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山東臺兒莊文昌建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昌文化是中國自古以來產生的特色文化現象,它體現了中國人崇尚教育、尊重知識的情節。在古代,文昌宮則是人們寄托對文昌帝君尊崇的場所,這就產生了包括建筑、景觀、祭祀、符號學在內綜合學科研究,而這種文化會因為其地域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的選樣地址定在山東臺兒莊,探討了臺兒莊文昌宮的建筑特色和歷史作用,以豐富中國文昌建筑文化。
關鍵詞:臺兒莊;文昌宮;徽派建筑
引言
歷史上的臺兒莊,有“七十二廟”之說,其中有4座廟宇供奉“文武四圣”。文圣人為孔子、文昌帝君,武圣人為姜子牙、關羽。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名曰文昌宮,也叫文昌廟。文昌宮內建有文昌閣、魁星樓、配殿、宮門等設施。歷史以來,臺兒莊人習慣將文昌宮稱為文昌閣,其實文昌閣為單體建筑,形不成廟宇規模,只有群體建筑的文昌宮(廟)才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廟宇[1]。因臺兒莊設廟供奉文昌帝君,便逐漸在魯南蘇北、運河兩岸形成了文昌文化。文昌文化是臺兒莊古城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種很重要的民間信仰文化,很值得挖掘和研究。歷史上的臺兒莊,為什么會有文昌閣?文昌閣是什么樣子?文昌閣在歷史上發揮了什么作用?修復文昌閣對古城文化建設有什么意義?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一探討。
一、文昌帝君的來歷
文昌星,是一顆吉星,處在天庭的文昌宮星座。遠古時代,人們認為星辰是由神來主宰,因此對天上的星辰頂禮膜拜。當看到文昌宮處的文昌星光輝明亮時,人們便手舞足蹈,認為是收獲獵物或戰勝其他部族的吉兆;當看見文昌星暗淡無光時,則誠惶誠恐,預感要發生災難。自唐代開科取士以來,熱衷功名的文士學子認為文昌宮星座高懸頭頂,遙遙河漢神秘莫測,他們迫切盼望文昌星能夠飄落凡間,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護佑文士學子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心想事成。南宋紹熙元年,搶先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使梓潼帝君與古老的中原星宿神文昌星重合,成為全國帝君一級的司功名、利祿、壽夭、文運的復合大神。可見文昌帝君的由來歷經了自然崇拜、道教推崇、帝王加封三個階段.
二、臺兒莊文昌宮的興建及建筑特色
(一)臺兒莊文昌宮的興建
運河興則臺兒莊興。明朝萬歷年間,臺兒莊運河的開通,使臺兒莊商賈云集、經濟繁榮。經濟的發達又促使了人文的昌盛,于是臺兒莊文昌宮便于明朝末年應運而生。此時的文昌宮規模不大,僅占地1畝左右,廟人5至7人。隨著臺兒莊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口規模擴大,原有的文昌宮已不適應文人雅士、翰墨書生祭祀的需要,因此臺兒莊文昌宮在清朝乾隆年間進行了整修擴建。整個文昌宮占地2.2畝,近1500平方米;廟院呈長方形,南北為長,東西為寬。重修擴建后的文昌宮,氣勢非常恢宏,共建有文昌閣、魁星樓、配殿、照壁、宮門等設施[3]。
(二)臺兒莊文昌宮的建筑特色
整個文昌宮建筑群略帶徽派建筑風格,灰墻灰檐,紅方格窗欞。在單體建筑文昌閣內塑有文昌帝君的高大座像。該座像身著白袍,上有黃龍戲珠,雙手抱笏,慈顏善目,既有君臨天下之威嚴,又有與民同樂之慈祥。魁星樓也是一座高大的建筑,樓內供奉木雕的魁星神像。該神像金身青面,赤發環眼,一臉麻子,面目猙獰,但他左手執箔,右手執筆,象征主宰文運之神。魁星神為文昌帝君的侍神,其地位次于文昌帝君,同樣為文人學士所推崇膜拜。魁星原為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指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此四星合稱“斗魁”,亦被稱為“魁星”。隨著社會文化發展,“魁星”同“文昌星”一樣成為星宿與人物重合的吉神。據考證,臺兒莊的“魁星樓”內有一機關設置,上樓人如不留意或有意觸動機關,就替魁星點了狀元。中國的魁星同樣來源于遠古,盛于宋代,從此經久不衰。七月七日“七巧節”為魁星誕辰,歷史上的臺兒莊要舉行魁星“香火會”。清朝康熙、乾隆年間,臺兒莊文昌宮最為繁盛,香煙繚繞、廟人多達20余人[4](如圖2)。
