49-55.
[3]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周榮庭,管華驥.參與式文化:一種全新的媒介文化樣式[J].新聞愛好者,2010(12):16-17.
[5]岳改玲.新媒體時代的參與式文化研究[D].武漢大學,2010.
[6]梁應杰.抖音在杭州宣布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N].都市快報,2019-04-17.
作者:游玥 黃薇 吳劍鋒 劉肖健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