三、臺兒莊文昌宮的歷史作用
文昌文化以其“扶持斯文、以長文儒”的主張和“利物利人、為國救民”的人生理想追求而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自文昌文化傳播并扎根到臺兒莊運河古城,便在崇文重教、明理修身、行孝勸善、改良民風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社會教化
文昌文化承于道教文化,但又不同于道教文化,它直接吸取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營養,又受佛教文化影響。經過吸收消化,自成體系,獨樹一幟。臺兒莊文昌文化淡化了“修道成仙”之說,代之以“利物利人、修善修福、為國救民”的人生理想追求。佛家學說是以士大夫階級為代表,提出的是“治國齊家平天下”的仁政,而文昌文化則是以平民百姓為代表,強調“忠主孝親,敬兄信友,不徇私忘公”的公平政治,又主張“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同時還宣揚“多做善事,莫問前程”、“積善可以入土”的說教。這些觀點理念恰好迎合了魯南農耕文化、運河商業文化的需要,因此人們積極推崇,廣泛傳播,并以二月二“文昌會”、七月七“魁星會”的形式來頂禮膜拜文昌帝君和魁星。
(二)勸學助教
臺兒莊運河未開通前,臺兒莊是一個遠離縣城、比較偏遠的鄉村,其文化教育水平非常落后。運河通航后,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化滲透,加之建設了崇文助學的文昌宮(廟),促使臺兒莊地區辦義學、建書院、設私塾,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升。據《臺兒莊區志》記載:明末至清代,臺兒莊古城建有義學4所,民國初期又增設一所。清光緒年間,臺兒莊古城及周邊鄉村僅知名私塾就達32處。每逢二月初二、初三文昌廟會(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士子們及一些官吏便紛紛到臺兒莊文昌宮祭拜,文昌宮則演戲酬神,施粥濟人,好不熱鬧。臺兒莊古城及周邊私塾、學堂中的學子們在文昌誕辰日要奉命習字、作文,意在與文昌星心心相印,獲取吉意。
(三)活商興業
七十二行,行行有道。文昌帝君也是老臺兒莊書坊、紙行、刻字、印刷、筆墨業崇奉的祖師。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文昌帝君把很多書籍都藏到了深山密洞中,躲避了書籍和文化人的厄運。所以,與文化教育有關的行業便奉文昌為祖師爺。自從明末臺兒莊建有文昌宮后,與文化相關的業態商賈便在文昌誕辰日前后匯聚文昌宮,舉行祭奠儀式,期盼事業興旺、財源滾滾。這也是讀書人認為文昌帝君為文財神的來歷。
四、臺兒莊文昌宮研究對現代教育場所設計的借鑒
雖然歷史上的臺兒莊文昌宮繁榮一時,但卻毀于1937年的臺兒莊大戰,通過地方縣志和文人記載我們可以勾勒出歷史上的文昌宮建筑形象,并對未來的重建有借鑒作用。文昌宮作為古代教育場所之所以能發展下來,說明其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體現了中國人對教育的尊重。在國家提倡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挖掘文昌建筑設計的手法和精神內涵可以豐富現代教育場館的營造,促進民族優秀文化的復興[5-6]。
(一)對建筑理念的借鑒意義
中國傳統建筑內涵豐富,建筑不僅是人們遮風擋雨的場所,更因功能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象征意義,是社會文化的體現。文昌建筑作為古代祭祀和勸學的場所,在設計理念上可以對現代教育場所,尤其是學校的設計具有一定借鑒。首先是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上。中國傳統建筑非常重視嚴謹性和哲理性,把人和自然看作一個整體,人類的活動與自然之間相互影響,既對立又統一,這促進了風水學的發展。人們在建筑選址和營造尺度上都會以周圍的環境為參照,反對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因為文昌宮特殊的作用,所以在選址和建造中更注重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其次是營造體系上。古人重視禮制,并將這種儒學觀念融入到建筑設計中。雖然各地的文昌建筑風格不同,但是最終的呈現形式都是對稱式。這是因為文昌建筑需要營造莊重的氛圍,教化的作用大于游覽的作用,所以在平面上需要方方正正。這與現代校園的設計有相似之處[7-9]。
(二)對建筑空間的借鑒意義
中國傳統建筑空間變化豐富,這和建筑的功能有關。比如園林講究“曲徑通幽”的效果,以模擬自然為主,在空間上虛實相生。而一些居住性建筑則講究對稱,前廳后園,且注重私密性,通過回廊或門頭隔開居住空間和接待空間,比如北京四合院。像文昌宮這種具有祭祀和教化功能的建筑也多以對稱為主,但和家居空間不同的是,文昌建筑從入門開始就會把主要建筑呈現給觀者,建筑空間大開大合,以中軸漸次鋪開。有一點相同的是各類建筑形制的大小則要根據居住者身份的尊卑有所區別,文昌宮最大的房屋一定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因為文昌宮的象征意義,其周圍有時候會產生一些書院或者學堂。這些附屬建筑的空間就要講求“藏而不露”,以達到“靜”的目的。現代大學校園也可以看出這些特征,比如校園多為對稱式設計,主樓往往是最高的建筑,主樓周圍則分布著各個學院,教學樓或圖書館則會規劃在人群、車輛較少的地方.
結語
文昌宮是中國古代勸學興教的重要場所,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臺兒莊自古文化興盛,更因運河的開通而匯聚了各方文化,故而產生了繁榮一時的文昌宮。雖然文昌宮因為戰亂而沒有保留下來,但是通過大量資料可以窺見臺兒莊文昌宮的建筑特色和社會作用,可以幫助臺兒莊未來對文昌宮的重建。通過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以及建筑手法,可以豐富魯南地區的文昌建筑文化,并對現代校園及文化紀念性建筑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忠奇.臺兒莊古城規劃建設與保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2]韓權成,王勝怡.山西現存文昌魁星類建筑中的文化崇拜[J].文物世界,2012,(04):41-44.
[3]楊傳珍.泇運河的通航與臺兒莊的繁盛[J].棗莊學院學報,2013,(01):36-42.
[4]劉明.淺談文昌帝君與文昌文化[J].天府新論,2012,(05):139-141.
[5]李銀忠,王楠.臺兒莊兼容并包的宗教建筑[J].中華民居,2012,02:94-105.
[6]熊紅麗.文昌民居建筑裝飾文化探析——以鋪前鎮林家大院為例[J].大眾文藝,2014,09:123-124.
[7]梁蕊.傳統建筑手法在西安民樂園萬達廣場設計中的體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8]武建亭.現代園林設計中對傳統建筑元素和歷史文化的新思考[J].設計,2016,23:72-73.
[9]趙瑩琳.大空間公共建筑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表達[J].設計,2014,11:73-74.
[10]劉文潔,伍星.中國古建筑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和啟發[J].設計,2016,(11):152-153.
作者:李彥辰 趙雁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